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298613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室内空调系统,包括新风装置、制冷除湿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新风装置和制冷除湿装置连接,所述新风装置包括新风管路、冷冻除湿部件和风机,所述冷冻除湿部件和风机设置在新风管路上;所述制冷除湿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低温辐射板、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所述低温辐射板、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安装在室内;所述供水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低温辐射板中的水路通道入口连接;所述回水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低温辐射板中的水路通道出口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室内空调系统针对室内关键的参数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基于采集数据进行控制,保证室内的各状态参数维持在允许范围内,确保室内的舒适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室内空调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
,具体涉及一种室内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当前,能源供需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实现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和工作任务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国家把节能评估、能源审计、碳排放管理作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管理手段。国家对节能及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改善环境、节约能源。
[0003]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约1/4,其中空调能耗占50%以上。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每年的新增建筑面积不断增加,使得建筑年能耗的绝对值进一步加大,给我国建筑行业和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能源瓶颈。同时,近几年国内许多城市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雾霾,也和建筑能耗的增高有直接关系。在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建筑节能尤其建筑内的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节能,就成为建筑行业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室内空调系统,针对室内关键的参数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基于采集数据进行控制,保证室内的各状态参数维持在允许范围内,确保室内的舒适度,同时有效避免室内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浪费。
[0005]本技术的室内空调系统包括新风装置、制冷除湿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新风装置和制冷除湿装置连接,控制所述新风装置和制冷除湿装置运行,
[0006]所述新风装置包括新风管路、冷冻除湿部件和风机,所述冷冻除湿部件和风机设置在新风管路上;
[0007]所述制冷除湿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低温辐射板、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所述低温辐射板、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安装在室内;所述供水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低温辐射板中的水路通道入口连接;所述回水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低温辐射板中的水路通道出口连接。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冻除湿部件包括快速冷冻除湿室外机和快速冷冻除湿室内机,所述快速冷冻除湿室内机设置在新风管路上,所述快速冷冻除湿室内机与快速冷冻除湿室外机连通。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与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室内温度和所述湿度传感器检测的室内湿度,确定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 t
L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露点温度t
L
控制制冷除湿装置运行。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为检测室内空气的干球温度t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为检测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ψ的湿度传感器,所述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t
L
由公式 t
L
=Aψ+Bt确定,其中A和B为计算系数。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除湿装置还包括供水电动阀和回水电动阀,所述供水管路上设置有所述供水电动阀,所述回水管路上设置有所述回水电动阀。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除湿装置还包括连通管路、自循环回水泵和自循环电动阀,
[0013]所述连通管路设置在供水管路与回水管路之间,所述连通管路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供水管路的第一端与其上的供水电动阀之间的位置上,所述连通管路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回水管路的第一端与其上的回水电动阀之间的位置上,
[0014]在所述连通管路上设置有自循环回水泵和自循环电动阀。
[00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除湿装置还包括供水温度传感器和回水温度传感器,所述供水温度传感器检测供水管路中的供水温度t1,所述回水温度传感器检测回水管路中的回水温度t2,
[0016]所述室内空调系统工作时,如果所述露点温度t
L
大于等于所述回水温度t2,则所述控制装置开启所述冷冻除湿部件,关闭低温辐射板中的液体循环;
[0017]如果所述露点温度t
L
