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盛华专利>正文

枕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86627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8: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枕头,包括上支撑层和下支撑层,上支撑层包括右脸支撑部、头颈支撑部和左脸支撑部,右脸支撑部、头颈支撑部、左脸支撑部的高度分别为H1、H2、H3,且H1=H3>H2,下支撑层包括第一颈部支撑部、头部支撑部和第二颈部支撑部,第一颈部支撑部、第二颈部支撑部的最大高度分别为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枕头


[0001]本技术涉及家居领域,尤其是一种枕头。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居家的舒适度,要求不断提升。现有的枕头采用高低枕,便于头颈的高度放置,但是侧睡时,无法适应头脸的高度差,长时间侧睡时会导致肩颈僵硬,无法安心入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枕头。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层和下支撑层,
[0006]所述的上支撑层包括右脸支撑部、头颈支撑部和左脸支撑部,所述右脸支撑部、头颈支撑部、左脸支撑部的高度分别为H1、H2、H3,且H1= H3>H2。采用中间低两侧高的形状,在侧睡时,无需翻转90
°
即可完成,不会导致肩颈的僵硬,方便安心入睡。
[0007]所述的下支撑层包括第一颈部支撑部、头部支撑部和第二颈部支撑部,所述第一颈部支撑部、第二颈部支撑部的最大高度分别为H
a
、H
c
,头部支撑部的最小高度为H
b
,且H
a
>H
c
>H
b

[0008]即:所述第一颈部支撑部和第二颈部支撑部靠近上支撑层的表面为弧心位于下支撑层的弧面、头部支撑部靠近上支撑层的表面为弧心位于上支撑层的弧面时,所述的右脸支撑部高度H1和左脸支撑部高度H2为12r/>‑
65mm、头颈支撑部高度H3为2

55mm,所述的第一颈部支撑部最大高度H
a
为20

100mm、头部支撑部最小高度H
b
为10

90mm、第二颈部支撑部最大高度H
c
为15

95mm;所述第一颈部支撑部弧面的弧度半径为15

95mm、头部支撑部弧面的弧度半径为200

950mm、第二颈部支撑部弧面的弧度半径为8

80mm。采用前后高低的形状,便于头颈的高度放置。
[0009]所述第一颈部支撑部、第二颈部支撑部的最大高度分别为H
a
、H
c
,头部支撑部的最小高度为H
b
,且H
a
=H
c
=H
b
时,
[0010]即:所述第一颈部支撑部、头部支撑部和第二颈部支撑部靠近上支撑层的表面为平面时,所述的右脸支撑部高度H1和左脸支撑部高度H2为12

65mm、头颈支撑部高度H3为2

55mm,所述的第一颈部支撑部最大高度H
a
、头部支撑部最小高度H
b
、第二颈部支撑部最大高度H
c
为15

95mm。
[0011]所述的上支撑层外罩有与其适配的枕头盖,所述的枕头盖包括上枕部和底部,底部采用回字形结构,底部上设置的延伸部罩于上支撑层侧边外;所述的上枕部采用多网格结构,所述的网格结构采用等腰三角形、菱形、正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结合。设置罩于上支撑层外的枕头盖,不易污染枕头,增加枕头的使用寿命;上枕部采用多网格结构,便于透
气,增强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感。回字形结构延伸部上设有孔洞,进一步增强枕头盖的透气性能。
[0012]所述的上支撑层和下支撑层采用多网格结构,所述的网格结构采用等腰三角形、菱形、正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结合,上支撑层的网格结构排布密集、下支撑层的网格结构排布松散,上支撑层和下支撑层的网格结构相互错开。上支撑层的网格结构排布密集,用户在使用时更加舒适,不会有凹陷感;上支撑层和下支撑层采用相互错开的网格结构,使得枕头结构更加稳固,不会因受力过大导致侧弯。上支撑层和下支撑层采用多网格结构,便于透气,进一步增强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感。
[0013]所述上支撑层中头颈支撑部的网格结构与右脸支撑部、左脸支撑部的网格结构排布程度一致或者头颈支撑部的网格结构较右脸支撑部、左脸支撑部的网格结构排布松散。使用者仰睡时,头颈支撑部的网格结构排布松散,结构更加松软,入睡更加舒适。
[0014]所述的上支撑层和下支撑层间设有连接层,所述的连接层上表面贴合于上支撑层的下表面、连接层下表面贴合于下支撑层的上表面;所述的连接层为实心结构,高度为8

