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4828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搬运车。使带升降器搬运车小型化。搬运车(1)具备左右一对车身框架(3a、3b)、驱动车轮(5a、5b)、辅助车轮(7a~7d)以及升降机构(9a~9d)。左右一对车身框架(3a、3b)沿着第一方向的前后延伸。驱动车轮(5a、5b)配置在车身框架(3a、3b)的第一方向的中央。辅助车轮(7a~7d)配置在车身框架(3a、3b)的第一方向的端部且是下部。升降机构(9a~9d)配置在车身框架(3a、3b)的第一方向的端部且是上部。3b)的第一方向的端部且是上部。3b)的第一方向的端部且是上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搬运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搬运车,特别涉及具备升降器的搬运车。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有设置了升降器的搬运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在专利文献1中例如公开了一种叉车2。叉车2具有左右一对侧部框架4、6、以及后部框架8。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3/001906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8]现有的带升降器搬运车能够使重物(例如,1000kg左右)提升而进行搬运。为了对应于如此大的负载而需要对主框架进行加强,但由于主框架的加强而机身会大型化。当机身变大时,搬运车整体的重量变大,进一步电池、马达也需要大型化。
[0009]并且,在现有的带升降器搬运车中,使主框架与升降器用框架分别不同地构成,因此由于框架成为双重的原因,为了确保安装部的空间而产生了浪费的空间。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使带升降器搬运车小型化。
[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2]以下,作为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而对多个方式进行说明。这些方式能够根据需要而任意地组合。
[001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搬运车具备左右一对车身框架、驱动车轮、辅助车轮、以及升降机构。
[0014]左右一对车身框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0015]驱动车轮配置在各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因此,驱动车轮合计为2个。
[0016]辅助车轮配置在各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端部并且配置于下部。因此,辅助车轮合计为4个。
[0017]升降机构配置在各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端部并且配置于上部。因此,升降机构合计为4个。
[0018]在该搬运车中,载置有升降机构的部位是对驱动车轮和辅助车轮进行支承的框架。由此,能够使升降机构与框架一体化,因此能够使搬运车小型化以及轻量化。
[0019]在该搬运车中,还因为升降机构以及辅助车轮设置在各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端部,所以升降机构配置在辅助车轮的附近。因此,难以对框架的端部以外的部分作用较大的负载,因此能够使搬运车小型化以及轻量化。
[0020]此外,辅助车轮与升降机构在俯视时的位置可以一致、也可以不同。
[0021]搬运车也可以还具备连结框架以及下部框架。
[0022]连结框架也可以将左右一对车身框架的上部彼此连接。
[0023]下部框架也可以为,能够配置在左右一对车身框架之间,并且拆装自如地固定在左右一对车身框架的下部。
[0024]在该搬运车中,通过使车身框架与下部框架成为分割构造,由此对配置在内部的部件的访问变得容易。
[0025]连结框架也可以将左右一对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中间彼此连结。
[0026]在该搬运车中,凭借简单构造的框架就能够得到足够的强度。特别是,即使搬运车由于通过地板的凹凸不平而局部地作用较大的力,因为左右一对车身框架仅在前后方向中间被连结,所以整体变得容易挠曲,因此应力被分散。
[0027]升降机构也可以分别还具备升降马达、升降传递轴、以及轴承。
[0028]升降马达也可以配置在车身框架或者连结框架的上部。
[0029]升降传递轴也可以通过由升降马达驱动来升降。
[0030]轴承也可以将升降传递轴支承为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
[0031]在该搬运车中,升降马达也由车身框架或者连结框架支承,因此能够使搬运车进一步小型化。
[0032]对于搬运车而言,也可以还具备在下部框架的上表面上配置在在俯视时与连结框架不同的位置的电气配件。
[0033]在该搬运车中,通过在俯视时与连结框架不同的位置上配置电气配件,由此能够将电气配件与连结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彼此排列在相同的高度位置,因此能够使搬运车在高度方向上变得紧凑。
[0034]对于下部框架而言,在从左右一对车身框架拆卸时,作为一体的部件向下方分离也可以。
