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床下肢运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5851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床下肢运动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固定架、固定机构、脚腕运动机构和腿部运动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脚腕运动机构和腿部运动机构均设置在固定架上,所述固定机构位于固定架的上方,所述脚腕运动机构和腿部运动机构均位于固定架的一侧,所述脚腕运动机构设置在腿部运动机构的上方,并且所述脚腕运动机构与腿部运动机构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下肢运动装置无法很好的固定在某个位置,病人在使用时很容易造成偏离,需要人工将上下肢运动装置拿回到原来的位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了需要人工重复将下肢运动装置移动至适合病人的位置处,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实用性。提高了实用性。提高了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床下肢运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卧床下肢运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为了预防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需要患者进行床上下肢运动。由于很多患者卧床期间依从性比较差,不活动下肢,因此需要做一个卧床患者床下肢运动的装置,促使病人进行下肢运动。
[0003]现有技术中的下肢运动的装置都属于便携式的,这样的下肢运动装置可以随时移动,根据病人的位置进行调整,非常方便;但是这样的下肢运动装置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列如无法很好的固定在某个位置,如果不方便固定的话,病人在使用时很容易造成偏离,由于病人无法移动,所以需要有人一直帮助病人将上下肢运动装置拿回到原来的位置,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床下肢运动装置,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下肢运动装置无法很好的固定在某个位置,病人在使用时很容易造成偏离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卧床下肢运动装置,包括固定架、固定机构、脚腕运动机构和腿部运动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脚腕运动机构和腿部运动机构均设置在固定架上,所述固定机构位于固定架的上方,所述脚腕运动机构和腿部运动机构均位于固定架的一侧,所述脚腕运动机构设置在腿部运动机构的上方,并且所述脚腕运动机构与腿部运动机构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包括横向固定板、竖直贴合板和底部承载板,所述横向固定板设置在竖直贴合板一侧的上方,所述横向固定板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底部承载板设置在竖直贴合板另一侧的下方,所述横向固定板、竖直贴合板和底部承载板整体形状呈Z字形,所述横向固定板底部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一字型孔,所述竖直贴合板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一字型孔。
[0007]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放置箱、电机、传动杆、皮带、丝杆、导向杆、移动板、第一连接柱和夹紧板,所述放置箱设置在横向固定板的上方,所述电机、传动杆和皮带均位于放置箱内,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传动杆连接,所述丝杆、导向杆和移动板均设置在横向固定板内,所述导向杆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导向杆对称设置在移动板上,并且两个所述导向杆的两端均贯穿移动板与横向固定板的内侧壁连接,所述丝杆设置在移动板上,所述丝杆位于两个导向杆之间,所述丝杆的两端均贯穿移动板与横向固定板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所述皮带的两端分别与传动杆和丝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柱对称设置在移动板的底部,并且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柱均位于一个第一一字型孔内,所述夹紧板设置在横向固定板的下方,并且夹紧板的顶端与两个第一连接柱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脚腕运动机构包括第一承载板、支撑板、第一固定杆、脚踏板、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套筒、第一弹簧、第一铰接支架和第二铰接支架,所述第一承载板位于固
定架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承载板上设有第一弧形板,并且所述第一承载板两个第二一字型孔水平对应,所述支撑板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板对称设置在第一承载板的两侧上,所述第一固定杆对称设置在两个支撑板之间,所述脚踏板的下方设有连接套轴和第二弧形板,所述连接套轴和第二弧形板对称设置在脚踏板底部的两侧,所述连接套轴套设在第一固定杆上,所述第一铰接支架设置在第一连接杆的顶端上,并且所述第一铰接支架与第二弧形板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支架设置在第一连接套筒的底端上,并且所述第二铰接支架与第一弧形板铰接,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第一连接套筒内,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底端与第一弹簧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腿部运动机构包括第二连接柱、固定板、移动连接板、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套筒