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系带快速收放装置,包括由下而上通过高强度绳索装配的底座、绕线轮和旋钮轮身组件,旋钮轮身组件包括棘爪环轮身组件和旋钮齿轮组件,旋钮齿轮组件包括相互卡紧的端面齿轮和旋钮,棘爪环轮身组件包括相互卡紧的轮身和棘爪环;绕线轮包括上端面板和下端面板,上端面板的中部设置可与第一卡位结构相互可拆卸式卡合的第二卡位结构,上端面板上设有与第一齿轮相互啮合的第二齿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传统系鞋带方式存在的缺陷,利用旋钮带动绕线轮转动,绕线轮收紧钢丝绳来调节鞋帮的松紧程度,从而达到快速系鞋带的目的。从而达到快速系鞋带的目的。从而达到快速系鞋带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系带快速收放装置
[0001]本技术是一种能方便快捷收紧和松放系带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系带快速收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系鞋带方式需两只手一起同时操作,速度比较慢,需要较长时间弯腰下蹲,增加了人体的不适感觉。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衣裤穿得比较厚实时,系鞋带成为一件令人非常吃力的事情。且通常的系鞋带方式松紧程度不易调节,使脚背的感觉不好,要么松了,要么紧了,想要调至松紧适宜的程度需要花一番力气,对老人和小孩尤为不易。鞋带还容易松散,行走时松散的鞋带可能被另一只脚或他人踩着使身体失去平衡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系带快速收放装置,为了克服传统鞋带穿鞋、系紧、脱鞋麻烦,杜绝传统鞋带容易因鞋带松脱造成的安全隐患,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提供一种系带快速收放装置,其中,包括由下而上通过高强度绳索装配的底座、绕线轮和旋钮轮身组件,所述旋钮轮身组件包括棘爪环轮身组件和旋钮齿轮组件,所述旋钮齿轮组件包括相互卡紧的端面齿轮和旋钮,所述棘爪环轮身组件包括相互卡紧的轮身和棘爪环;所述棘爪环包括若干条可与所述旋钮相互卡合的棘爪臂,所述轮身的中部为第一通孔结构,所述第一通孔结构内的上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轮身的第一通孔结构分隔为上圆台和下轮仓,所述棘爪环卡设于所述上圆台内,所述绕线轮被限制在所述下轮仓内运动,所述轮身的底部卡设于所述底座内;所述端面齿轮的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第一卡位结构,所述端面齿轮的下端面靠圆周部位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绕线轮包括上端面板和下端面板,所述上端面板和所述下端面板之间的外圈部分开设有线槽,所述线槽和所述轮身的外壁上设有穿绳孔,所述上端面板的中部设置可与所述第一卡位结构相互可拆卸式卡合的第二卡位结构,所述上端面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相互啮合的第二齿轮。
[0006]上述系带快速收放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卡位结构为弹性凸位圈,所述第二卡位结构为所述上端面板的中部设置向外伸出的两个相互间隔开的类半圆柱形的柱头,所述柱头的上端由上而下横向逐渐鼓出,所述弹性凸位圈的内径介于所述柱头的上端的最小外径与最大外径之间。
[0007]上述系带快速收放装置,其中,还包括一U型弹性加强件,所述上端面板上位于两个所述柱头之间设有贯通所述下端面板的第二通孔结构,所述U型弹性加强件从所述下端面板的第二通孔结构内向上伸入且卡设于两个所述柱头之间。
[0008]上述系带快速收放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通孔结构在所述下端面板为沉孔式,所述下端面板的通孔结构的上部内壁上设有穿绳孔。
[0009]上述系带快速收放装置,其中,所述棘爪臂有三条,所述棘爪臂的端部设有棘爪齿,所述旋钮的内部端面设有一圈与所述棘爪齿相互啮合的圆周齿。
[0010]上述系带快速收放装置,其中,所述旋钮的内部端面中部设有相互间隔的带扣卡块和定位卡块,所述端面齿轮的上端面的圆周部位设有与所述带扣卡块相适配的缺口台阶,所述端面齿轮的上端面设有与所述定位卡块相适配的沉孔结构。
[0011]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0012]克服了传统系鞋带方式存在的缺陷,利用旋钮带动绕线轮转动,绕线轮收紧钢丝绳来调节鞋帮的松紧程度,从而达到快速系鞋带的目的;使用本装置只需用一只手3秒钟左右时间即可将一只鞋的鞋带系至松紧适宜的程度,且不存在鞋带松散的问题,把穿鞋、脱鞋变成一件轻松方便的事情。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另一整体结构爆炸图;