大于等于所述供水温度t1且低于所述回水温度t2,则所述控制装置开启所述冷冻除湿部件,关闭所述供水电动阀和所述回水电动阀,开启自循环回水泵并打开自循环电动阀;
[0018]当所述露点温度t
L
低于所述供水温度t1时,如果室内温度大于等于室温上限值时,则所述控制装置调节控制所述冷冻除湿部件运行,并将所述供水电动阀和所述回水电动阀开至最大开度;如果室内温度大于等于室温设定值且低于室温上限值时,则所述控制装置关闭所述冷冻除湿部件,对所述供水电动阀和/或所述回水电动阀进行开度调节控制;如果室内温度低于室温设定值时,则所述控制装置关闭所述冷冻除湿部件,并将低温辐射板供水支路的所述供水电动阀和/或所述回水电动阀开至最小开度。
[00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二氧化碳浓度探测器,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探测器 7设置在室内,所述控制装置根据从二氧化碳浓度探测器接收到的二氧化碳浓度值控制所述新风装置运行。
[00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新风管路调节阀,所述新风管路调节阀设置在新风管路上,
[0021]所述控制装置将检测的二氧化碳浓度值与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进行比较,如果检测的二氧化碳浓度值低于所述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则所述控制装置关闭所述新风管路调节阀;如果检测的二氧化碳浓度值高于所述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且低于二氧化碳浓度最大限值,则所述控制装置调节所述新风管路调节阀的开度;如果检测的二氧化碳浓度值高于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最大限值,则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新风管路调节阀开至最大开度。
[00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室内空调系统针对室内关键的参数数据(温度t、相对湿度ψ以及优选的二氧化碳浓度CO2)进行数据采集,将采集的数据与阈值进行对比、判断和分析,并执行相应的控制指令,保证室内的状态参数维持在允许范围内,从而确保室内绝对的舒适度。此外,本技术实施例的室内空调系统通过算法预测及各参数数据完全解耦的控制策略,将辐射板的供水温度控制在高于室内露点温度1℃或2℃以上,避免了室内内表面结露,解决了低温辐射板现有应用受限的瓶颈。相比于传统的空调系统,本技术实施例的室内空调系统能够确保室内环境整洁、卫生;通过对室内新风量
进行控制,保证室内新鲜空气充足;采用独立的新风及快速除湿模块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使得室内湿度控制更精准,确保室内不出现结露,能够有效避免室内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浪费。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室内空调系统的结构布置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室内空调系统的新风装置的方框图;
[00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室内空调系统的新风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00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室内空调系统的制冷除湿装置的方框图;
[002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室内空调系统的制冷除湿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002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室内空调系统的工作流程图。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室内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空调系统包括新风装置、制冷除湿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新风装置和制冷除湿装置连接,控制所述新风装置和制冷除湿装置运行,所述新风装置包括新风管路(2)、冷冻除湿部件和风机,所述冷冻除湿部件和风机设置在新风管路(2)上;所述制冷除湿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3)、湿度传感器(4)、低温辐射板(1)、供水管路(9)和回水管路(10),所述低温辐射板(1)、温度传感器(3)和湿度传感器(4)安装在室内;所述供水管路(9)的第一端与所述低温辐射板(1)中的水路通道入口连接;所述回水管路(10)的第一端与所述低温辐射板(1)中的水路通道出口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冻除湿部件包括快速冷冻除湿室外机(5)和快速冷冻除湿室内机(6),所述快速冷冻除湿室内机(6)设置在新风管路(2)上,所述快速冷冻除湿室内机(6)与快速冷冻除湿室外机(5)连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与温度传感器(3)和湿度传感器(4)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3)检测的室内温度和所述湿度传感器(4)检测的室内湿度,确定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t
L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露点温度t
L
控制制冷除湿装置运行。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3)为检测室内空气的干球温度t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4)为检测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ψ的湿度传感器,所述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t
L
由公式t
L
=Aψ+Bt确定,其中A和B为计算系数。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内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除湿装置还包括供水电动阀和回水电动阀,所述供水管路(9)上设置有所述供水电动阀,所述回水管路(10)上设置有所述回水电动阀。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除湿装置还包括连通管路(13)、自循环回水泵(8)和自循环电动阀,所述连通管路(13)设置在供水管路(9)与回水管路(10)之间,所述连通管路(13)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供水管路(9)的第一端与其上的供水电动阀之间的位置上,所述连通管路(13)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回水管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永霞梁琳李兵张东华尹灵黄凌洁韩欣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