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电磁波发热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0321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低电磁波发热板,包括:叠置的顶层聚丙烯板、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中间聚丙烯板、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和底层聚丙烯板;其中,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在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低电磁波发热板,通过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设置,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在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重合,使得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完全重合,以抵消电磁辐射,大大降低电磁辐射值,使得低电磁波发热板使用更为安全、健康。康。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电磁波发热板


[0001]本技术涉及加热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低电磁波发热板。

技术介绍

[0002]碳晶电热低温辐射采暖系统是以碳素晶体发热板为核心部件而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的低温辐射采暖系统。碳晶电热板的制热原理:在电场作用下,发热体中的碳分子团产生分子运动,碳原子之间产生剧烈的摩擦与撞击,产生的热量以远红外辐射和对流的形式对外传递,其电能与热能的转换率高达98%以上。碳晶电热板系统充分利用了碳晶板优异的平面制热特性,采暖时整个平面同步升温,连续供暖,热平衡效果好。克服了传统采暖产品制热不连续、热平衡效果差的弊端。
[0003]但是目前的碳晶加热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辐射,电磁辐射通常介于20至150MG之间,电磁辐射容易影响人体健康,导致碳晶加热系统难以推广应用。
[0004]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能够降低电磁辐射,使用更为安全、健康的低电磁波发热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低电磁波发热板,该低电磁波发热板能够降低电磁辐射,使用更为安全、健康。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低电磁波发热板,包括:叠置的顶层聚丙烯板、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中间聚丙烯板、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和底层聚丙烯板;
[0007]其中,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在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重合。
[0008]优选地,所述顶层聚丙烯板、所述中间聚丙烯板和所述底层聚丙烯板的结构相同。<br/>[0009]优选地,顶层聚丙烯板、所述中间聚丙烯板和所述底层聚丙烯板的厚度为0.2mm至0.4mm。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结构相同。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厚度为0.2mm至0.4mm。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均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由聚丙烯材料制成;
[0013]印刷层,印刷在所述基材层上,所述印刷层由石墨烯碳晶材料制成;
[0014]电极,连接于所述印刷层。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与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串联。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与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并联。
[0017]优选地,所述顶层聚丙烯板、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中间聚丙烯板、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和底层聚丙烯板压合连接。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低电磁波发热板,通过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设置,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在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重合,使得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完全重合,以抵消电磁辐射,大大降低电磁辐射值,使得低电磁波发热板使用更为安全、健康。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低电磁波发热板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低电磁波发热板的分解状态接电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顶层聚丙烯板、2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3中间聚丙烯板、4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5底层聚丙烯板、6第一电极、7、第二电极、8第三电极、9第四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技术技术方案。
[0024]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低电磁波发热板,包括:叠置的顶层聚丙烯板、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中间聚丙烯板、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和底层聚丙烯板;其中,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在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重合。
[0025]本技术提供的低电磁波发热板,通过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设置,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在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重合,使得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完全重合,以抵消电磁辐射,大大降低电磁辐射值,使得低电磁波发热板使用更为安全、健康。
[0026]本技术提供的低电磁波发热板,通过顶层聚丙烯板、中间聚丙烯板和底层聚丙烯板的设置,使得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均处于被绝缘材料包裹的状态,使得低电磁波发热板使用更为安全。
[0027]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层聚丙烯板、所述中间聚丙烯板和所述底层聚丙烯板的结构相同。
[0028]在该技术方案中,顶层聚丙烯板、中间聚丙烯板和底层聚丙烯板的结构相同,便于低电磁波发热板的生产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0029]作为优选技术方案,顶层聚丙烯板、所述中间聚丙烯板和所述底层聚丙烯板的厚度为0.2mm至0.4mm。
[0030]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顶层聚丙烯板、中间聚丙烯板和底层聚丙烯板的厚度,通过0.2mm至0.4mm的选取在保障了绝缘效果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产品整体的厚度,便于低电磁波发热板的安装与运输。
[0031]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结构相同。
[0032]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结构相同,能够大大降低低电磁波发热板的生产成本。
[0033]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厚度为0.2mm至0.4mm。
[0034]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厚度,在保障了加热效果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低电磁波发热板的厚度,便于低电磁波发热板的安装与运输。
[0035]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均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由聚丙烯材料制成;印刷层,印刷在所述基材层上,所述印刷层由石墨烯碳晶材料制成;电极,连接于所述印刷层。
[0036]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层的具体结构,通过基材层的设置,能够提高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层的机械强度,通过印刷层的设置能够保障发热效果,通过电极的设置便于为低电磁波发热板接电。
[0037]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与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串联。
[0038]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与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串联能够在保障发热能力的同时降低能耗。
[0039]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与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并联。
[0040]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与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并联,能够保障加热强度。
[0041]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层聚丙烯板、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中间聚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电磁波发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叠置的顶层聚丙烯板、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中间聚丙烯板、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和底层聚丙烯板;其中,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在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电磁波发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聚丙烯板、所述中间聚丙烯板和所述底层聚丙烯板的结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电磁波发热板,其特征在于,顶层聚丙烯板、所述中间聚丙烯板和所述底层聚丙烯板的厚度为0.2mm至0.4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电磁波发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热层和所述第二石墨烯碳晶发热板的结构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电磁波发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石墨烯碳晶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加翼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烯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