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24138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内部设置有水体,所述池体的内底壁设置有砂石层,所述砂石层的顶部设置有种植层,种植层的顶部一侧设置有挺水植物,所述种植层的顶部另一侧设置有沉水植物,所述种植层的顶部靠近沉水植物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支架。该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可以分别对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进行限位,还可以削弱水中的波浪对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冲刷力,避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根茎与种植层脱落,还可以避免挺水植物发生倒伏,能够将水体中的大型杂质进行清理还可以对水体中的小型杂质进行吸附,避免水体中的杂质持续造成污染。成污染。成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
,具体为一种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水体,水的集合体,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所述,水体是江、河、湖、海、地下水、冰川等的总称,是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溶解物质、悬浮物、底泥、水生生物等,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江、河、湖、海、冰川、积雪、水库、池塘等,也包括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汽,水生态是指环境水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各种水分条件的适应,生命起源于水中,水又是一切生物的重要组分,生物体不断地与环境进行水分交换,环境中水的质(盐度)和量是决定生物分布、种的组成和数量,以及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人类大规模的活动对水圈中水的运动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大规模的砍伐森林、大面积的荒山植林、大流域的调水、大面积的排干沼泽、大量抽用地下水等,都会促使水的运动和交换过程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影响地球上水分循环的过程和水量平衡的组成,人类的经济繁荣和生产发展也都依赖于水,如水力发电、灌溉、航运、渔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无不与水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和湖泊等地表水体,这些废水中携带大量营养盐,由于氮、磷等元素的排入,加上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的生态平衡。
[0003]目前市场上的一些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
[0004](1)在对污染水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通常会在河道附近种植水生植物,但是由于水体自身会产生波浪再加上水生植物的根茎没有完全扎根的原因,水体中产生波浪时会带动水生植物,从而易导致水生植物的根茎与水体中的土壤脱离或产生倒伏,从而影响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
[0005](2)在对水体生态的修复过程中,水体的表面会漂浮大量的垃圾以及水体中还含有很多的微型杂质,这些杂物如果不进行清理易对影响水体生态修复的效率造成影响,从而导致水体生态恢复周期较长。
[0006]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一些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存在水生植物易倒伏和水体生态恢复周期较长的问题。
[0009](二)技术方案
[0010]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11]一种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内部设置有水体,所述池体的内底壁设置有砂石层,所述砂石层的顶部设置有种植层,所述种植层的顶部一侧设置有挺水植物,所述种植层的顶部另一侧设置有沉水植物,所述种植层的顶部靠近沉水植物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顶部一侧活动连接有筒车,所述池体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的顶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的顶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块,所述池体的顶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固定支架,所述池体的顶部靠近第二固定支架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三固定支架,所述第三固定支架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收绳辊,所述收绳辊的外侧设置有钢丝绳;
[0012]所述第一固定架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固定架的顶部靠近第一通孔的外侧开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固定架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固定架的顶部靠近第二通孔的外侧开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筒车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连接辊,所述连接辊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密封盖板,所述连接辊的内部设置有活性炭层,所述连接辊的外侧开设有吸附孔,所述连接辊的外侧固定安装有固定齿,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旋转轴,所述收绳辊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连接轴,所述第三固定支架的一侧活动连接有连接杆。
[0013]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架的一侧通过固定螺栓可拆卸固定在第一固定支架的一侧底部,所述连接架的数量有三个,三个所述连接架的呈环形阵列,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一侧顶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筒车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柱,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连接柱的一端相固定,通过设有连接架,可以为第一固定支架提供有效的支撑。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架的外壁与池体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连接块通过钢丝绳与收绳辊相连接,所述钢丝绳与旋转轴的外表面活动连接,便于对钢丝绳进行收紧。
[0015]进一步的,所述收绳辊通过连接轴与第三固定支架的一侧顶部相固定,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连接轴的一端相固定,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第三固定支架均与地面相固定,通过连接杆可以带动收绳辊进行旋转。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相对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半径大小相等,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位于第一通孔的内部设置。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孔与第二限位孔相对应,所述第一限位孔与第二限位孔的半径大小相等,所述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均位于第一限位孔的内部设置,所述挺水植物为芦、蒲草、荸荠、荷花中的一种,所述沉水植物为黑藻,可以避免挺水植物在生长时受到第二固定支架的阻挡。
[001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辊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所述连接辊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连接辊的内表面设置有纱网,所述活性炭层位于纱网的内部设置,所述吸附孔与固定齿交错设置,可以更好的对水中的杂质进行收集和吸附。
[0019](三)有益效果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
[0021](1)在池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可以分别对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进行限位,还可以削弱水中的波浪对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冲刷力,避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根茎与种植层脱落,还可以避免挺水植物发生倒伏,通过连接块、第二固定支
架、第三固定支架、收绳辊、钢丝绳之间的配合设置,可以调节第二固定架在池体中的高度,便于更好的对挺水植物进行防护,从而保证了水生植物在池体中的正常生长。
[0022](2)该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在对池体中的水体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筒车、连接辊、驱动电机、活性炭层、吸附孔、固定齿之间的配合设置,能够将水体中的大型杂质进行清理还可以对水体中的小型杂质进行吸附,避免水体中的杂质持续造成污染,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水体的修复效率,降低了对水体的修复周期。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的整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的第一固定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的第二固定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然水体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内部设置有水体(2),所述池体(1)的内底壁设置有砂石层(3),所述砂石层(3)的顶部设置有种植层(4),所述种植层(4)的顶部一侧设置有挺水植物(5),所述种植层(4)的顶部另一侧设置有沉水植物(6),所述种植层(4)的顶部靠近沉水植物(6)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支架(7),所述第一固定支架(7)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架(8),所述第一固定支架(7)的顶部一侧活动连接有筒车(9),所述池体(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架(10),所述第一固定架(10)的顶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伸缩杆(11),所述伸缩杆(1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固定架(12),所述第二固定架(12)的顶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块(13),所述池体(1)的顶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固定支架(14),所述池体(1)的顶部靠近第二固定支架(1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三固定支架(15),所述第三固定支架(15)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收绳辊(16),所述收绳辊(16)的外侧设置有钢丝绳(17);所述第一固定架(10)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通孔(18),所述第一固定架(10)的顶部靠近第一通孔(18)的外侧开设有第一限位孔(19),所述第二固定架(12)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20),所述第二固定架(12)的顶部靠近第二通孔(20)的外侧开设有第二限位孔(21),所述筒车(9)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连接辊(22),所述连接辊(22)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密封盖板(24),所述连接辊(22)的内部设置有活性炭层(25),所述连接辊(22)的外侧开设有吸附孔(26),所述连接辊(22)的外侧固定安装有固定齿(27),所述第二固定支架(1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旋转轴(28),所述收绳辊(16)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连接轴(29),所述第三固定支架(15)的一侧活动连接有连接杆(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玉林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嘉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