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盖前横梁、制造方法以及车辆技术

技术编号:3022724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5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顶盖前横梁、制造方法以及车辆。该顶盖前横梁沿顶盖前横梁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顶盖前横梁包括第一梁段、第二梁段、第三梁段,两个第二梁段相对设置在第一梁段的两端,且,第二梁段和第一梁段通过第一过渡段过渡连接,两个第三梁段相对设置在同侧的第二梁段的外端,且,第三梁段和同侧的第二梁段通过第二过渡段过渡连接,第二梁段的厚度小于第三梁段的厚度,第一梁段的厚度在第二梁段的厚度以及第三梁段的厚度之间。本申请不仅可满足安全强度及NVH刚度要求,又足够轻量化,同时还可减少模具和焊接投入费用。同时还可减少模具和焊接投入费用。同时还可减少模具和焊接投入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顶盖前横梁、制造方法以及车辆


[0001]本申请属于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顶盖前横梁、制造方法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为了节能减排,汽车轻量化及电动化已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顶盖前横梁作为车身结构的重要零部件,是构成顶盖的重要组成部分。顶盖前横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车刚度,而且在安全顶压中可有效抵抗变形。据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调查,车顶承受压力强度达到4倍车重时,侧翻事故中的致命伤害会降低50%。2020版C

IASI(China Insurance Automotive Safety Index,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测评规程中,车顶强度评价规程中,要满足优秀G的评级,顶压强度需要满足4倍整备质量的载荷。尤其对于新能源汽车,由于电池重量贡献造成新能源汽车整备质量比传统汽车重300

400kg,满足4倍自重的顶压强度更加难以实现,对顶盖前横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此外,顶盖前横梁刚度低会造成顶盖横梁震动,引起车内轰鸣,提高顶盖前横梁整体刚度,减小顶盖前横梁的震动,以提高NVH性能。因而,设计出满足安全强度及NVH刚度要求,又足够轻量化的顶盖前横梁一直是汽车主机厂的努力方向之一。
[0004]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顶盖前横梁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该顶盖前横梁a采用热成型材料,厚度为1.2mm,为了满足顶压要求,在顶盖前横梁a的前侧设置有顶盖前横梁外板b,顶盖前横梁a垂直设置在顶盖前横梁外板b的内侧,顶盖前横梁外板b的厚度为0.7mm,材料为HC260LA,顶盖前横梁外板b用以来提升顶盖的整体强度,以满足车顶压力要求。顶盖前横梁a和顶盖前横梁外板b通过点焊连接,其中焊点数量为20个左右。焊接后的顶盖前横梁与侧围连接板通过点焊连接,进一步提升顶盖前横梁两边的顶压强度,目前该方案刚满足4倍顶压要求。
[0005]但此结构为了满足顶压要求,增加了一块顶盖前横梁外板,不仅增加重量,而且增加了冲压和焊接工序,造成工时和模具投入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顶盖前横梁、制造方法以及车辆,不仅可满足安全强度及NVH刚度要求,又足够轻量化,同时还可减少模具和焊接投入费用。
[0007]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顶盖前横梁,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顶盖前横梁沿所述顶盖前横梁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顶盖前横梁包括第一梁段、第二梁段、第三梁段,两个所述第二梁段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梁段的两端,且,所述第二梁段和所述第一梁段通过第一过渡段过渡连接,两个所述第三梁段相对设置在同侧的所述第二梁段的外端,且,所述第三梁段和同侧的所述第二梁段通过第二过渡段过渡连接,其中:
[0009]所述第二梁段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梁段的厚度,所述第一梁段的厚度在所述第二梁段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三梁段的厚度之间。
[0010]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梁段的厚度为所述第三梁段的厚度的0.7

