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6716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散风组件包括:基板,基板包括安装腔;至少一个旋流部,设于安装腔,旋流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凸出于安装腔,旋流部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出风部,第一出风部与安装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散风组件,在旋流部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出风部,使得气流经由第一出风部排至环境中,实现了散风组件的侧向出风,避免气流正面吹人,实现了无风感出风,同时,由于第一出风部设置在旋流部的侧壁上,相比于正面出风而言,不需要设置格栅,降低了整体出风阻力,提升了排风量及排风效率,提升了无风感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000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为了避免空调器室内机吹出的气流直吹用户,一些技术方案提出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设置散风组件来进行散风,但在该种方式中,气流由散风组件正面的出口流出,需要在出口处设置格栅,使得风从格栅上的通孔排出降低风感,这样的结构导致送风风量损耗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散风组件。
[0005]本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
[0006]本技术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0007]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散风组件,包括:基板,基板包括安装腔;至少一个旋流部,设于安装腔,旋流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凸出于安装腔,旋流部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出风部,第一出风部与安装腔连通。
[0008]本技术的散风组件包括基板和旋流部。基板包括安装腔,旋流部设置于安装腔内,气流经过旋流部时,被旋流部打散,实现无风感出风。其中,旋流部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出风部,旋流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凸出于安装腔,也即第一出风部能够凸出于安装腔,使得气流经由第一出风部排至环境中,实现了散风组件的侧向出风,避免气流正面吹人,实现了无风感出风,同时,由于第一出风部设置在旋流部的侧壁上,相比于正面出风而言,不需要设置格栅,降低了整体出风阻力,提升了排风量及排风效率,提升了无风感效果。
[0009]更重要的是,在第一出风部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第一出风部沿旋流部的周向分布的设置,一方面,保证了无风感出风效果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出风角度,使得散风组件的出风更加立体化;另一方面,在旋流部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相邻两个旋流部排出的气流在交错的地方可以实现气流互相对撞,使得气流的强度有所减弱,避免气流直吹到更远的地方,进而使得气流更加柔和,进一步提升了无风感效果。
[0010]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上述的散风组件,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旋流部与安装腔活动连接,以使旋流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第一状态下,旋流部的至少一部分凸出于安装腔,在第二状态下,旋流部缩回安装腔。
[0012]在该技术方案中,旋流部与安装腔活动连接,以使得旋流部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具体地,当旋流部在第一状态下,旋流部的至少一部分凸出于安装腔,此时第一出风部处于开启状态,使得气流可以经由第一出风部排至环境中,实现了散风组件
的侧向出风,避免气流正面直吹用户,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地,当旋流部处于第二状态下,旋流部缩回至安装腔内,此时第一出风部处于关闭状态,实现第一出风部的隐藏布置,有利于实现产品外观整体一体化,提升产品外观的美观度。通过旋流部相对于安装腔自动切换状态,从而使得散风组件可以自动开启和关闭第一出风部。如此设计,充分利用基板内空间,实现了散风组件的紧凑布局,有利于产品的整体一体化,提升了外观的美观度。
[001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散风组件还包括:驱动件,驱动件与旋流部连接,驱动件用于驱动旋流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0014]在该技术方案中,散风组件上设有驱动件,驱动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旋流部连接。在工作过程中,驱动件驱动旋流部运动,以使旋流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具体地,当驱动件驱动旋流部的至少一部分凸出于安装腔时,此时旋流部处于第一状态,也即第一出风部处于开启状态,气流经由第一出风部排至环境中,实现了散风组件的侧向出风,避免气流正面直吹用户,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当驱动件驱动旋流部缩回安装腔时,此时旋流部处于第二状态,也即第一出风部处于关闭状态,实现第一出风部的隐藏布置,有利于实现产品外观整体一体化,提升产品外观的美观度。通过驱动件与旋流部连接,使旋流部可以在驱动件驱动作用下,相对安装腔自动切换状态,从而实现了第一出风部的开启或关闭,使得散风组件可以自动开启或关闭侧向出风模式,进而实现优化散风组件结构,提升散风组件自动化程度,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001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件,与基板连接;第二驱动件,与第一驱动件转动连接;螺旋件,设于第二驱动件,螺旋件沿第二驱动件的轴线方向设置,螺旋件与旋流部螺纹连接,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二驱动件转动,带动螺旋件转动,螺旋件驱动旋流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0016]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和螺旋件,其中,第一驱动件与基板连接,第二驱动件与第一驱动件转动连接,螺旋件设置于第二驱动件上,螺旋件与旋流部螺纹连接,螺旋件的轴线与第二驱动件的转动轴线方向相同。工作过程中,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二驱动件转动,进而带动螺旋件转动,螺旋件驱动旋流部沿第二驱动件的轴线方向上下运动,以实现旋流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如此设计,在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二驱动件转动时,螺旋件转动,进而与螺旋件螺纹连接的旋流部在螺纹的驱动下沿螺旋件上下移动,进而实现旋流部的状态的切换,使得散风组件结构简单,便于组装,降低生产成本。
[001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驱动件包括齿条,第二驱动件包括齿轮,或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均包括齿轮。
[0018]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驱动件包括齿条,第二驱动件包括齿轮。工作过程中,通过啮合配合将转动趋势由齿条传递至与其啮合的齿轮上,进而带动螺旋件转动,使得旋流部能够沿第二驱动件的轴线方向上下运动,以实现旋流部状态的切换。其中,齿条和齿轮均为标准件,设计难度和设计成本较低,选用齿条和齿轮有助于降低散风组件的成本。
[0019]进一步地,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可以均包括齿轮,在此情况下,当第一驱动件的齿轮转动时,第二驱动件的齿轮通过啮合配合同时转动,进而带动螺旋件转动,使得旋流部沿第二驱动件的轴线方向上下运动,以实现旋流部状态的切换,提升了散风组件的灵活性。
[002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基板上设有第一限位件,旋流部上设有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滑动连接,以限制旋流部转动。
[0021]在该技术方案中,基板上设有第一限位件,旋流部上设有第二限位件,其中,通过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滑动连接,实现了第二驱动件与旋流部之间止挡限位,一方面,避免出现旋流部随第二驱动件的转动而转动的现象,保证了旋流部能够随螺旋件的转动而沿第二驱动件轴线方向上下运动,提升了旋流部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当旋流部处于第二状态时,也即旋流部缩回安装腔内,通过第二限位件抵靠第一限位件,使得旋流部在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作用下,无法继续向安装腔内部运动,实现了对旋流部的定位效果,避免旋流部深入安装腔的内部,与安装腔内部的部件磕碰损坏以及干扰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包括安装腔;至少一个旋流部,设于所述安装腔,所述旋流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凸出于所述安装腔,所述旋流部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出风部,所述第一出风部与所述安装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部与所述安装腔活动连接,以使所述旋流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旋流部的至少一部分凸出于所述安装腔,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旋流部缩回所述安装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旋流部连接,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旋流部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件,与所述基板连接;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转动连接;螺旋件,设于所述第二驱动件,所述螺旋件沿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轴线方向设置,所述螺旋件与所述旋流部螺纹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二驱动件转动,带动所述螺旋件转动,所述螺旋件驱动所述旋流部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齿条,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齿轮,或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件均包括齿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设有第一限位件,所述旋流部上设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滑动连接,以限制所述旋流部转动。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于所述安装腔,所述第一出风部设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彪占国栋穆智慧张卫东杨勇刚雍文涛姜凤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