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倍捻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2285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纺织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倍捻机,包括倍捻机,所述倍捻机的底部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柱,所述支柱的底部设置有支板;还包括门形的升降框,所述升降框由下至上插设在所述倍捻机的外部,所述升降框包括横板和设置在所述横板两端的竖板,所述支柱滑动穿设在所述横板上,所述横板底部的两端均设置有支脚,所述支脚的底部转动设置有移动轮;还包括液压伸缩缸,所述液压伸缩缸的一端与所述倍捻机连接,所述液压伸缩缸的另一端与所述横板连接。总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搬运移动时十分不方便,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的问题。力的问题。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倍捻机


[0001]本技术涉及纺织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倍捻机。

技术介绍

[0002]倍捻机是一种在纺织生产过程中用于加捻并线的设备,可以将多股丝线合成一股丝线,获得了广泛的使用。
[0003]传统的倍捻机体积往往较大,且重量较重,在搬运移动时十分不方便,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倍捻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搬运移动时十分不方便,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新型倍捻机,包括倍捻机,所述倍捻机的底部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柱,所述支柱呈矩形设置四个,所述支柱的底部设置有支板;还包括门形的升降框,所述升降框在所述倍捻机底部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所述升降框由下至上插设在所述倍捻机的外部,所述升降框包括横板和设置在所述横板两端的竖板,所述竖板与所述倍捻机的侧壁滑动设置且滑动方向与所述支柱的轴线方向平行,所述支柱滑动穿设在所述横板上,所述横板底部的两端均设置有支脚,所述支脚的底部转动设置有移动轮;还包括液压伸缩缸,所述液压伸缩缸在所述倍捻机底部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所述液压伸缩缸的伸缩方向与所述支柱的轴线方向平行,所述液压伸缩缸设置在两所述支柱之间,所述液压伸缩缸的一端与所述倍捻机连接,所述液压伸缩缸的另一端与所述横板连接,当所述液压伸缩缸缩短至最短时,所述支板与地面贴合设置,所述移动轮与地面间隔设置,当所述液压伸缩缸伸长至最长时,所述支板与地面间隔设置,所述移动轮与地面接触设置。
[0007]进一步地,所述倍捻机的侧壁上设置有滑条,所述滑条与所述支柱的轴线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竖板靠近所述倍捻机的侧面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条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内,所述竖板与所述倍捻机的侧面贴合滑动设置。
[0008]进一步地,所述支柱的下端与所述支板上表面的中部铰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支柱的底面中心处设置有转动孔,所述支板上表面的中心处设置有转动柱,所述转动柱的直径小于所述转动孔的孔径,所述转动柱的长度小于所述转动孔的深度,所述转动柱的一端与所述支板的上表面连接,另一端插入所述转动孔内且其端部设置为圆弧形。
[0010]进一步地,所述倍捻机两端的所述液压伸缩缸均设置在两所述支柱中间。
[001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整个装置结构紧凑,当液压伸缩缸缩短至最短时,支板与地面贴合设置,移动轮与地面间隔设置,此时支板稳定支撑住整个倍捻机,不影响倍捻机的正常使用,当需要移动倍捻机时,再使得液压伸缩缸伸长至最长,此时
支板与地面间隔设置,移动轮与地面接触设置,方便移动整个倍捻机,节省时间和人力,且升降过程横板与支柱滑动设置,竖板与倍捻机的侧壁滑动设置,提高了升降框与倍捻机的连接稳定性,且在通过移动轮移动倍捻机时,倍捻机运动更加稳定;滑条滑动设置在滑槽内,提高升降框与倍捻机的连接稳定性,保证通过移动轮移动倍捻机时,倍捻机运动更加稳定;支柱的下端与支板上表面的中部铰接,当地面稍微倾斜不平时,支板围绕支柱的下端稍微转动,使得支板与地面仍然保持贴合,保证支板稳定支撑住整个倍捻机。总之,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搬运移动时十分不方便,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5]图3为图1的主视图;