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二连接柱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一端对称设置在第一承载板的侧壁上,并且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柱均位于一个第二一字型孔内,两个第二连接柱的另一端均贯穿第二一字型孔与固定板连接,所述移动连接板、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套筒和第二弹簧均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套筒对称设置在底部承载板的上方,每个所述第二弹簧均设置在一个第二连接套筒内,两个第二连接杆的底端分别位于一个第二连接套筒内,并且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底端均与一个第二弹簧连接,每个所述移动连接板均设置在一个第二连接杆的顶端上,并且两个所述移动连接板均与第一承载板的底端连接。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1]其一,本技术中先将固定架放置在床沿上方,并且使床沿位于固定架和夹紧板之间,此时通过电机的驱动可以使传动杆带动皮带进行转动,皮带在转动时可以通过丝杆进行转动,丝杆转动时可以使移动板在横向固定板内进行移动,并且导向杆可以限制横向固定板的移动轨迹,移动板在移动时会通过两个第一连接柱带动夹紧板进行移动,使夹紧板与床沿贴合,并且通过固定架的配合使夹紧板夹紧床沿,使固定架固定在床沿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下肢运动装置无法很好的固定在某个位置,如果不方便固定的话,病人在使用时很容易造成偏离,由于病人无法移动,所以需要有人一直帮助病人将上下肢运动装置拿回到原来的位置,比较麻烦的问题;本技术避免了需要人工重复将下肢运动装置移动至适合病人的位置处,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实用性。
[0012]其二,本技术中通过脚腕运动机构和腿部运动机构的配合可以满足病人的整个下肢的运动,有效的帮助了病人进行下肢恢复运动;本技术通过两个适用于下肢的运动带来更佳的恢复效果。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0016]图3为本技术中固定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0018]图5为图中A处的放大图;
[0019]图6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三。
[0020]附图标记:固定架1、横向固定板11、竖直贴合板12、底部承载板13、第一一字型孔111、第二一字型孔121、固定机构2、放置箱21、电机22、传动杆23、皮带24、丝杆25、导向杆26、移动板27、第一连接柱28、夹紧板29、脚腕运动机构3、第一承载板31、支撑板32、第一固定杆33、脚踏板34、第一连接杆35、第一连接套筒36、第一弹簧37、第一铰接支架38、第二铰接支架39、第一弧形板311、连接套轴341、第二弧形板342、腿部运动机构4、第二连接柱41、固定板42、移动连接板43、第二连接杆44、第二连接套筒45、第二弹簧46。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床下肢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架(1)、固定机构(2)、脚腕运动机构(3)和腿部运动机构(4),所述固定机构(2)、脚腕运动机构(3)和腿部运动机构(4)均设置在固定架(1)上,所述固定机构(2)位于固定架(1)的上方,所述脚腕运动机构(3)和腿部运动机构(4)均位于固定架(1)的一侧,所述脚腕运动机构(3)设置在腿部运动机构(4)的上方,并且所述脚腕运动机构(3)与腿部运动机构(4)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床下肢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1)包括横向固定板(11)、竖直贴合板(12)和底部承载板(13),所述横向固定板(11)设置在竖直贴合板(12)一侧的上方,所述横向固定板(11)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底部承载板(13)设置在竖直贴合板(12)另一侧的下方,所述横向固定板(11)、竖直贴合板(12)和底部承载板(13)整体形状呈Z字形,所述横向固定板(11)底部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一字型孔(111),所述竖直贴合板(12)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一字型孔(12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卧床下肢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2)包括放置箱(21)、电机(22)、传动杆(23)、皮带(24)、丝杆(25)、导向杆(26)、移动板(27)、第一连接柱(28)和夹紧板(29),所述放置箱(21)设置在横向固定板(11)的上方,所述电机(22)、传动杆(23)和皮带(24)均位于放置箱(21)内,所述电机(22)的输出端与传动杆(23)连接,所述丝杆(25)、导向杆(26)和移动板(27)均设置在横向固定板(11)内,所述导向杆(26)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导向杆(26)对称设置在移动板(27)上,并且两个所述导向杆(26)的两端均贯穿移动板(27)与横向固定板(11)的内侧壁连接,所述丝杆(25)设置在移动板(27)上,所述丝杆(25)位于两个导向杆(26)之间,所述丝杆(25)的两端均贯穿移动板(27)与横向固定板(11)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所述皮带(24)的两端分别与传动杆(23)和丝杆(25)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28)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柱(28)对称设置在移动板(27)的底部,并且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柱(28)均位于一个第一一字型孔(111)内,所述夹紧板(29)设置在横向固定板(11)的下方,并且夹紧板(29)的顶端与两个第一连接柱(28)连接。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虹虹茅传兰姚冰农琪莉谭启杏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