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料吸收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4656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填料吸收塔,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本体、填料支撑板、冷凝管路、填料以及分布器。其中,本体内设有容置腔。填料支撑板设置于容置腔内部,将容置腔分隔为上子腔和下子腔;出气管与进液管与上子腔连通,进气管和出液管与下子腔连通。冷凝管路两端分别穿过本体的侧壁并伸出至本体的外部,冷凝管路在上子腔中呈螺旋形结构。填料用于包覆冷凝管路,以与冷凝管路换热降温。分布器设置于上子腔中,且与进液管相连通,分布器位于填料的上方,用于喷洒碱性吸收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填料吸收塔通过设置的冷凝管路,能够将吸收工作产生的热量带出,可保证酸性气体的吸收效果,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填料吸收塔


[0001]本技术属于化工设备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填料吸收塔。

技术介绍

[0002]再对2


‑4‑
氰基吡啶、二苯乙酮时,会产生的氯化氢气体;或在对2

氨基苯乙酮时,会产生的溴化氢气体。无论是氯化氢还是溴化氢,均不可直接排放至大气中,以防止对环境产生污染。因此,需要通过碱液进行吸收处理,通常采用填料吸收塔。
[0003]现有技术中,氯化氢气体进入填料吸收塔后,大部分气体与填料表面膜状流动的碱液接触,并且发生反应,该反应会释放热量;而小部分气体溶解于塔内的水蒸气或水中,变为盐酸,该过程也会释放热量。对此,填料吸收塔长时间工作后,塔内填料温度会增高,水蒸气的量就会增加,填料表面流动的碱液蒸发浓缩,甚至会直接在填料表面结晶;而且氯化氢气体在环境温度较高时,溶解度会降低,因此,导致氯化氢气体无法被吸收。浪费吸收液的同时,氯化氢气体的吸收效果也较差,而且后期还需经常对填料进行清理,费时费力,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填料吸收塔,旨在解决现有的填料吸收塔长时间使用后吸收效果变差且实用性差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填料吸收塔,包括:
[0006]本体,内设有容置腔,且设有分别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的进气管、出气管、进液管及出液管;
[0007]填料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部,且与所述本体相连接,以将所述容置腔分隔为上子腔和下子腔,所述填料支撑板上设有若干个用于气体和/或液体通过的通孔;所述出气管与所述上子腔连通,所述进液管的一端穿过所述本体的并伸入至所述上子腔中,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液管与所述下子腔连通;
[0008]冷凝管路,设置于所述上子腔中,两端分别穿过所述本体的侧壁并伸出至所述本体的外部,所述冷凝管路在所述上子腔中呈螺旋形结构;
[0009]填料,设置于所述上子腔中,且位于所述冷凝管路的外部,用于包覆所述冷凝管路,以将吸收过程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冷凝管路;以及
[0010]分布器,设置于所述上子腔中,且与所述进液管相连通,所述分布器位于所述填料的上方,用于喷洒碱性吸收液。
[0011]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本体包括:
[0012]筒体,沿着竖直方向设置,所述进气管和所述进液管均设置于所述筒体上;以及
[0013]封头,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封头分别设置于所述筒体的上端和所述筒体的下端,且与所述封头相连,用于与所述封头共同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出液管设置于下方设置的所述封头上,所述出气管设置上方的所述封头上。
[0014]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冷凝管路的螺旋轴线沿着竖直方向设置;
[0015]所述冷凝管路的两端分别设有冷媒进液管和冷媒出液管,所述冷媒进液管所在的高度低于所述冷媒出液管所在的高度;所述冷媒进液管和所述冷媒出液管均与所述筒体固定连接,且穿过所述筒体的侧壁。
[0016]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冷凝管路为铜制管绕卷成型。
[0017]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填料吸收塔还包括压板,所述压板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与所述筒体内壁相连,所述压板设置于所述填料顶端,且位于所述分布器的下方,用于压设所述填料;
[0018]所述压板上均布有多个用于气体和/或液体通过的过孔。
[0019]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填料吸收塔还包括除沫器,所述除沫器设置于所述上子腔中,且与所述筒体相连,所述除沫器位于所述分布器上方,用于分离待导出气体中夹杂的液滴。
