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大电流接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0179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8: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大电流接线装置,包括后端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线柱、绝缘板、双螺母,后端盖上设有接线盒,绝缘板设于接线盒内底端,绝缘板上设有N个呈圆周均布的通孔,通孔靠电机线圈端设有同轴且扩大的沉孔,沉孔深度大于接线柱圆柱头高度,圆柱头的外端面上设有盲孔,接线柱设有N个,圆柱头设于沉孔内,另一端穿过通孔,电机线圈引出线分别插入对应圆柱头的盲孔内,并与圆柱头固定连接,接线柱穿出绝缘板端部还套设有接线端子,端部通过双螺母螺纹紧固,接线端子与电源线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安全性高,便于使用,方便制作,节约接线空间,节约成本,引出线定位精确、快捷,并采用填焊固定,使接线牢固可靠。使接线牢固可靠。使接线牢固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大电流接线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机大电流接线装置,属于电机领域。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电机电源线采用电机专用电缆与漆包线焊接的方式,再将电缆引入接线盒中与外部的供电电源线进行对接。在电流较大的情况时,该方式存在电缆外径过大不易弯折、接线盒占用空间大等缺点,在电机安装空间有限(如车用电机等)的情况下并不适用。
[0003]在新能源车用电机及军工车辆电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所限空间,对电机的体积要求也越加严格,在保证安全与使用的情况下,要求更小、更轻。改变现有的电机大电流引出线的接线装置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电机大电流出线空间不足的技术难点,在不使用单芯航插的同时,提供一种电机大电流接线装置。该装置具备结构简单、安全性高、便于使用、方便制作、节约空间、降低重量、节约成本等优点。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电机大电流接线装置,包括后端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线柱、绝缘板、双螺母,所述后端盖上设有接线盒,该接线盒两端开口,所述后端盖上与接线盒对应位置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四角处均设有耳板,所述绝缘板设于接线盒内底端,四角分别与四个耳板固定连接,所述绝缘板上设有N个呈圆周均布的通孔,所述N为电机线圈的引出线数,所述通孔靠电机线圈端设有同轴且扩大的沉孔,所述接线柱采用铜质圆柱头螺栓,所述沉孔深度大于接线柱圆柱头高度,所述圆柱头外端面上设有盲孔,所述盲孔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坡口,所述接线柱设有N个,与N个通孔一一对应,所述接线柱的圆柱头设于沉孔内,另一端穿过通孔,所述引出线分别插入对应圆柱头的盲孔内,所述坡口处设有填焊缝,使引出线与圆柱头固定连接,所述接线柱穿出绝缘板端部还套设有接线端子,端部通过双螺母螺纹紧固,所述接线端子与电源线电性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板为扇形结构,一端中间设有扇形凸台,另一端设有N+1个呈圆周均布的条形凸台,所述通孔设于相邻两条形凸台之间,条形凸台用于将N根电源接线隔开,同时增加爬电距离,所述沉孔设于扇形凸台端。
[0008]进一步的,所述条形凸台端部周边均设有倒角,用于避免周边刮伤接线员的手。
[0009]进一步的,所述盲孔内径设为Φ7~8mm,深15~18mm,所述坡口宽度设为3~4mm,深度设为7~8mm。
[0010]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板与四件耳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双螺母采用铜材质。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结构简单,安全性高,便于使用,方便制作,节约接线空间,降低重量、节约成本;2)通过分开设置多个接线柱,并于接线柱圆柱
头上设置盲孔插接引出线,使引出线定位精确、快捷,并采用坡口填焊固定,使引出线连接更牢固可靠;3)通过在绝缘板上设置凸台,可以增加爬电距离,同时隔开不同相的引出线,以免产生交叉。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后端盖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接线柱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绝缘板后透视图;
[001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绝缘板前透视图。
[0019]图中:1、后端盖,101、接线盒,102、通槽,103、耳板,2、接线柱,201、盲孔,202、坡口,3、双螺母,4、接线端子,5、绝缘板,501、扇形凸台,502、条形凸台,503、通孔,504、沉孔,6、引出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如图1、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用于三相电机,包括后端盖1、接线柱2、绝缘板5、双螺母3。
[0023]后端盖1上设有接线盒101,该接线盒101两端开口,后端盖1上与接线盒101对应位置开设有通槽102,通槽102四角处均设有耳板103。
[0024]绝缘板5设于接线盒101底端,四角分别与四个耳板10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绝缘板5为扇形结构,一端中间设有扇形凸台501,另一端设有4个呈圆周均布的条形凸台502,绝缘板5上设有3个呈圆周均布的通孔503,且每个通孔503均设于条形凸台502之间,条形凸台502用于将3根电源接线隔开,防止电源接线交叉,通孔503靠扇形凸台501端设有同轴且扩大的沉孔504。
[0025]接线柱2采用铜质圆柱头螺栓,沉孔504深度大于接线柱2圆柱头高度,接线柱2圆柱头外端面上设有盲孔201,盲孔内径设为Φ8mm,深15mm,盲孔201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坡口202,坡口202宽度设为4mm,深度设为8mm,接线柱设有3个,与3个通孔503一一对应,接线柱2的圆柱头设于沉孔504内,另一端穿过通孔503,电机线圈绕组的引出线6分别插入对应圆柱头的盲孔201内,并与圆柱头通过向坡口202内填焊固定连接,接线柱2穿出绝缘板5端部还套设有接线端子4,端部通过双螺母3螺纹紧固,双螺母3采用铜材质,接线端子4与电源线电性连接。
[0026]作为优选,条形凸台502端部周边均设有倒角,用于避免周边刮伤接线员的手。
[0027]本技术实施例工作原理:电机线圈引出线6有三根,先分别将三根引出线6插入对应接线柱2的盲孔201内,再分别通过向坡口202内填焊固定引出线6,然后将接线柱2分别插入绝缘板5的对应通孔503内,再将绝缘板5与后端盖1固定连接,将后端盖1固定于电机机座上,将接线端子4套于接线柱2上,最后用双螺母3螺纹紧固。本实施例具备结构简单、安全性高、便于使用、方便制作、节约空间、降低重量、节约成本、引出线定位精确、快捷、接线牢固可靠等优点。
[00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大电流接线装置,包括后端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线柱、绝缘板、双螺母,所述后端盖上设有接线盒,该接线盒两端开口,所述后端盖上与接线盒对应位置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四角处均设有耳板,所述绝缘板设于接线盒内底端,四角分别与四个耳板固定连接,所述绝缘板上设有N个呈圆周均布的通孔,所述N为电机线圈的引出线数,所述通孔靠电机线圈端设有同轴且扩大的沉孔,所述接线柱采用铜质圆柱头螺栓,所述沉孔深度大于接线柱圆柱头高度,所述圆柱头外端面上设有盲孔,所述盲孔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坡口,所述接线柱设有N个,与N个通孔一一对应,所述接线柱的圆柱头设于沉孔内,另一端穿过通孔,所述引出线分别插入对应圆柱头的盲孔内,所述坡口处设有填焊缝,使引出线与圆柱头固定连接,所述接线柱穿出绝缘板端部还套设有接线端子,端部通过双螺母螺纹紧固,所述接线端子与电源线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睿李刚黄月寿欧阳菊珍周金勇易勇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江特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