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8120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1:49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10)具有气囊(29),该气囊(29)的外周壁(30)由如下部件构成:驾驶员侧壁部(39),其能够承挡驾驶员;以及车身侧壁部(32),其支撑于环状部(R)的环状面(RP),且具有膨胀用气体的流入用的开口(34)及安装部(35)。气囊具有:外气囊(31);以及内气囊(65),其在外气囊内膨胀,且具有能够将膨胀用气体向外气囊供给的供给口(68、71)。内气囊与外气囊相比先完成膨胀,外气囊因从供给口供给的膨胀用气体而膨胀。内气囊在膨胀时使得后部(65b)侧比环状面的后端(Rbe)侧更向后方凸出,且作为相对于环状面(RP)的高度而使得后部(65b)侧比前部(65a)侧更高。(65a)侧更高。(65a)侧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以在工作时能够保护驾驶员的方式膨胀的气囊构成为具有:外气囊,其构成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以及内气囊,其配置为在外气囊的内侧膨胀、且具有能够将膨胀用气体向外气囊供给的供给口。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关于这种驾驶席用气囊装置,气囊折叠收纳于方向盘的位于进行转向操纵时把持的环状部的中央附近的凸台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2

6598号公报、日本特开2018

122798号公报)。气囊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构成为具有:驾驶员侧壁部,其能够承挡驾驶员;以及车身侧壁部,其外周缘与驾驶员侧壁部的外周缘连接,支撑于环状部的向后下方倾斜的环状面,并且构成为,在车身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配置有:流入用开口,其是为了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开口的;以及安装部,其配置于流入用开口的周缘而固定于凸台部侧。而且,气囊构成为具有:外气囊,其构成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以及内气囊,其配置为在外气囊的内侧膨胀,并且具有能够将膨胀用气体向外气囊供给的供给口,该外气囊和内气囊共用流入用开口及安装部。关于这种气囊,为了防止外气囊的浮起,由膨胀完毕的内气囊迅速地将外气囊按压于环状面(参照日本特开2012

6598号公报)、或者构成为能够利用膨胀完毕而维持了内压的内气囊对环状面中的支撑部位的面积狭小的外气囊进行支撑(参照日本特开2018

122798号公报)。
[0003]然而,关于以往的气囊装置,在驾驶员接近方向盘而就坐的情况下,驾驶员在气囊装置工作时向前方移动,因此如果外气囊处于膨胀中途、且内气囊也处于膨胀中途,则有可能导致驾驶员的胸部等立即与作为向后方降低的环状面的环状部的后端发生干扰的情况,对于这样的接近的驾驶员的胸部等的保护,存在问题。
[0004]因此,优选如下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即,在工作时,即使驾驶员接近环状部,也能够利用膨胀中途的气囊适当地对驾驶员加以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搭载于方向盘、且具有气囊,所述方向盘具有:驾驶员在转向操纵时把持的环状部;以及凸台部,其位于所述环状部的中央附近,并且所述环状部的环状面配置为向后下方倾斜,所述气囊折叠收纳于所述凸台部、且能够对驾驶员加以保护。所述气囊的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构成为具有:驾驶员侧壁部,其能够承挡驾驶员;以及车身侧壁部,其使外周缘与所述驾驶员侧壁部的外周缘连接而被支撑于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环状面。所述车身侧壁部构成为在中央附近配置有:流入用开口,其为了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开口;以及安装部,其配置于所述流入用开口的周缘而固定于所述凸台部侧。所述气囊构成为具有:外气囊,其构成膨胀完毕时的所述外周壁;以及内气囊,其配置为在所述外气囊的内侧膨胀,并且具有能够将膨胀用气体向所述外气囊供给的供给口,该外气囊和该内气囊分别共用所述流入用开口及所述安装部。所述内气囊与所述外气囊相比先完成膨胀,
所述外气囊形成为因从所述供给口供给的膨胀用气体而膨胀。而且,所述内气囊构成为在膨胀时为如下形状,即,后部侧比所述环状面的后端侧更向后方凸出,且作为相对于所述环状面的高度尺寸而后部侧比前部侧更高。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搭载有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的气囊装置的方向盘的概略俯视图。
[0007]图2是搭载有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方向盘的概略纵剖面图,与图1中的II

