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齿轮箱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9834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齿轮箱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结构,包括设在齿轮箱壳体的油泵边盖上的油道分配体,油道分配体上设有高温润滑油泵压输出油道和冷却润滑油泵压回流油道,泵压回流油道与齿轮箱壳体上的原润滑系统油道连通。在油道分配体上设有双模切换孔,双模切换孔的出口位于油道分配体外表,其中部穿过泵压输出油道,其底端连通泵压回流油道,在泵压输出油道和泵压回流油道之间的双模切换孔内设有能够使双模切换孔通、断的阀门结构。其优点在于:1、能够完全利用原有成熟高效的润滑系统,显著降低了设计制造成本;2、新的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结构具有使用和不使用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通用性;3、结构简洁、安装方便。安装方便。安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齿轮箱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齿轮箱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结构,属于汽车减速器润滑


技术介绍

[0002]为提高一类动力传输系统的载荷能力和动力性,其齿轮箱的承载能力及转速都需要有较大提升。但是,齿轮箱承载能力及转速提升后,齿轮箱自生的散热能力就不能满足齿轮箱的散热要求。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在齿轮箱上增加外接润滑油冷却器。而通常的做法是将润滑油泵泵出的压力油经冷却器冷却后通过专用的回流口直接回流到齿轮箱油池中,或者在润滑油回流口重新设计一套润滑系统,但共同点是原有成熟高效的润滑系统遭到废弃。其结果是要么齿轮箱润滑效果变差,要么齿轮箱润滑结构变得更复杂。
[0003]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技术的缺点,设计一种制造容易,安装方便,能够完全利用原有成熟高效润滑系统的齿轮箱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结构不能利用原有成熟高效润滑系统的问题。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齿轮箱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结构,包括设在齿轮箱壳体的油泵边盖上的油道分配体,所述油道分配体上设有高温润滑油泵压输出油道和冷却润滑油泵压回流油道,所述泵压回流油道与齿轮箱壳体上的原润滑系统油道连通。
[0007]进一步地,在油道分配体上设有双模切换孔,所述双模切换孔的出口位于油道分配体外表,其中部穿过泵压输出油道,其底端连通泵压回流油道,在泵压输出油道和泵压回流油道之间的双模切换孔内设有能够使双模切换孔通、断的阀门结构;所述双模切换孔在油道分配体外表上的出口设有油塞一。
[0008]进一步地,所述双模切换孔分为栓塞段、过油段、阀体段和连通段,栓塞段为泵压输出油道以外的一段,过油段为经过泵压输出油道的一段,阀体段为泵压输出油道和泵压回流油道之间靠近泵压输出油道的一段,连通段为泵压输出油道和泵压回流油道之间靠近泵压回流油道的一段;栓塞段的直径≥过油段的直径≥阀体段直径;阀体段的直径 > 连通段的直径,使阀体段与连通段相通处形成环形阀压台。
[0009]进一步地,设有能够经栓塞段、过油段装入阀体段内的压阀和压簧;当使用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应用模式时,油塞一塞在双模切换孔的出口,压阀压在环形阀压台上,压簧的一端压在压阀上,另一端经过油段、栓塞段抵在油塞一上。
[0010]进一步地,在泵压输出油道的出口以及泵压回流油道的入口设置备用的能够分别将泵压输出油道和泵压回流油道封堵的油塞二和油塞三。
[0011]进一步地,所述双模切换孔的出口内壁、泵压输出油道的出口内壁以及泵压回流
油道的入口内壁均设有内螺纹,所述油塞一、油塞二、油塞三均包括螺纹螺栓和密封垫片。
[0012]本技术的优点是:1、能够完全利用原有成熟高效的润滑系统,与现有外接润滑油冷却器需要重新设计制造的润滑系统相比,显著降低了设计制造成本;2、新的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结构具有使用和不使用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通用性,且两种应用模式容易切换;3、结构简洁、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所述齿轮箱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立体示意图;
[0014]图2为所述设在油泵边盖上的油道分配体上的泵压输出油道、泵压回流油道和双模切换孔的位置关系的立体示意图;