[0020]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除沫器为丝网除雾器。
[0021]本技术提供的填料吸收塔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填料吸收塔通过设置在本体内的填料,加大待吸收的酸性气体与碱性吸收液的接触面积,可保证对酸性气体的吸收效果。另外,通过设置的冷凝管路,并通入冷媒,能够对填料进行降温,保证碱液能够稳定的在填料表面呈膜状流淌,进而保证吸收工作的长时间进行,实用性强。螺旋形的冷凝管路,可增大与填料的接触面积,保证吸收工作产生的热量被及时且有效的交换并带出,进而保证吸收的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填料吸收塔通过设置的冷凝管路,能够将吸收工作产生的热量带出,可保证酸性气体的吸收效果,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填料吸收塔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填料吸收塔的冷凝管路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0、本体;11、筒体;111、进气管;112、进液管;12、封头;121、出气管;122、出液管;20、填料支撑板;30、冷凝管路;31、冷媒进液管;32、冷媒出液管;40、填料;50、分布器;60、压板;70、除沫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7]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技术提供的填料吸收塔进行说明。所述填料吸收塔,包括本体10、填料支撑板20、冷凝管路30、填料40以及分布器50。其中,本体10内设有容置腔,且设有分别与容置腔相连通的进气管111、出气管121、进液管112及出液管122。填
料支撑板20设置于容置腔内部,且与本体10相连接,以将容置腔分隔为上子腔和下子腔,填料支撑板20上设有若干个用于气体和/或液体通过的通孔。出气管121与进液管112与上子腔连通,进液管112的一端穿过本体10的并伸入至上子腔中。进气管111和出液管122与下子腔连通。冷凝管路30设置于上子腔中,两端分别穿过本体10的侧壁并伸出至本体10的外部,冷凝管路30在上子腔中呈螺旋形结构。填料40设置于上子腔中,且位于冷凝管路30的外部,用于包覆冷凝管路30,以将吸收过程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冷凝管路30。分布器50设置于上子腔中,且与进液管112相连通,分布器50位于填料40的上方,用于喷洒碱性吸收液。
[0028]本技术提供的填料吸收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填料吸收塔通过设置在本体10内的填料40,加大待吸收的酸性气体与碱性吸收液的接触面积,可保证对酸性气体的吸收效果。另外,通过设置的冷凝管路30,并通入冷媒,能够对填料40进行降温,保证碱液能够稳定的在填料40表面呈膜状流淌,进而保证吸收工作的长时间进行,实用性强。螺旋形的冷凝管路30,可增大与填料40的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填料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内设有容置腔,且设有分别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的进气管、出气管、进液管及出液管;填料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部,且与所述本体相连接,以将所述容置腔分隔为上子腔和下子腔,所述填料支撑板上设有若干个用于气体和/或液体通过的通孔;所述出气管与所述上子腔连通,所述进液管的一端穿过所述本体的并伸入至所述上子腔中,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液管与所述下子腔连通;冷凝管路,设置于所述上子腔中,两端分别穿过所述本体的侧壁并伸出至所述本体的外部,所述冷凝管路在所述上子腔中呈螺旋形结构;填料,设置于所述上子腔中,且位于所述冷凝管路的外部,用于包覆所述冷凝管路,以将吸收过程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冷凝管路;以及分布器,设置于所述上子腔中,且与所述进液管相连通,所述分布器位于所述填料的上方,用于喷洒碱性吸收液。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料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筒体,沿着竖直方向设置,所述进气管和所述进液管均设置于所述筒体上;以及封头,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封头分别设置于所述筒体的上端和所述筒体的下端,且与所述封头相连,用于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宽姬彦召孙海超龚瑞谦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汉恩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