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19147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导风筒、叶轮、发热件和风向切换组件,所述叶轮位于所述导风筒中,所述风向切换组件位于所述导风筒的出口端,且在所述叶轮的轴向上所述风向切换组件与所述导风筒间隔布置,在所述导风筒的出口端形成周向出风口,当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切换至开启状态时,所述风向切换组件上形成有轴向出风口,当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切换关闭状态时,轴向出风口关闭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形成拦截板,发热件设置在所述周向出风口处,以加热从所述周向出风口排出的气流。通过在导风筒的出口端设置风向切换组件,从而使得送风装置具有轴向出风和周向出风两种状态,且在周向出风口处设有发热件,使得向四周送出的为暖风,提高使用舒适性。使用舒适性。使用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送风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送风设备
,特别是涉及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用户对风扇使用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在空间较大和人员较多的使用场合,单向送风的送风装置无法满足多方位使用者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具有暖风功能的送风装置而言,若送风方向过于单一,为了使得室内整体温度达到目标值,将导致局部温度较高,整体温度较低的情况,使用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使用舒适性差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送风装置,以提高使用舒适性。
[0004]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导风筒、叶轮、发热件和风向切换组件,所述叶轮位于所述导风筒中,所述风向切换组件位于所述导风筒的出口端,且在所述叶轮的轴向上所述风向切换组件与所述导风筒间隔布置,在所述导风筒的出口端形成周向出风口,当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切换至开启状态时,所述风向切换组件上形成有轴向出风口,当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切换至关闭状态时,所述轴向出风口关闭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形成拦截板,所述发热件设置在所述周向出风口处,以加热从所述周向出风口排出的气流。
[0005]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通过在所述导风筒的出口端设置所述风向切换组件,从而使得所述送风装置具有轴向出风和周向出风两种状态,且在所述周向出风口处设有所述发热件,使得向四周送出的为暖风,提高使用舒适性。具体地,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处于开启状态时,其自身形成轴向出风口,从而使得所述导风筒中的气流主要沿轴向从所述轴向出风口排出。当需要向四周输送暖风时,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关闭,所述轴向出风口关闭形成拦截板,在所述拦截板的阻挡作用下,原本沿所述叶轮轴向流通的气流改变流通方向向四周扩散,从所述周向出风口经过加热后排出所述送风装置外。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为环形结构,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导风筒连通,所述发热件上设有热风出口。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包括环形的PTC发热体,所述PTC发热体与所述导风筒连通,所述PTC发热体上设有多个所述热风出口,多个所述热风出口在所述PTC发热体上间隔布置。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出风格栅,所述出风格栅设置在所述轴向出风口处,和/或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包括外框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外框本体中的多个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相对于所述外框本体可转动,当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切换至开启状态时,各个所述导风板之间间隔形成所述轴向出风口,当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切换至关闭状态时,多个所述导风板与所述外框本体一起拼接成所述拦截板。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叶轮的轴向上所述外框本体与所述导风筒间隔布置
形成所述周向出风口,所述拦截板的中部相对于自身外缘部向靠近所述叶轮的方向突出。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拦截板上面向所述叶轮的面为向靠近所述叶轮的方向突出的圆弧面。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轮的直径为D,在所述叶轮的轴向上所述周向出风口的高度为B,17mm≤B≤1/8
×
D,和/或在所述叶轮的轴向上所述周向出风口的高度B不小于所述发热件在所述叶轮轴向上的高度B1。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轮的直径为D,所述导风筒与所述叶轮之间间隔设置,且所述导风筒的内周面与所述叶轮之间的间隙为A,1/50
×
D≤A≤1/25
×
D。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的外缘部与所述导风筒的入口端连接,所述进风格栅为相对于所述导风筒向外凸的圆弧型网状结构,所述导风筒的入口端的内周面为在气流流通方向上孔径逐渐减小的导向弧面。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轮的直径为D,所述进风格栅上与所述导风筒连接处的直径为D1,D1>D。
附图说明
[001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施例所述送风装置的爆炸图;
[0019]图3为本实施例所述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0020]图4为出冷风时所述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0021]图5为图4所示送风装置中风向切换组件和出风格栅所组结构的主视图;
[0022]图6为图5所示结构的仰视图;
[0023]图7为出热风时所述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0024]图8为图7所示送风装置中风向切换组件和出风格栅所组结构的主视图;
[0025]图9为图8所示结构的仰视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0、送风装置;11、导风筒;111、周向出风口;112、导向弧面;12、叶轮;13、发热件;131、热风出口;14、风向切换组件;141、轴向出风口;142、拦截板;143、外框本体;144、导风板;15、出风格栅;16、进风格栅;161、环形导风筋条;162、弧形导风筋条;17、第一外壳;18、第二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
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9]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10,包括导风筒11、叶轮12、发热件13和风向切换组件14。所述叶轮12位于所述导风筒11中。所述叶轮12转动将所述导风筒11入口端的气流吸入所述导风筒11中,然后从所述导风筒11的出口端以高速流出。
[0030]如图1至图4以及图7所示,所述风向切换组件14位于所述导风筒11的出口端,且在所述叶轮12的轴向上所述风向切换组件14与所述导风筒11间隔布置,在所述导风筒11的出口端形成周向出风口111。换言之,位于所述导风筒11出口端的风向切换组件14并未将所述导风筒11的出口端完全封堵。进而使得从所述导风筒11排出的气流能够从所述周向出风口111向所述送风装置10的四周扩散。确保所述送风装置10具有360
°
全周向送暖风的功能。
[0031]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当所述风向切换组件14切换至开启状态时,所述风向切换组件14上形成有轴向出风口141。从所述导风筒11排出的气流主要沿所述叶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风筒、叶轮、发热件和风向切换组件,所述叶轮位于所述导风筒中,所述风向切换组件位于所述导风筒的出口端,且在所述叶轮的轴向上所述风向切换组件与所述导风筒间隔布置,在所述导风筒的出口端形成周向出风口,当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切换至开启状态时,所述风向切换组件上形成有轴向出风口,当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切换至关闭状态时,所述轴向出风口关闭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形成拦截板,所述发热件设置在所述周向出风口处,以加热从所述周向出风口排出的气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为环形结构,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导风筒连通,所述发热件上设有热风出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包括环形的PTC发热体,所述PTC发热体与所述导风筒连通,所述PTC发热体上设有多个所述热风出口,多个所述热风出口在所述PTC发热体上间隔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风格栅,所述出风格栅设置在所述轴向出风口处,和/或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包括外框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外框本体中的多个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相对于所述外框本体可转动,当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切换至开启状态时,各个所述导风板之间间隔形成所述轴向出风口,当所述风向切换组件切换至关闭状态时,多个所述导风板与所述外框本体一起拼接成所述拦截板。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驰梁文龙柳洲梁浩饶长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