[0015]图3为所述泵压输出油道、泵压回流油道和双模切换孔结构关系的剖视示意图;
[0016]图4为使用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应用模式时,所述泵压输出油道、泵压回流油道、双模切换孔结构关系及压阀、压簧、油塞一安装关系的剖视示意图;
[0017]图5为不使用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应用模式时,所述泵压输出油道、泵压回流油道、双模切换孔、油塞一、油塞二和油塞三结构关系及安装关系的剖视示意图。
[0018]图中:1、齿轮箱;2、油泵边盖;3、油道分配体;4、泵压输出油道;5、泵压回流油道;6、双模切换孔;61、栓塞段;62、过油段;63、阀体段;64、连通段;65、环形阀压台;7、压阀;8、压簧;9、油塞一;10、油塞二;11、油塞三;12、原润滑系统油道;13、冷却器;14、高温油输入管;15、冷却油输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3所示,本技术所述齿轮箱1可以是用于汽车、船舶的变速箱,也可以是与变速箱连接一起的分动箱,齿轮箱1内下部有一定深度的润滑油,部分齿轮的下部浸没其中,齿轮高速旋转时,箱内能够形成大量飞溅润滑油。飞溅的润滑油除了直接对箱内部分部件有相对摩擦的部位进行润滑外,还通过在壳体上开设油槽对不能直接获得飞溅润滑油的轴承实施供油,但还有一些需要润滑的重要位置通过开放性的油槽也依然难以获得足量的润滑油,需要在壳体设置管状的封闭油道系统并通过油泵实施泵压供油,这种通过泵压供油的油道系统在采用外接润滑油冷却器前就已经存在且历经多年应用和改进,因而在本文中被称为“原润滑系统油道12”或“原有成熟高效润滑系统”。
[0020]上述油泵安装在齿轮箱1壳体外,为此还专门设置了用于安装油泵的油泵边盖2,油泵边盖2在齿轮箱1壳体外的位置都是对应齿轮箱1壳体内能够获得足量飞溅润滑油(通过集油油道输送)的位置。
[0021]如图1、2所示,一种齿轮箱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结构,包括设在齿轮箱1壳体外的油泵边盖2上的油道分配体3,所述油道分配体3上设有高温润滑油泵压输出油道4和冷却润滑油泵压回流油道5,所述泵压回流油道5与齿轮箱1壳体上的原润滑系统油道12连通。这样,通过冷却的润滑油不是直接回流到齿轮箱1内的底部,而是能够完全利用原有成熟高效的润滑系统对重要部位进行低温润滑。与现有外接润滑油冷却器需要重新设计制作新的润滑系统相比,显著降低了设计制作成本,而且利用低温润滑油对重要位置直接润滑,还能获得更好的保护效果。
[0022]下面是进一步的改进。
[0023]如图1—4所示,在油道分配体3上设有双模切换孔6,所述双模切换孔6的出口位于油道分配体3外表,其中部穿过泵压输出油道4,其底端连通泵压回流油道5,在泵压输出油道4和泵压回流油道5之间的双模切换孔6内设有能够使双模切换孔6通、断的阀门结构;所述双模切换孔6在油道分配体3外表上的出口设有油塞一9。这样设置就是能够适应使用和不使用外接润滑油冷却器13的两种应用模式,主要是针对某些转速低、应用环境温度低的汽车、船舶用齿轮箱1有可能不需要使用外接润滑油冷却器13而设置的,其具体应用方式如下所述:
[0024]所述双模切换孔6分为栓塞段61、过油段62、阀体段63和连通段64,栓塞段61为泵压输出油道4以外的一段,过油段62为经过泵压输出油道4的一段,阀体段63为泵压输出油道4和泵压回流油道5之间靠近泵压输出油道4的一段,连通段64为泵压输出油道4和泵压回流油道5之间靠近泵压回流油道5的一段;栓塞段61的直径≥过油段62的直径≥阀体段63直径;阀体段63的直径 > 连通段6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齿轮箱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在齿轮箱(1)壳体的油泵边盖(2)上的油道分配体(3),所述油道分配体(3)上设有高温润滑油泵压输出油道(4)和冷却润滑油泵压回流油道(5),所述泵压回流油道(5)与齿轮箱(1)壳体上的原润滑系统油道(1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油道分配体(3)上设有双模切换孔(6),所述双模切换孔(6)的出口位于油道分配体(3)外表,其中部穿过泵压输出油道(4),其底端连通泵压回流油道(5),在泵压输出油道(4)和泵压回流油道(5)之间的双模切换孔(6)内设有能够使双模切换孔(6)通、断的阀门结构;所述双模切换孔(6)在油道分配体(3)外表上的出口设有油塞一(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模切换孔(6)分为栓塞段(61)、过油段(62)、阀体段(63)和连通段(64),栓塞段(61)为泵压输出油道(4)以外的一段,过油段(62)为经过泵压输出油道(4)的一段,阀体段(63)为泵压输出油道(4)和泵压回流油道(5)之间靠近泵压输出油道(4)的一段,连通段(64)为泵压输出油道(4)和泵压回流油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峰李少武庞涛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