上基板以及具有该上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30062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为提高利用上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可靠性,与下基板相结合的该上基板包括透明电极和第一衬垫。下基板包括显示区域以及包围该显示区域以提供驱动信号至该显示区域的驱动区域。液晶层夹在该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在对应于驱动区域的透明电极上形成第一衬垫以保护该驱动区域。第一衬垫设置为使得上基板的具有一摩擦方向的摩擦不在该第一衬垫处终止。因此,由堆积在第一衬垫侧部的杂质所引起的转角白色现象可以减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上基板以及具有该上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靠性提高的上基板以及具有该上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液晶显示装置根据用于该装置的光源分为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以及透射和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利用位于液晶盒背面的背光源以显示图像。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利用自然光作为光源。透射和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或以透射显示模式或以反射显示模式工作。在没有外部光源存在的室内或黑暗的条件下,利用内嵌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以透射显示模式显示图像。当光照充分时,外部光在液晶显示装置内的反射电极上被反射以通过反射显示模式显示图像。液晶显示装置通常根据施加至液晶层的电压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根据操作方式,液晶显示装置通常分为无源矩阵型液晶显示装置和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装置。在无源矩阵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当将信号电压施加至连接到扫描线的所有像素时,利用信号线和扫描线之间的电压差的均方根的值来操作像素。在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装置中,每个像素都由诸如薄膜晶体管或者金属-绝缘体-金属器件的开关器件所操作。用于制造利用薄膜晶体管的有源矩阵型和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工艺包括形成具有薄膜晶体管以及位于其上的像素电极的下基板、形成包括滤色器和公共电极的上基板、以及形成在下基板和上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图1为传统的透射和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参照图1,透射和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以扭曲向列模式工作,其中上基板(或滤色器基板)10的第一摩擦方向(first rubbing direction)基本上垂直于下基板(或薄膜晶体管基板)20的第二摩擦方向。在大约50至60℃的温度下进行高温可靠性试验,产生例如转角白色现象(corner whitephenomenon)的劣性。转角白色现象是指沿着第二摩擦方向在下基板20的显示区域DA的转角的顶部处灰度级从中等或黑色改变成部分白色。在传统液晶显示装置中,通过利用具有低介电常数的有机绝缘层将像素电极叠加在数据线和栅极线上以增加孔径比。由于在摩擦下基板20时在下基板20上形成的有机绝缘层所产生的杂质,可能产生转角白色现象。通过在显示区域DA附近形成虚设像素区域,可以避免在沿着摩擦方向的下基板20的顶部出现的转角白色现象,从而将转角白色CW的位置移向黑矩阵30。传统的透射和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在透射模式中和反射模式中通常具有恒定的盒间隙(cell gap)。因为盒间隙基于透射模式或反射模式加以确定,由于使用该装置时透射光和反射光之间的光程差,可能产生诸如色彩重现的图像特性的显著差异。因此,研制出了具有双盒间隙的液晶显示装置。在透射模式中液晶层的厚度比反射模式中液晶层的厚度大,以补偿反射模式和透射模式之间的透射率差异。此外,已经研发出在液晶显示装置的下基板上集成栅极驱动电路和/或数据驱动电路的技术,以简化装配过程并减少液晶显示装置的大小和体积。图2为在其上集成了驱动电路、具有双盒间隙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图3为沿图2的I-I’线的截面图。参照图2和3,下基板60具有显示区域DA和驱动区域DR。薄膜晶体管在显示区域DA内形成,操作这些薄膜晶体管的栅极驱动电路68和/或数据驱动电路(未示出)在驱动区域DR内形成。在图2和3中,薄膜晶体管、像素电极和在下基板60的显示区域内形成的其它元件由参考标记64所代表,并省略其位置。以一特定距离将上基板50与下基板60分离以保持盒间隙的衬垫(未示出)被形成在对应于上基板50的显示区域DA的公共电极55上。顶盖衬垫90形成在对应于上基板50的驱动区域DR的公共电极55上,以提高栅极驱动电路68的可靠性。液晶分子均匀地排列在具有双盒间隙的透射和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以将液晶的扭曲角设为零。为将液晶的扭曲角设为零,上基板50沿着第一摩擦方向摩擦且下基板60优选沿着与第一摩擦方向反平行的第二摩擦方向摩擦。在大约50至60℃的温度下,在相应于电控双折射模式的透射和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上进行高温可靠性试验,其中上基板50的第一摩擦方向与下基板60的第二摩擦方向是反平行的,这引起了沿着第二摩擦方向在显示区域DA的转角的顶端处的转角白色现象CW1,以及沿着第一摩擦方向在上基板50的转角的顶端处的转角白色现象CW2。沿第一摩擦方向在上基板50的转角的顶端处的转角白色现象CW2由在上基板50上形成的顶盖衬垫90引起。当提高了在下基板60上形成的栅极驱动电路68的可靠性的顶盖衬垫90沿着第一摩擦方向与上基板50接触时,由摩擦产生的杂质“B”在顶盖衬垫90的侧部堆积。杂质“B”引起转角白色现象CW2,从而损坏液晶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相应地,本专利技术基本消除了由现有技术的限制和不足所引起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可靠性增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上基板。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增强的可靠性且减少的转角白色现象的液晶显示装置。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示例性上基板中,将与下基板相结合的该上基板包括透明电极和第一衬垫。该下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和包围该显示区域以提供驱动信号至该显示区域的驱动区域。液晶层夹在该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第一衬垫位于使上基板的具有一摩擦方向的摩擦不在该第一衬垫处终止的位置处。上基板的摩擦方向基本上垂直于下基板的摩擦方向。或者,上基板的摩擦方向与下基板的摩擦方向相反。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示例性液晶显示装置中,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下基板、上基板以及插入该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下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驱动区域。驱动区域包围显示区域以提供驱动信号至显示区域。上基板包括公共电极和第一衬垫。第一衬垫设置为使得上基板的具有一摩擦方向的摩擦不在该第一衬垫处终止。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透射和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该透射和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下基板、上基板以及夹在该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下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驱动区域。显示区域具有透射窗和反射窗。驱动区域包围显示区域以提供驱动信号至显示区域。上基板包括公共电极和第一衬垫。第一衬垫设置为使得上基板的具有摩擦方向的摩擦不在该第一衬垫处终止。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衬垫位于使上基板的具有摩擦方向的摩擦不在该第一衬垫处终止的位置处。因此,由堆积在显示区域内第一衬垫的侧部的杂质而导致的转角白色现象可以得到减少,且液晶显示装置的可靠性可以得到提高。附图说明通过参照下面的附图对其示范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和优点会更加明显,其中图1为传统的透射和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图2为在其上集成了驱动电路、具有双盒间隙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图3为沿图2的I-I’线的截面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图5为沿图4的II-II’线的截面图;图6为图5中所示的上基板和下基板的各自示意性平面图;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图8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图9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以及图10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图5为沿图4的II-II’线的截面图。图6为图5中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与包括显示区域和包围该显示区域以提供驱动信号至该显示区域的驱动区域的下基板相结合的上基板,一液晶层夹在该上基板和该下基板之间,该上基板包括:透明电极;以及第一衬垫,设置为使得上基板的具有一摩擦方向的摩擦不在该第一衬垫处终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秋敎燮宋俊昊梁容豪文智慧朴真奭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