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放线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9014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自动放线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自动放线机构,针对现有的技术中存在无法做到自动等间距进行放线的效果,同时当停止放线时不能有效的停止整个装置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底部内壁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外壁套设有转动拨杆,所述外壳内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回位管,所述回位管内均滑动连接有控制杆,且两个控制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回位管外并对称固定连接有夹线板,两个控制杆的底部均对称固定连接有立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方便,通过电机的输出轴进行转动,实现自动等间距循环进行放线的效果,同时当电机停止工作时,实现防止继续放线的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放线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自动放线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放线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放线是为了方便工人干活,也是为了能够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一般来说所有的建筑轴线可称之为大线,相应的小线就是结构构件的边线和尺寸线。
[0003]现有技术中放线机构无法做到自动等间距进行放线的效果,同时当停止放线时不能有效的停止整个装置,所以我们提出一种自动放线机构,用于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做到自动等间距进行放线的效果,同时当停止放线时不能有效的停止整个装置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自动放线机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自动放线机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底部内壁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外壁套设有转动拨杆,所述外壳内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回位管,所述回位管内均滑动连接有控制杆,且两个控制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回位管外并对称固定连接有夹线板,两个控制杆的底部均对称固定连接有立杆,且两个立杆的底均对称固定连接有拨动杆,两个控制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活动杆,且两个活动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延伸至外壳外,两个活动杆延伸至外壳外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外壳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引导管,所述外壳的两侧均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转动管,所述外壳的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有同一个转动杆,且转动杆贯穿引导管,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转动管内,且转动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调节盘,两个调节盘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万向轮,且两个万向轮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拉动杆,两个拉动杆的底部分别与两个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位于引导管内的外壁套设有缠线柱,所述缠线柱的两侧均与引导管的内壁转动连接,且缠线柱内位于转动杆的外壁固定套设有控制轮,所述控制轮的外壁转动连接有控制板。
[0007]优选的,两个拨动杆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有一号齿条,且一号齿条与转动拨杆活动接触,通过转动拨杆与一号齿条相接触,带动拨动杆进行移动。
[0008]优选的,两个回位管相互远离的一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弹簧,且两个弹簧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控制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固定连接,通过弹簧的弹力,方便带动控制杆进行回位。
[0009]优选的,所述缠线柱的内壁设有二号齿条,且二号齿条与控制板的一侧活动连接,通过二号齿条与控制板相连接,当控制板转动时,通过二号齿条方便带动缠线柱进行转动。
[0010]优选的,所述引导管的两侧内壁均设有摩擦圈,且缠线柱的两侧分别延伸至两个摩擦圈内,通过摩擦圈增加摩擦力,当转动杆反转时,不会带动缠线柱进行转动。
[0011]本技术中,所述一种自动放线机构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其有益效果是:在进行放线时,通过电机、转动拨杆、拨动杆、立杆、控制杆、回位管、活动杆、推杆、拉动杆、万
向轮、调节盘、转动杆、引导管、缠线柱、控制轮与控制板之间相配合,实现自动等间距循环进行放线的效果,同时当电机停止工作时,通过回位管、弹簧控制杆与夹线板之间相配合,实现当整个机构停止工作时同时防止继续放线的效果。
[0012]本技术使用方便,通过电机的输出轴进行转动,实现自动等间距循环进行放线的效果,同时当电机停止工作时,实现防止继续放线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动放线机构的正面剖视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动放线机构的主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动放线机构中转动杆、缠线柱、控制轮与控制板的结构剖视图。
[0016]图中:1外壳、2电机、3转动拨杆、4拨动杆、5回位管、6控制杆、7活动杆、8推杆、9夹线板、10固定板、11转动管、12转动杆、13引导管、14缠线柱、15控制轮、16控制板、17调节盘、18万向轮、19拉动杆、20立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8]参照图1

3,一种自动放线机构,包括外壳1,外壳1的底部内壁固定安装有电机2,电机2输出轴的外壁套设有转动拨杆3,外壳1内固定安装有固定板10,固定板10的顶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回位管5,回位管5内均滑动连接有控制杆6,且两个控制杆6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回位管5外并对称固定连接有夹线板9,两个控制杆6的底部均对称固定连接有立杆20,且两个立杆20的底均对称固定连接有拨动杆4,两个控制杆6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活动杆7,且两个活动杆7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延伸至外壳1外,两个活动杆7延伸至外壳1外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推杆8,外壳1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引导管13,外壳1的两侧均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转动管11,外壳1的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有同一个转动杆12,且转动杆12贯穿引导管13,转动杆1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转动管11内,且转动杆12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调节盘17,两个调节盘17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万向轮18,且两个万向轮18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拉动杆19,两个拉动杆19的底部分别与两个推杆8的一端转动连接,转动杆12位于引导管13内的外壁套设有缠线柱14,缠线柱14的两侧均与引导管13的内壁转动连接,且缠线柱14内位于转动杆12的外壁固定套设有控制轮15,控制轮15的外壁转动连接有控制板16。
[0019]本技术中,两个拨动杆4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有一号齿条,且一号齿条与转动拨杆3活动接触,通过转动拨杆3与一号齿条相接触,带动拨动杆4进行移动。
[0020]本技术中,两个回位管5相互远离的一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弹簧,且两个弹簧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控制杆6相互远离的一端固定连接,通过弹簧的弹力,方便带动控制杆6进行回位。
[0021]本技术中,缠线柱14的内壁设有二号齿条,且二号齿条与控制板16的一侧活
动接触,通过二号齿条与控制板16相连接,当控制板16转动时,通过二号齿条方便带动缠线柱14进行转动。
[0022]本技术中,引导管13的两侧内壁均设有摩擦圈,且缠线柱14的两侧分别延伸至两个摩擦圈内,通过摩擦圈增加摩擦力,当转动杆12反转时,不会带动缠线柱14进行转动。
[0023]本技术中,实际工作时,通过电机2的输出轴进行转动,带动转动拨杆3进行转动,当转动拨杆3进行转动时,转动拨杆3带动拨动杆4进行移动,此时随着拨动杆4进行移动,拨动杆4带动立杆20进行移动,同时立杆20带动控制杆6进行移动,当控制杆6进行移动时,控制杆6带动活动杆7进行移动,同时活动杆7推动推杆8进行移动,当推杆8进行移动时,推杆8拉动拉动杆19,此时拉动杆19通过万向轮带动调节盘17进行转动,此时调节盘17带动转动杆12进行转动,此时转动杆12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放线机构,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底部内壁固定安装有电机(2),所述电机(2)输出轴的外壁套设有转动拨杆(3),所述外壳(1)内固定安装有固定板(10),所述固定板(10)的顶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回位管(5),所述回位管(5)内均滑动连接有控制杆(6),且两个控制杆(6)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回位管(5)外并对称固定连接有夹线板(9),两个控制杆(6)的底部均对称固定连接有立杆(20),且两个立杆(20)的底均对称固定连接有拨动杆(4),两个控制杆(6)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活动杆(7),且两个活动杆(7)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延伸至外壳(1)外,两个活动杆(7)延伸至外壳(1)外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推杆(8),所述外壳(1)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引导管(13),所述外壳(1)的两侧均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转动管(11),所述外壳(1)的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有同一个转动杆(12),且转动杆(12)贯穿引导管(13),所述转动杆(1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转动管(11)内,且转动杆(12)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调节盘(17),两个调节盘(17)相互远离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威美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