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设备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6072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下设备舱,包括舱体和舱盖,所述舱盖的前端具有与所述舱体后端插接配合的凸台,所述凸台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第一环形槽,所述舱体后端的内周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环形槽相对应的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与所述第二环形槽共同形成穿线通道,所述穿线通道内穿有硬线,所述舱体的后端开设有与所述硬线相对应的缺口,所述穿线通道通过所述缺口与外界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舱盖安装简易方便,省时省工,即便在舱体壁较薄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正常安装固定,在应用于水下环境时,水深越大,舱盖受水压越大,舱盖越不易打开。打开。打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设备舱


[0001]本技术涉及水下设备的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水下设备舱。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设备舱的舱盖,都是通过螺栓固定在舱体上的,这种方式占用空间较大,并且对于一些薄壁舱体而言,由于不能加工出螺纹,固定较为困难,需要先加工出法兰再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但是对于需要密封的水下设备舱而言,必须通过固定较多的螺栓才能保证密封良好,因此会导致安装过程费时费力。
[0003]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水下设备舱,舱盖安装简易方便,省时省工,即便在舱体壁较薄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正常安装固定,在应用于水下环境时,水深越大,舱盖受水压越大,舱盖越不易打开。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水下设备舱,包括舱体和舱盖,所述舱盖的前端具有与所述舱体后端插接配合的凸台,所述凸台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第一环形槽,所述舱体后端的内周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环形槽相对应的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与所述第二环形槽共同形成穿线通道,所述穿线通道内穿有硬线,所述舱体的后端开设有与所述硬线相对应的缺口,所述穿线通道通过所述缺口与外界连通。
[0007]进一步地,所述凸台通过密封圈与所述舱体的后端密封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凸台的外周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密封圈相对应的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槽的前方。
[0009]进一步地,所述凸台的前端开设有减重凹槽。
[0010]进一步地,所述穿线通道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形。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舱盖安装简易方便,省时省工,即便在舱体壁较薄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正常安装固定,在应用于水下环境时,水深越大,舱盖受水压越大,舱盖越不易打开。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水下设备舱的正视剖视图;
[0014]图2是根据图2所示的A处放大图;
[0015]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舱体的轴视图;
[0016]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舱盖的正视图。
[0017]图中:
[0018]1、舱体;2、舱盖;3、凸台;4、第一环形槽;5、第二环形槽;6、硬线;7、缺口;8、密封槽;9、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如图1

4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下设备舱,包括舱体1和舱盖2,所述舱盖2的前端具有与所述舱体1后端插接配合的凸台3,所述凸台3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第一环形槽4,所述舱体1后端的内周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环形槽4相对应的第二环形槽5,所述第一环形槽4与所述第二环形槽5共同形成穿线通道,所述穿线通道内穿有硬线6,所述舱体1的后端开设有与所述硬线6相对应的缺口7,所述穿线通道通过所述缺口7与外界连通。
[0021]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凸台3通过密封圈9与所述舱体1的后端密封连接。
[0022]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凸台3的外周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密封圈9相对应的密封槽8,所述密封槽8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槽4的前方。
[0023]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凸台3的前端开设有减重凹槽。
[0024]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穿线通道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形。
[0025]为了方便理解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使用方式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0026]本技术所述的水下设备舱包括舱体1、舱盖2和硬线6等。
[0027]舱体1的前端封堵,后端具有圆形开口,圆形开口的内周壁上车有一圈第二环形槽5,第二环形槽5的截面形状呈半圆形,圆形开口处还铣有一个缺口7,缺口7与第二环形槽5连通,用于穿硬线6,缺口7的大小需保证可供硬线6进出第二环形槽5。
[0028]舱盖2呈阶梯形,舱盖2的前端具有凸台3,凸台3可插入至舱体1的圆形开口内。凸台3的外周壁上车有第一环形槽4和密封槽8,第一环形槽4与第二环形槽5尺寸相同且彼此对应,第一环形槽4与第二环形槽5可共同形成一个穿线通道。密封槽8位于第一环形槽4的前方,用于安装密封圈。凸台3前端开设有减重凹槽,以实现减重效果。
[0029]硬线6采用金属线。
[0030]具体使用时,将舱盖2前端的凸台3插入至舱体1后端的圆形开口内,此时第一环形槽4与第二环形槽5可共同形成一个横截面形状呈圆形的穿线通道,将硬线6从缺口7处穿入穿线通道,硬线6沿穿线通道绕一圈,行成卡位,舱盖2不能脱出。若需要卸下舱盖2,将硬线6抽出,舱盖2即可卸下。上述方式特别适用于舱体1或舱盖2不需要精确定位和不受其他外界旋转力,舱盖2不脱离即可的情况。此方式也特别适用于水下应用环境,水深越深,舱盖2受
水压越大,舱盖2越不易被打开。
[0031]综上所述,借助于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舱盖安装简易方便,省时省工,即便在舱体壁较薄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正常安装固定,在应用于水下环境时,水深越大,舱盖受水压越大,舱盖越不易打开。
[0032]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设备舱,包括舱体(1)和舱盖(2),所述舱盖(2)的前端具有与所述舱体(1)后端插接配合的凸台(3),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3)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第一环形槽(4),所述舱体(1)后端的内周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环形槽(4)相对应的第二环形槽(5),所述第一环形槽(4)与所述第二环形槽(5)共同形成穿线通道,所述穿线通道内穿有硬线(6),所述舱体(1)的后端开设有与所述硬线(6)相对应的缺口(7),所述穿线通道通过所述缺口(7)与外界连通。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明磊陈龙冬刘夏
申请(专利权)人: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