II部位对应。
[0008]图3是单独使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的状态的概略斜视图。
[0009]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气囊的构成材料的俯视图,示出了外气囊的构成材料。
[0010]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气囊的构成材料的俯视图,示出了内气囊及系带的构成材料。
[0011]图6A、图6B、图6C是按顺序对形成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初始折叠体的折叠工序进行说明的概略纵剖面图。
[0012]图7A、图7B、图7C是按顺序对形成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初始折叠体的折叠工序进行说明的概略俯视图。
[0013]图8是对形成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完毕体的径向折叠进行说明的概略俯视图。
[0014]图9A、图9B是按顺序对形成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完毕体的径向折叠进行说明的概略俯视图,示出了图8之后的工序。
[0015]图10A、图10B是按顺序对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工作时进行说明的图。
[0016]图11A、图11B是按顺序对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工作时进行说明的图,示出了图10B之后的状态。
[0017]图12A、图12B是按顺序对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工作时的内气囊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概略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图2所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是安装固定于方向盘W的凸台部B的驾驶席用的气囊装置10。方向盘W构成为具有:方向盘主体1,其具有在转向操作时把持的环状部R、配置于环状部R的中央的凸台部B、以及将环状部R和凸台部B连结的盘辐部S;以及气囊装置10,其配置于凸台部B的上部。
[0019]此外,只要未特别声明,本说明书中的气囊装置10、气囊29、方向盘W等的上下
·
左右
·
前后的方向以利用螺母N将方向盘W固定连接于车辆的转向轴SS的状态下的车辆的直行转向操纵时为基准,上下方向与沿着该转向轴SS的轴向的上下方向对应,左右方向与该转向轴SS的正交方向的车辆的左右方向对应,前后方向设为与该转向轴SS的正交方向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大致对应的方向。
[0020]关于实施方式的方向盘主体1,从凸台部B延伸的盘辐部S构成为在左右方向的前后两侧延伸的4根盘辐部SLF、SLB、SRF、SRB,环状部R在凸台部B的后侧在将各盘辐部S连结
的俯视时形成为近似U字状。因此,环状部R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从凸台部B向前方延伸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前侧尺寸)LF设为小于从凸台部B分别向左右侧延伸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LL、LR(左侧尺寸为LL、右侧尺寸为LR)。并且,在实施方式中,环状部R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从凸台部B向后方延伸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后侧尺寸)LB也大于前方的宽度尺寸LF,但小于从凸台部B分别向左右侧延伸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LL、LR。此外,前部侧的盘辐部SLF、SRF在转向操纵时能够把持,在环状部R的左部Rl、右部Rr的附近,还发挥作为能把持的环状部R的前部Rf的功能。
[0021]另外,方向盘主体1构成为具有:芯体2,其配置为将环状部R、凸台部B以及盘辐部S彼此连结;以及由聚氨酯等构成的覆盖层3,其将环状部R以及环状部R附近的盘辐部S的芯体2的部位覆盖。芯体2由如下部件构成:环状芯体部2a,其配置于环状部R;凸台芯体部2b,其配置于凸台部B而与转向轴SS连接;以及未图示的盘辐芯体部,其配置于各盘辐部S而将环状芯体部2a与凸台芯体部2b连结。
[0022]并且,方向盘主体1构成为在凸台部B的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驾驶席用气囊装置(10),在工作时能够以保护驾驶员(D、D

)的方式膨胀的气囊(29),折叠收纳于方向盘(W)的位于转向操纵时把持的环状部(R)的中央附近的凸台部(B),所述气囊的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30)构成为具有:驾驶员侧壁部(39),其能够承挡驾驶员;以及车身侧壁部(32),其使外周缘(33)与所述驾驶员侧壁部的外周缘(40)连接而被支撑于所述环状部的向后下方倾斜的环状面(RP),并且构成为,在所述车身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配置有:流入用开口(34),其为了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开口;以及安装部(35),其配置于该流入用开口的周缘而固定于所述凸台部侧,所述气囊(29)构成为具有:外气囊(31),其构成膨胀完毕时的所述外周壁(30);以及内气囊(65),其配置为在所述外气囊的内侧膨胀,且具有能够将膨胀用气体向所述外气囊供给的供给口(68、71),该外气囊和该内气囊共用所述流入用开口(34)及所述安装部(35),所述内气囊与所述外气囊相比先完成膨胀,所述外气囊形成为因从所述供给口(68、71)供给的膨胀用气体而膨胀,所述驾驶席用气囊装置(10)的特征在于,所述内气囊(65)构成为在膨胀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井力河村功士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