0.8倍,所述第一梁段的厚度为所述第三梁段的厚度的0.8

0.9倍。
[0011]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梁段的厚度为1.5

2mm。
[0012]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梁段的厚度为1.5mm,所述第二梁段的厚度为1.1mm,所述第一梁段的厚度为1.3mm。
[0013]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梁段的横截面的轮廓线为依次连接的第一线段、第二线段、第三线段、第四线段以及第五线段,其中:
[0014]所述第一线段和所述第二线段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线段和所述第三线段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三线段和所述第四线段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四线段以及所述第五线段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线段和所述第五线段位于第一直线上,所述第二线段、所述第三线段以及所述第四线段均位于第一直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二线段、所述第三线段以及所述第四线段位于所述第一线段和所述第五线段之间。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线段设置有向所述第一直线凹陷的避让曲线,以满足眼镜盒或控制面板的装配。
[0016]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梁段的横截面的轮廓线为依次连接的第六线段、第七线段、第八线段、第九线段以及第十线段,其中:
[0017]所述第六线段和所述第七线段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七线段和所述第八线段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八线段和所述第九线段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九线段以及所述第十线段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六线段和所述第十线段位于第二直线上,所述第七线段、所述第八线段以及所述第九线段均位于第二直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七线段、所述第八线段以及所述第九线段位于所述第六线段和所述第十线段之间。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八线段设置有向所述第一直线凹陷的加强凹槽。
[0019]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上述顶盖前横梁的制造方法,其特殊之处于,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0020]提供原材料,所述原材料的成分为:C

0.25%,Mn

1.4%,Si

0.3%,P

0.02%,S

0.005%,B

0.003%,Cr

0.2%,Ni

0.1%,其余为铁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21]轧制所提供的原材料,轧制厚度为顶盖前横梁的最厚厚度的基础上增加0.1

0.3mm,依次轧制构成顶盖前横梁的各个梁段,形成顶盖前横梁的板坯;
[0022]切割顶盖前横梁的板坯,获得所需大小的变厚度板材;
[0023]热冲压成型变厚度板材:加热温度为900

930℃,保温时间为5

10min,以使板材完全奥氏体化,通过传输机构把加热后的板材送入到压机中进行冲压成型,转移时间控制在10s以内以保证入模温度,冷却速度大于50℃/s,成型之后继续保压6

10S,以形成抗拉强度大于1500MPa的均匀马氏体组织。
[0024]还有,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车辆包括上述顶盖前横梁。
[0025]本申请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0026]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车辆,其包括顶盖前横梁,由于该顶盖前横梁沿顶盖前横梁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顶盖前横梁包括第一梁段、第二梁段、第三梁段,两个第二梁段相对设置在第一梁段的两端,且,第二梁段和第一梁段通过第一过渡段过渡连接,两个
第三梁段相对设置在同侧的第二梁段的外端,且,第三梁段和同侧的第二梁段通过第二过渡段过渡连接,其中:第二梁段的厚度小于第三梁段的厚度,第一梁段的厚度在第二梁段的厚度以及第三梁段的厚度之间,这就使顶盖前横梁的两侧(两个第三梁段)的厚度最厚,顶盖前横梁的中间厚度(第一梁段)的厚度大于相邻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盖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前横梁沿所述顶盖前横梁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顶盖前横梁包括第一梁段、第二梁段、第三梁段,两个所述第二梁段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梁段的两端,且,所述第二梁段和所述第一梁段通过第一过渡段过渡连接,两个所述第三梁段相对设置在同侧的所述第二梁段的外端,且,所述第三梁段和同侧的所述第二梁段通过第二过渡段过渡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梁段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梁段的厚度,所述第一梁段的厚度在所述第二梁段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三梁段的厚度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梁段的厚度为所述第三梁段的厚度的0.7

0.8倍,所述第一梁段的厚度为所述第三梁段的厚度的0.8

0.9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梁段的厚度为1.5

2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梁段的厚度为1.5mm,所述第二梁段的厚度为1.1mm,所述第一梁段的厚度为1.3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段的横截面的轮廓线为依次连接的第一线段、第二线段、第三线段、第四线段以及第五线段,其中:所述第一线段和所述第二线段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线段和所述第三线段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三线段和所述第四线段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四线段以及所述第五线段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线段和所述第五线段位于第一直线上,所述第二线段、所述第三线段以及所述第四线段均位于第一直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二线段、所述第三线段以及所述第四线段位于所述第一线段和所述第五线段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盖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线段设置有向所述第一直线凹陷的避让曲线,以满足眼镜盒或控制面板的装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梁段的横截面的轮廓线为依次连接的第六线段、第七线段、第八线段、第九线段以及第十线段,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淑芬祁学军段吉超陈嘉玥何雄杰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