[0016]图4为图1的移动状态示意图。
[0017]图中:1、倍捻机;2、滑条;3、升降框;31、竖板;32、横板;4、支脚;5、支板;6、支柱;7、液压伸缩缸;8、滑槽;9、移动轮;10、转动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9]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倍捻机,包括倍捻机1,倍捻机1的底部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柱6,支柱6呈矩形设置四个,支柱6的底部设置有支板5。
[0020]还包括门形的升降框3,升降框3在倍捻机1底部的两端各设置一个,升降框3由下至上插设在倍捻机1的外部,升降框3包括横板32和设置在横板32两端的竖板31,竖板31与倍捻机1的侧壁滑动设置且滑动方向与支柱6的轴线方向平行,支柱6滑动穿设在横板32上,横板32底部的两端均设置有支脚4,支脚4的底部转动设置有移动轮9。
[0021]还包括液压伸缩缸7,液压伸缩缸7在倍捻机1底部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液压伸缩缸7的伸缩方向与支柱6的轴线方向平行,液压伸缩缸7设置在两支柱6之间,液压伸缩缸7的一端与倍捻机1连接,液压伸缩缸7的另一端与横板32连接,当液压伸缩缸7缩短至最短时,支板5与地面贴合设置,移动轮9与地面间隔设置,当液压伸缩缸7伸长至最长时,支板5与地面间隔设置,移动轮9与地面接触设置。
[0022]为了提高升降框1与倍捻机1的连接稳定性,保证通过移动轮9移动倍捻机1时倍捻机1运动更加稳定,进一步地,倍捻机1的侧壁上设置有滑条2,滑条2与支柱6的轴线方向平行设置,竖板31靠近倍捻机1的侧面上设置有滑槽8,滑条2滑动设置在滑槽8内,竖板31与倍捻机1的侧面贴合滑动设置。
[0023]为了防止地面不平,支板5无法与地面贴合,进一步地,支柱6的下端与支板5上表
面的中部铰接,当地面稍微倾斜不平时,支板5围绕支柱6的下端稍微转动,使得四个支柱6下端的支板5均与地面仍然保持贴合,保证支板5稳定支撑住整个倍捻机。
[0024]同样地,支柱6的底面中心处设置有转动孔,支板5上表面的中心处设置有转动柱10,转动柱10的直径小于转动孔的孔径,转动柱10的长度小于转动孔的深度,转动柱10的一端与支板5的上表面连接,另一端插入转动孔内且其端部设置为圆弧形,当地面不平时,支板5和转动柱10在转动孔内轻微转动,支柱6的下端面与倾斜的支板5上表面接触实现自身的限位,使得四个支柱6下端的支板5均与地面仍然保持贴合,保证支板5稳定支撑住整个倍捻机。
[0025]进一步地,倍捻机1两端的液压伸缩缸7均设置在两支柱6中间,使得液压伸缩缸7在带动升降框3升降时,横板32与支柱6的滑动更加顺畅。
[002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倍捻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液压伸缩缸7缩短至最短时,支柱6底部的支板5与地面贴合设置,移动轮9与地面间隔设置,此时支板5稳定支撑住整个倍捻机1,不影响倍捻机1的正常使用,当需要移动倍捻机1时,再使得液压伸缩缸7伸长至最长,此时支板5与地面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倍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倍捻机(1),所述倍捻机(1)的底部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柱(6),所述支柱(6)呈矩形设置四个,所述支柱(6)的底部设置有支板(5);还包括门形的升降框(3),所述升降框(3)在所述倍捻机(1)底部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所述升降框(3)由下至上插设在所述倍捻机(1)的外部,所述升降框(3)包括横板(32)和设置在所述横板(32)两端的竖板(31),所述竖板(31)与所述倍捻机(1)的侧壁滑动设置且滑动方向与所述支柱(6)的轴线方向平行,所述支柱(6)滑动穿设在所述横板(32)上,所述横板(32)底部的两端均设置有支脚(4),所述支脚(4)的底部转动设置有移动轮(9);还包括液压伸缩缸(7),所述液压伸缩缸(7)在所述倍捻机(1)底部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所述液压伸缩缸(7)的伸缩方向与所述支柱(6)的轴线方向平行,所述液压伸缩缸(7)设置在两所述支柱(6)之间,所述液压伸缩缸(7)的一端与所述倍捻机(1)连接,所述液压伸缩缸(7)的另一端与所述横板(32)连接,当所述液压伸缩缸(7)缩短至最短时,所述支板(5)与地面贴合设置,所述移动轮(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伟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浙商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