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元章专利>正文

育秧点秧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18 阅读:2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育秧点秧盘,属于栽种水稻秧苗用的一种两段育秧点秧盘,由下盘和上盘组成,在下盘(1)的框架内横向均布夹秧条(5),夹秧条的下面由下盘加强筋(12)支撑,上面纵向均布秧苗固定槽(6),在夹秧条(5)之间装有秧苗活动夹(10),秧苗活动夹(10)由上盘加强筋(4)连接,在秧苗活动夹(10)底部一侧装有海绵(7),在上盘加强筋(4)的右端装有上盘拉手(3),左端装有两根上盘导向杆(9),上盘导向杆(9)安装在下盘(1)的左边框架孔内,上盘拉手(3)与下盘(1)的右边框架上的滑槽配合,在下盘(1)的左边框架上装有下盘拉手(8),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上盘和下盘的相互动作,实现均匀快速育秧点秧,既省时又省力,操作方便,适于水稻两段育秧点秧。(*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育秧点秧盘
:本技术涉及栽种水稻秧苗用的工具,特别是一种两段育秧点秧盘。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水稻秧苗点秧多用手工操作,既费工又费力,并且点秧不均匀,生产效率低,虽然现在也有水稻秧苗点秧机使用,但操作不方便,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育秧点秧盘,它利用上盘和下盘的相互动作,达到均匀快速育秧点秧的目的。本技术的构成:由下盘和上盘组成,在下盘1的框架内横向均布夹秧条5,夹秧条的下面由下盘加强筋12支撑,上面纵向均布秧苗固定槽6,在夹秧条5之间装有秧苗活动夹10,秧苗活动夹10由上盘加强筋4连接,在秧苗活动夹10底部一侧装有海绵7。在上盘加强筋4的右端装有上盘拉手3,左端装有两根上盘导向杆9,上盘导向杆9安装在下盘1的左边框架孔内,上盘拉手3与下盘1的右边框架上的滑槽配合。在下盘1的左边框架上装有下盘拉手8,在下盘1框架四角下面有支脚11。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结构简单,能实现室内操作,老少及劳动力差的人皆能使用,点秧均布,不损坏秧苗,省工省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图中1.下盘,2.上盘,3.上盘拉手,4.上盘加强筋,5.夹秧条,6.秧苗固定槽,7.海绵,8.下盘拉手,9.上盘导向杆,10.秧苗活动夹,11.支脚,12.下盘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在下盘1的框架内横向均布夹秧条5,夹秧条的下面由下盘加强筋12支撑,上面纵向均布秧苗固定槽6,在夹秧条5之间装有秧苗活动夹10,秧苗活动夹10由上盘加强筋4连接,在秧苗活动夹10底部一侧装有海绵7。在上盘加强筋4的右端装有上盘拉手3,左端装有两根上盘导向杆9,上盘导向杆9安装在下盘1的左边框架孔内,可沿孔左右滑动,起到导向作用,上盘拉手3与下盘1的右边框架上的滑槽配合,在下盘1的左边框架上装有下盘拉手8,在下盘1框架四角下面有支脚11。使用时,左手拉住下盘拉手8,右手拉动上盘拉手3,秧苗活动夹10和海绵7右移,夹住靠在夹秧条5秧苗固定槽6处的秧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育秧点秧盘,由下盘和上盘组成,其特征在于:在下盘(1)的框架内横向均布夹秧条(5),夹秧条的下面由下盘加强筋(12)支撑,上面纵向均布秧苗固定槽(6),在夹秧条(5)之间装有秧苗活动夹(10),秧苗活动夹(10)由上盘加强筋(4)连接,在秧苗活动夹(10)底部一侧装有海绵(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育秧点秧盘,由下盘和上盘组成,其特征在于:在下盘(1)的框架内横向均布夹秧条(5),夹秧条的下面由下盘加强筋(12)支撑,上面纵向均布秧苗固定槽(6),在夹秧条(5)之间装有秧苗活动夹(10),秧苗活动夹(10)由上盘加强筋(4)连接,在秧苗活动夹(10)底部一侧装有海绵(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秧点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元章
申请(专利权)人:张元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2[中国|贵州]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