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降噪的电机外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7829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降噪的电机外壳,属于电动工具外壳技术领域,包括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外壳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安装板位于底座的内部,所述安装板的左右两侧均滑动连接在底座的内壁上,所述安装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减震滚筒。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槽的设置可及时排除复位缸内部的气体,使缓冲块能于复位缸内部自由滑动,当振动结束后减震弹簧不再受力开始复位回弹,减震弹簧推动移动块相对运动,将安装块与安装板向上顶起,缓冲液也开始回流将活塞与支撑杆顶回原位,解决了以往电机外壳减震效果不佳与容易产生共振的问题。佳与容易产生共振的问题。佳与容易产生共振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降噪的电机外壳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工具外壳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减震降噪的电机外壳。

技术介绍

[0002]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的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或者将一种形式的电能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电能,电动机是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俗称马达),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电动机在电路中用字母“M”(旧标准用“D”)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
[0003]但现有的电机外壳不具有减震降噪的功能,在电机工作时会产生较大振动,若电机外壳的减震效果不佳还会引起共振,使得电机内部负载过大影响电机使用寿命,因此本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了一种减震降噪的电机外壳,已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降噪的电机外壳,具备减振降噪的优点,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提到的问题。
[0006]2.技术方案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8]一种减震降噪的电机外壳,包括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外壳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安装板位于底座的内部,所述安装板的左右两侧均滑动连接在底座的内壁上,所述安装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减震滚筒,所述底座的内底壁上滑动连接有两个移动块,两个所述移动块相对的一侧分别与两个减震滚筒之间相接触,两个所述移动块相背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两个所述减震弹簧相背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竖板,两个所述竖板的底部均固定连接在底座的内底壁上,所述底座的内底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加压缸与两个复位缸,相邻的所述加压缸与复位缸之间相连通,两个所述加压缸的内壁上均滑动连接有活塞,两个所述活塞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分别贯穿两个加压缸的顶部并均固定连接在安装板的底部,两个所述复位缸的内壁上均滑动连接有缓冲块。
[0009]优选的,两个所述减震弹簧的内部均设置有伸缩杆,两个所述伸缩杆相对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移动块上,两个所述伸缩杆相背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竖板上。
[0010]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内底壁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两个滑条,两个所述滑条的顶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移动块的底部。
[0011]优选的,两个所述复位缸的顶部均开设有通槽。
[0012]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安装板的左右两侧分别位于两个限位槽的内部。
[0013]优选的,所述底座的正面开设有两个透气孔,两个所述透气孔背面的一端均贯穿并延伸至底座的内部。
[0014]3.有益效果
[001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6](1)本方案,当外壳本体在工作时产生高频振动时,此时振动传递到安装板上,安装板沿着限位槽向下移动,限位槽的设置可以对安装板起到限制作用,防止安装板发生倾斜,同时还可以减少安装板与底座之间的摩擦,安装板底部的安装块与减震滚筒同步向下移动,减震滚筒滚动着与移动块接触后开始挤压移动块,滚动的减震滚筒可以对振动起到一定的削弱,随着安装块的下移两个移动块开始朝着相背的一侧移动,此时滑条也在滑槽内部移动,滑槽与滑条之间的配合使用可以减少移动块与底座之间的摩擦,同时还能使得移动块无法发生偏移,移动块挤压减震弹簧,减震弹簧受力开始沿着伸缩杆的方向收缩并对振动效果进行吸收,伸缩杆的设置可以对减震弹簧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减震弹簧受力时发生扭曲形变,使得减震弹簧只可以进行水平方向的伸缩,安装板向下移动的同时支撑杆也被向下压动,此时支撑杆带动活塞压缩加压缸内部的缓冲液至复位缸内部,并将缓冲块向上顶,此过程缓慢可有效避免共振效应,通槽的设置可及时排除复位缸内部的气体,使缓冲块能于复位缸内部自由滑动,当振动结束后减震弹簧不再受力开始复位回弹,减震弹簧推动移动块相对运动,将安装块与安装板向上顶起,缓冲液也开始回流将活塞与支撑杆顶回原位,解决了以往电机外壳减震效果不佳与容易产生共振的问题。
[0017](2)本方案,伸缩杆的设置可以对减震弹簧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减震弹簧受力时发生扭曲形变,使得减震弹簧只可以进行水平方向的伸缩。
[0018](3)本方案,滑槽与滑条之间的配合使用可以减少移动块与底座之间的摩擦,同时还能使得移动块无法发生偏移。
[0019](4)本方案,通槽的设置可及时排除复位缸内部的气体,使缓冲块能于复位缸内部自由滑动。
[0020](5)本方案,限位槽的设置可以对安装板起到限制作用,防止安装板发生倾斜,同时还可以减少安装板与底座之间的摩擦。
[0021](6)本方案,透气孔的设置可以使得底座内部的空气流通加快,避免底座内部长时间潮湿导致元件生锈无法使用。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的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的复位缸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的加压缸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标号说明:
[0028]1、外壳本体;2、安装板;3、底座;4、安装块;5、减震滚筒;6、移动块;7、减震弹簧;8、竖板;9、加压缸;10、复位缸;11、活塞;12、支撑杆;13、缓冲块;14、伸缩杆;15、滑槽;16、滑条;17、通槽;18、限位槽;19、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2]请参阅图1

5,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降噪的电机外壳,包括外壳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本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2),所述外壳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3),所述安装板(2)位于底座(3)的内部,所述安装板(2)的左右两侧均滑动连接在底座(3)的内壁上,所述安装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块(4),所述安装块(4)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减震滚筒(5),所述底座(3)的内底壁上滑动连接有两个移动块(6),两个所述移动块(6)相对的一侧分别与两个减震滚筒(5)之间相接触,两个所述移动块(6)相背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7),两个所述减震弹簧(7)相背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竖板(8),两个所述竖板(8)的底部均固定连接在底座(3)的内底壁上,所述底座(3)的内底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加压缸(9)与两个复位缸(10),相邻的所述加压缸(9)与复位缸(10)之间相连通,两个所述加压缸(9)的内壁上均滑动连接有活塞(11),两个所述活塞(11)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2),两个所述支撑杆(12)的顶端分别贯穿两个加压缸(9)的顶部并均固定连接在安装板(2)的底部,两个所述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波郑忠黄文兵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博渝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