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0606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一连接器模块;一第一壳,位于连接器模块外,第一壳具有一第一槽和一第二槽,第一槽连通第二槽,第一壳具有一第一固定部和一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相对第二固定部靠近连接器模块,第二固定部具有一第一抵接面和一第二抵接面,第一抵接面构成第一槽的一部分,第二抵接面构成第二槽的一部分;一第二壳,注塑成型于第一壳外,第二壳具有至少一扣部填充第一槽和第二槽,扣部朝靠近连接器模块的方向抵顶第一固定部,且扣部同时抵接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扣部抵接第一抵接面的方向与扣部抵接第二抵接面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度,使扣部稳定抵接第一固定部使第一壳和连接器模块之间不会产生开口。口。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壳体紧密结合的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0002]中国申请号为CN201911027709.X,揭示了现有的电子模组在制造上,通常是将多个端子嵌入一绝缘本体后,以一遮蔽壳体框围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再以注塑成型的方式,于所述遮蔽壳体外设置一内壳和一外壳,提供绝缘的可握持的部位。由于所述遮蔽壳体一般为金属材料,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为塑胶材料,当所述内壳、所述外壳以注塑成型的方式成型于所述遮蔽壳体外后,很容易在所述内壳和所述遮蔽壳体之间、所述外壳和所述遮蔽壳体之间产生开口。因此在所述内壳设置一凹槽,所述外壳具有一支撑部收容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支撑部朝靠近所述遮蔽壳体的方向抵顶所述凹槽的第一固定部从而使所述内壳和遮蔽壳体之间不易产生开口,且所述支撑部朝远离所述遮蔽壳体的方向抵顶所述凹槽的第二固定部,同时所述第二固定部对所述支撑部有朝靠近所述遮蔽壳体的方向抵顶,使所述支撑部进一步抵顶所述第一固定部,从而进一步保证所述内壳和所述遮蔽壳体之间不易产生开口。
[0003]然而,由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接触的范围较小,经过多次拔插后,所述支撑部容易从所述凹槽内滑脱,所述第一固定部失去了所述支撑部对其朝靠近所述遮蔽壳体方向的抵顶,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遮蔽壳体之间容易由于外力或者冷却收缩的因素而产生分离现象,导致所述内壳和所述遮蔽壳体之间产生开口,所述连接器组件防水性能差,且所述内壳和所述连接器模块之间容易有灰尘或者其他异物进入而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影响产品的外观和质量。
[000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连接器组件,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通过增大扣部和第二固定部的接触范围,且扣部从夹角小于180度的两个方向同时抵接第二固定部的的两个面,从而使扣部不会朝远离连接器模块的方向位移,扣部稳定抵接第一固定部使第一固定部和连接器模块之间不会产生开口的一种连接器组件。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接器模块;一第一壳,位于所述连接器模块外,所述第一壳具有至少一第一槽和至少一第二槽,所述第一槽连通所述第二槽,所述第一壳具有一第一固定部和一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相对所述第二固定部靠近所述连接器模块,所述第二固定部具有一第一抵接面和一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构成所述第一槽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抵接面构成所述第二槽的一部分;一第二壳,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壳外,所述第二壳具有至少一扣部填充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所述扣部朝靠近所述连接器模块的方向抵顶所述第一固定部,且所述扣部同时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所述扣部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面的
方向与所述扣部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面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度。
[0007]进一步,所述第二壳具有一结合部一体连接所述扣部,所述结合部抵接所述连接器模块。
[0008]进一步,所述第二壳具有一包覆部,所述包覆部位于所述第一壳外且其两端分别一体连接所述扣部和所述结合部,所述扣部和所述包覆部配合环绕包覆所述第二固定部。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壳具有一前端面和一顶壁,所述前端面和所述顶壁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槽自所述前端面凹设形成,所述第二槽自所述顶壁凹设形成,所述第一抵接面连接所述前端面,所述第二抵接面连接所述顶壁。
[0010]进一步,所述连接器模块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及一金属壳,多个所述端子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金属壳,所述第一壳注塑成型于所述金属壳外,所述第一固定部抵接于所述金属壳,所述第二壳部分抵接于所述金属壳。
[0011]进一步,所述金属壳具有一基部和用于插接一对接连接器的一对接部,所述基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对接部的外径,一台阶部连接所述基部和所述对接部,所述台阶部相对于所述对接部为倾斜设置,所述扣部推抵所述第一固定部抵顶所述台阶部。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部具有一导引面,所述扣部抵接所述导引面,所述台阶部和所述对接部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导引面和所述对接部之间的夹角。
[0013]进一步,所述扣部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面的方向与所述扣部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面的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壳具有一第三固定部一体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具有一第三抵接面朝靠近所述第二壳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三抵接面构成所述第二槽的一部分,所述扣部朝靠近所述连接器模块的方向抵顶所述第三抵接面。
[0015]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部具有一导引面,所述第三固定部具有一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三抵接面和所述导引面,所述第三抵接面与所述导引面共面,且所述导引面和所述第一抵接面朝远离所述第三抵接面的方向相互远离倾斜设置。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第二固定部具有一个所述第一抵接面和一个所述第二抵接面,所述扣部同时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所述扣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的接触范围增大,且所述扣部是从夹角小于180度的两个方向抵接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反地,所述第二固定部从夹角小于180度的两个方向限位所述扣部,所述第二固定部能更好地挡止所述扣部朝远离所述连接器模块的方向位移。所述扣部不易从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中脱离,所述扣部能稳定抵顶所述第一固定部,使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连接器模块之间不易产生开口,所述第一壳和所述连接器模块之间不会有灰尘或者其他异物进入而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所述连接器组件防水性能好,提高了产品的外观和质量。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壳成型于连接器模块外的立体图;
[0019]图3为图2沿A-A剖视第一壳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3的立体图;
[0021]图5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壳成型于连接器模块外的立体图;
[0023]图7为图6沿C-C剖视内壳和外壳的示意图;
[0024]图8为图7的立体图;
[0025]图9为图7中D部分的放大图。
[0026]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0027][0028]【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组件100作进一步说明。
[0030]如图1所示,为专利技术连接器组件100的立体分解图,所述连接器组件100包括一连接器模块1、一第一壳2以及一第二壳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模块1包括一绝缘本体12、多个端子(未图示,下同)、一金属壳11及一线缆13,多个所述端子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2,且电性连接所述线缆13。所述绝缘本体12收容于所述金属壳11,所述金属壳11包括一基部111及自所述基部111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接器模块;一第一壳,位于所述连接器模块外,所述第一壳具有至少一第一槽和至少一第二槽,所述第一槽连通所述第二槽,所述第一壳具有一第一固定部和一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相对所述第二固定部靠近所述连接器模块,所述第二固定部具有一第一抵接面和一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构成所述第一槽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抵接面构成所述第二槽的一部分;一第二壳,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壳外,所述第二壳具有至少一扣部填充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所述扣部朝靠近所述连接器模块的方向抵顶所述第一固定部,且所述扣部同时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所述扣部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面的方向与所述扣部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面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具有一结合部一体连接所述扣部,所述结合部抵接所述连接器模块。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具有一包覆部,所述包覆部位于所述第一壳外且其两端分别一体连接所述扣部和所述结合部,所述扣部和所述包覆部配合环绕包覆所述第二固定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具有一前端面和一顶壁,所述前端面和所述顶壁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槽自所述前端面凹设形成,所述第二槽自所述顶壁凹设形成,所述第一抵接面连接所述前端面,所述第二抵接面连接所述顶壁。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模块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小乐
申请(专利权)人:衡南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