[0035]在该搬运车中,通过使车身框架与下部框架成为分割构造,由此能够通过一次的动作使下部框架以及电装部件从车身框架向下方分离。由此,维护操作性提高。并且,在组装作业时,能够并行实施车身框架的工序以及下部框架的工序,因此能够缩短制造期间。
[0036]各车身框架也可以具有搭载升降机构的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向下方延伸的加强部。
[0037]在该搬运车中,由于车身框架具有加强部,因此能够在维持轻量化的同时提高强度。
[0038]专利技术的效果
[0039]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搬运车中,带升降器搬运车被小型化。
附图说明
[0040]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搬运车的示意性立体图。
[0041]图2是表示搬运车的框架和升降机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0042]图3是升降机构的示意性截面图。
[0043]图4是表示搬运车的框架的示意性立体图。
[0044]图5是从下侧观察框架的示意性立体图。
[0045]图6是表示框架与电气配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性俯视图。
[0046]图7是在将下部框架组装于车身框架的状态下从下方观察的示意性立体图。
[0047]图8是在将下部框架从车身框架拆卸的状态下从下方观察的示意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1.第一实施方式
[0049](1)基本构成
[0050]使用图1~图3对搬运车1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搬运车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表示搬运车的框架和升降机构的示意性立体图。图3是升降机构的示意性截面图。
[0051]搬运车1是用于搬运货物的装置。搬运车1能够将货物搬运到移载位置并使其升降。并且,搬运车1使货物围绕铅垂方向轴旋转。
[0052]搬运车1具备左右一对车身框架3a、3b、驱动车轮5a、5b、辅助车轮7a、7b、7c、7d、以及升降机构9a、9b、9c、9d。
[0053]左右一对车身框架3a、3b沿着前后方向即第一方向的前后延伸,并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车身框架3a、3b由薄板部件构成。
[0054]驱动车轮5a、5b分别配置在车身框架3a、3b的第一方向中央部。因此,驱动车轮合计为2个。驱动车轮5a、5b所朝向的一侧即第一方向为行驶方向。
[0055]搬运车1具有行驶马达8a、8b。行驶马达8a、8b为分别配置在驱动车轮5a、5b内的直接驱动型。此外,行驶马达8a被隐藏,在附图中未示出。
[0056]辅助车轮7a、7b、7c、7d配置在车身框架3a、3b的第一方向的端部且是下部。具体地说,辅助车轮7a设置在车身框架3a的前端部,辅助车轮7b设置在车身框架3a的后端部,辅助车轮7c设置在车身框架3b的前端部,辅助车轮7d设置在车身框架3b的后端部。
[0057]辅助车轮例如是脚轮,还能够围绕铅垂轴旋转。
[0058]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搬运车,具备:左右一对车身框架,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驱动车轮,其配置在各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中央;辅助车轮,其配置在各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端部并且配置于下部;以及升降机构,其配置在各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端部并且配置于上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搬运车,还具备:连结框架,其将上述左右一对车身框架的上部彼此连接;以及下部框架,其能够配置在上述左右一对车身框架之间,并且拆装自如地固定于上述左右一对车身框架的下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搬运车,其中,上述连结框架将上述左右一对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中间彼此连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搬运车,其中,上述升降机构分别具有:升降马达,其配置在上述各车身框架或者上述连结框架的上部;升降传递轴,其通过由上述升降马达驱动而升降;以及轴承,其将上述升降传递轴支承为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搬运车,还具备:,在上述下部框架的上表面上,配置在在俯视时与上述连结框架不同的位置的电气配件。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搬运车,其中,上述下部框架在从上述左右一对车身框架拆卸时,能够作为一体的部件向下方分离。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搬运车,其中,各车身框架具有搭载上述升降机构的主体部,和从上述主体部向下方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田原智己牧古都里
申请(专利权)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