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远红外电热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远红外电热膜,尤其是基于碳纳米管的电热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发展,电热膜作为一种舒适、节能的远红外辐射地面供暖系统,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作为一种远红外辐射产品,不同发热面积、形状、功率的电热膜,其电热辐射转化效率也有着不同的节能效果。依据GB/T7287
‑
2008中定义的热像测量法,电热辐射转换效率计算公式:η=Sσ(T
r4
‑
T
04
)/P,相同功率,发热面积越大,平均辐射温度越高,电热辐射转化效率越高,因此整面发热的电热膜从理论上具有极高的电热辐射转化效率。
[0003]现有技术中,电热膜的导电层通常是将导电油墨通过丝网印刷或者凹版印刷工艺涂布制成,其中导电油墨多数采用石墨粉或短切碳纤维粉作为导电添加剂,或者在石墨粉这类导电添加剂基础上复合其他导电添加剂。现有技术的电热膜技术存在以下问题:1、就产品本身而言,为了达到设定的电学性能,就需要采用较大量的导电剂,而这会造成涂膜附着力下降,以及涂膜厚度较厚,限制了电热膜的应用;2、为了确保涂膜附着力,可以考虑预留空白处,并利用胶膜来固定导电层,以避免电热膜导电层脱层、开胶,但是如此,每个导电层就必须做成面积相对较小的图案(例如通常会做成条幅状或多孔状),无法获得高的电热辐射转化效率;3、就涂膜工艺而言,其中丝网印刷工艺工作效率较低、印刷涂层厚度均一性较差,同时网版使用寿命有限,需定期更换网版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远红外电热膜,所述的远红外电热膜包括电热膜,所述电热膜包括叠设的碳膜和电极,所述碳膜包括基膜和碳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通过采用狭缝涂布方式在所述基膜上涂布电极浆料并使所述电极浆料干燥固化而形成,所述的碳层通过采用狭缝涂布方式在前述形成有电极的基膜上涂布碳膜浆料并使所述碳膜浆料干燥固化形成,在进行所述碳膜浆料的涂布时,使所述碳膜浆料至少覆盖所述电极的部分或全部,从而所述部分或全部的电极位于所述碳层与基膜之间,所述碳膜浆料的涂布为间歇性涂布,使得在一张所述基膜上形成多个间隔分布的碳层,所述碳膜浆料包含碳纳米管和水性聚氨酯树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远红外电热膜,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碳层的宽度为500
‑
1000mm、长度为0.95
‑
6.45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远红外电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层的方块电阻为700
‑
1750Ω/sq;和/或,所述电热膜的电
‑
热辐射转化效率为75
‑
8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远红外电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的宽度为10
‑
20mm,方块电阻为20m
‑
50mΩ/sq。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远红外电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的厚度为3
‑
7μm,所述碳层的厚度为5
‑
20μ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远红外电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碳层沿着所述基膜的长度方向延伸,相邻二个碳层之间的间距为30~50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远红外电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浆料的涂布为间歇性涂布,使得在一张所述基膜的一侧上形成多个沿着所述基膜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电极,多个所述碳层与所述多个电极一一对应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远红外电热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膜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边分别设置所述的电极,所述的碳层在两电极之间延伸且碳层在所述基膜上的投影面积大于两电极之间的基膜面积。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远红外电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碳膜浆料粒径D
90
在0.5μm~75μm之间,所述电极浆料粒径D
90
在1μm~75μm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远红外电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膜浆料由水、分散剂、多壁碳纳米管、水性聚氨酯和乙二醇按质量比80~78:2~3:6~7:10:2组成,其中,所述分散剂为BYK
‑
192分散剂。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远红外电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电热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新江,李峰,沈珍辉,周红波,袁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汉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