[0015]图3为本技术旋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a为本技术端面齿轮一个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b为本技术端面齿轮另一个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a为本技术棘爪环一个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b为本技术棘爪环另一个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a为本技术轮身一个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b为本技术轮身另一个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a为本技术绕线轮一个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b为图7a的俯视图;
[0024]图7c为本技术绕线轮另一个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本技术U型弹性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9为本技术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a、图10b分别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
[0029]参看图1、图2所示,本技术系带快速收放装置包括由下而上通过高强度绳索装配的底座1、绕线轮2和旋钮轮身组件,旋钮轮身组件包括棘爪环轮身组件和旋钮齿轮组件,旋钮齿轮组件包括相互卡紧的端面齿轮5和旋钮6,棘爪环轮身组件包括相互卡紧的轮身3和棘爪环4。
[0030]继续参看图2、图3、图4a、图4b、图5a、图5b、图6a、图6b、图7a、图7b、图7c、图8、图9所示,棘爪环4包括若干条可与旋钮6相互卡合的棘爪臂401,轮身3的中部为第一通孔结构,第一通孔结构内的上部设有隔板301,隔板301将轮身3的第一通孔结构分隔为上圆台和下轮仓,棘爪环4卡设于上圆台内,绕线轮2被限制在下轮仓内运动。轮身3的底部卡设于底座1
内。端面齿轮5的中部设有通孔501,通孔501内设有第一卡位结构,端面齿轮5的下端面靠圆周部位设有第一齿轮502。绕线轮2包括上端面板201和下端面板202,上端面板201和下端面板202之间的外圈部分开设有线槽203,线槽203和轮身3的外壁上设有穿绳孔000,上端面板201的中部设置可与第一卡位结构相互可拆卸式卡合的第二卡位结构,上端面板201上设有与第一齿轮502相互啮合的第二齿轮204。
[0031]第一卡位结构为弹性凸位圈503,第二卡位结构为上端面板201的中部设置向外伸出的两个相互间隔开的类半圆柱形的柱头205,柱头205的上端由上而下横向逐渐鼓出,弹性凸位圈503的内径介于柱头205的上端的最小外径与最大外径之间。
[0032]在本案的优选实施例中,本装置还包括一U型弹性加强件7,U型弹性加强件7在工作时与绕线轮2组装在一起,上端面板201上位于两个柱头205之间设有贯通下端面板202的第二通孔结构206,U型弹性加强件7从下端面板202的第二通孔结构206内向上伸入且卡设于两个柱头205之间,即让其端部的两个弹片平面贴紧两个柱头205的内平面,起到加强两个柱头205的作用。第二通孔结构206在下端面板202为沉孔式,下端面板202的第二通孔结构206的上部内壁上设有穿绳孔000,该穿绳孔000的内径稍稍小些。
[00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系带快速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而上通过高强度绳索装配的底座(1)、绕线轮(2)和旋钮轮身组件,所述旋钮轮身组件包括棘爪环轮身组件和旋钮齿轮组件,所述旋钮齿轮组件包括相互卡紧的端面齿轮(5)和旋钮(6),所述棘爪环轮身组件包括相互卡紧的轮身(3)和棘爪环(4);所述棘爪环(4)包括若干条可与所述旋钮(6)相互卡合的棘爪臂(401),所述轮身的中部为第一通孔结构,所述第一通孔结构内的上部设有隔板(301),所述隔板(301)将所述轮身(3)的第一通孔结构分隔为上圆台和下轮仓,所述棘爪环(4)卡设于所述上圆台内,所述绕线轮(2)被限制在所述下轮仓内运动,所述轮身(3)的底部卡设于所述底座(1)内;所述端面齿轮(5)的中部设有通孔(501),所述通孔(501)内设有第一卡位结构,所述端面齿轮(5)的下端面靠圆周部位设有第一齿轮(502);所述绕线轮(2)包括上端面板(201)和下端面板(202),所述上端面板(201)和所述下端面板(202)之间的外圈部分开设有线槽(203),所述线槽(203)和所述轮身(3)的外壁上设有穿绳孔(000),所述上端面板(201)的中部设置可与所述第一卡位结构相互可拆卸式卡合的第二卡位结构,所述上端面板(20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齿轮(502)相互啮合的第二齿轮(20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系带快速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位结构为弹性凸位圈(503),所述第二卡位结构为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江鸣,
申请(专利权)人:严江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