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97956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其包括:主体、插接端、承接端、顶板和底座;主体的第一侧部为插接端,主体的第二侧部为承接端,插接端和承接端为可相互连接的适配结构;顶板直接或通过支杆固定连接在主体的上部;底座的上部设置连接管,底座内部中空,连接管的上部进料口位置安装过滤网;底座的一侧外壁设置排料口,底座的另一侧外壁设置缝隙;连接管连接在主体的底部;在建筑物的墙顶设置用于放置底座的空腔,底座安装在空腔内,空腔内填充有混凝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了全部缝隙均需要塞缝施工进行填补的做法,能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同时,避免了工人抹浆施工可能产生的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施工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房屋在设计中为分隔房间布局常在梁底下设置填充墙,填充墙常采用砌块砌筑而成,梁底与填充墙顶之间的缝隙一般采用水泥砂浆填充塞缝。虽说水泥砂浆凝固后具有一定的载重能力,但水泥砂浆也具有一定的缺点,随着使用时间推移,由于室内湿度、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水泥砂浆出现裂缝,裂缝不但会影响墙体的美观,而且还会影响一次性质量验收合格率,易产生返工。同时工人在填充墙与梁底之间进行操作施工时,使用抹子塞缝常常因为操作不方便,容易产生局部混凝土填充不实的问题,施工质量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以解决现有施工技术中梁底与填充墙墙顶之间采用水泥砂浆填充塞缝,容易产生裂缝影响墙体整体观感,降低一次性质量验收合格率,造成返工返修,浪费施工工期和施工成本的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所述施工结构用于连接建筑物的墙顶和梁底,其包括:主体、插接端、承接端、顶板和底座;所述主体的第一侧部为插接端,主体的第二侧部为承接端,所述插接端和承接端为可相互连接的适配结构;所述顶板直接或通过支杆固定连接在主体的上部;所述底座的上部设置连接管,所述底座内部中空,连接管的上部进料口位置安装过滤网;底座的一侧外壁设置排料口,底座的另一侧外壁设置缝隙;所述连接管连接在主体的底部;在建筑物的墙顶设置用于放置底座的空腔,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空腔内,空腔内填充有混凝土。
[0005]本技术如上所述的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进一步,所述主体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钢板、木板和泡沫砖。
[0006]本技术如上所述的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进一步,所述插接端包括凸块,所述凸块连接在主体的第一侧部;所述承接端设置凹槽,凸块能够插入所述凹槽。
[0007]本技术如上所述的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进一步,所述凸块的侧壁还设置弹簧和伸缩柱,弹簧使伸缩柱复位;在承接端的凹槽侧壁设置限位孔;凸块插入凹槽时,对应的伸缩柱可插入对应限位孔进行定位。
[0008]本技术如上所述的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进一步,所述排料口的最低点与底座的底板上表面距离大于5厘米,缝隙的下缘与底座的底板上表面距离大于5厘米。
[0009]本技术如上所述的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进一步,所述主体的高度小于等于墙顶与梁底之间的距离。
[0010]利用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进行梁底与填充墙顶之间的缝隙施工,减少了全部缝隙均需要塞缝施工进行填补的做法,能提高施工效率加快
施工进度。同时,避免了工人抹浆施工可能产生的施工质量问题。
附图说明
[0011]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技术,其中:
[0012]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主体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底座示意图。
[0015]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16]100、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101、插接端,102、承接端,1、主体,2、限位孔,3、顶板,4、凹槽,5、伸缩柱,6、凸块,7、底座,8、进料口,9、过滤网,10、排料口,11、缝隙,12、钢板,13、木板,14、泡沫砖。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的实施例。
[0018]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0019]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0020]图1、图2和图3示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100,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100用于连接建筑物的墙顶和梁底,其包括:
[0021]主体1,主体1的第一侧部为插接端101,主体1的第二侧部为承接端102,插接端101和承接端102为可相互连接的适配结构;在一种具体实施例的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中,主体1的高度小于等于墙顶与梁底之间的距离。
[0022]在一种具体的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实施例中,主体1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钢板12、木板13和泡沫砖14。一方面,泡沫砖在不影响主体的工程质量要求范围内减轻主体1的重力,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搬运与安装,另外,泡沫砖便于粉刷,粉刷能够隐藏主体内部架构丙增加美感。
[0023]顶板3,顶板3直接或通过支杆固定连接在主体1的上部;
[0024]底座7,底座7的上部设置连接管,底座7内部中空,连接管的上部进料口8位置安装过滤网9;底座7的一侧外壁设置排料口10,底座7的另一侧外壁设置缝隙11;连接管连接在主体1的底部,安装位置需保证进料口位置不能被主体遮挡,例如不能讲连接管顶部直接与主体底部固定连接;优选的将金属材质的连接管外壁焊接在主体钢板的侧壁(主体1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钢板12、木板13和泡沫砖14时);在建筑物的墙顶设置用于放置底座7的空腔,底座7安装在空腔内,空腔内填充有混凝土。过滤网的设置能够避免混凝土中较大的石块将
排料口或缝隙堵住。在混凝土流入到底座的内部后,底座内部的液面上升,在液面达到排料口的位置时水泥会通过排料口往外排,水泥往外排的作用是让外排的水泥对底座的周围进行填充,在凝固后时底座与墙面结为一体,从而达到提高稳定性的效果。在进一步优选的一种实施例中,排料口10的最低点与底座7的底板上表面距离大于5厘米,缝隙11的下缘与底座7的底板上表面距离大于5厘米。能够使混凝土中较大的石块下沉至底座底部,避免其堵塞排料口或排料用的缝隙。
[0025]利用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进行梁底与填充墙顶之间的缝隙施工方法如下,预先在建筑物的墙顶设置用于放置底座的空腔,具体施工时根据缝隙长度进行主体结构的拼接,使拼接后的主体长度与缝隙长度一致。然后将底座置入空腔,进行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进入底座并外排至空腔,实现对空腔的填充,混凝土凝固后实现墙体与底座的固定连接。此种施工方式减少了全部缝隙均需要塞缝施工进行填补的做法,能提高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所述施工结构用于连接建筑物的墙顶和梁底,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插接端(101)、承接端(102)、顶板(3)和底座(7);所述主体(1)的第一侧部为插接端(101),主体(1)的第二侧部为承接端(102),所述插接端(101)和承接端(102)为可相互连接的适配结构;所述顶板(3)直接或通过支杆固定连接在主体(1)的上部;所述底座(7)的上部设置连接管,所述底座(7)内部中空,连接管的上部进料口(8)位置安装过滤网(9);底座(7)的一侧外壁设置排料口(10),底座(7)的另一侧外壁设置缝隙(11);所述连接管连接在主体(1)的底部;在建筑物的墙顶设置用于放置底座(7)的空腔,所述底座(7)安装在所述空腔内,空腔内填充有混凝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底填充墙交接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钢板(12)、木板(13)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彦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