20mm。连接层使得上支撑层和下支撑层连接更稳固。
[0015]所述的右脸支撑部和左脸支撑部靠近头颈支撑部一侧两端为圆弧R1,所述圆弧R1对应的圆心角为60

90
°
。圆弧连接,人与枕头接触更加随意,无需担心会有伤害。
[0016]所述下支撑层远离上支撑层的表面为平面、弧心位于下支撑层的弧面或者与其靠近上支撑层的表面适配的形状;所述上支撑层靠近下支撑层的表面采用与下支撑层靠近上支撑层的表面形状适配的形状。相互适配的形状,一方面美观,另一方面增强了枕头的舒适度。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用户与枕头的接触面采用中间低两侧高的形状,在侧睡时,无需翻转90
°
即可完成,不会导致肩颈的僵硬,方便安心入睡;接触面中部与两侧采用圆弧连接,人与枕头接触更加随意,无需担心会有伤害;上支撑层的网格结构排布密集,用户在使用时更加舒适,不会有凹陷感;上支撑层和下支撑层采用相互错开的网格结构,使得枕头结构更加稳固,不会因受力过大导致侧弯。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图1的左视图;
[0021]图3是本技术图1的俯视图;
[0022]图4是本技术枕头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技术图4的仰视图。
[0024]图中标号:1

上支撑层,2

下支撑层,3

连接层,4

枕头盖,11

右脸支撑部,12

头颈支撑部,13

左脸支撑部,21

第一颈部支撑部,22

头部支撑部,23

第二颈部支撑部,41

上枕部,42

底部,43

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层(1)和下支撑层(2),所述的上支撑层(1)包括右脸支撑部(11)、头颈支撑部(12)和左脸支撑部(13),所述右脸支撑部(11)、头颈支撑部(12)、左脸支撑部(13)的高度分别为H1、H2、H3,且H1= H3>H2,所述的下支撑层(2)包括第一颈部支撑部(21)、头部支撑部(22)和第二颈部支撑部(23),所述第一颈部支撑部(21)、第二颈部支撑部(23)的最大高度分别为H
a
、H
c
,头部支撑部(22)的最小高度为H
b
,且H
a
>H
c
>H
b
,所述第一颈部支撑部(21)和第二颈部支撑部(23)靠近上支撑层(1)的表面为弧心位于下支撑层(2)的弧面、头部支撑部(22)靠近上支撑层(1)的表面为弧心位于上支撑层(1)的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脸支撑部(11)高度H1和左脸支撑部(13)高度H2为12

65mm、头颈支撑部(12)高度H3为2

55mm,所述的第一颈部支撑部(21)最大高度H
a
为20

100mm、头部支撑部(22)最小高度H
b
为10

90mm、第二颈部支撑部(23)最大高度H
c
为15

9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颈部支撑部(21)弧面的弧度半径为15

95mm、头部支撑部(22)弧面的弧度半径为200

950mm、第二颈部支撑部(23)弧面的弧度半径为8

8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支撑层(1)外罩有与其适配的枕头盖(4),所述的枕头盖(4)包括上枕部(41)和底部(42),底部(42)采用回字形结构,所述底部(42)上设置的延伸部(43)罩于上支撑层(1)侧边外。5.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层(1)和下支撑层(2),所述的上支撑层(1)包括右脸支撑部(11)、头颈支撑部(12)和左脸支撑部(13),所述右脸支撑部(11)、头颈支撑部(12)、左脸支撑部(13)的高度分别为H1、H2、H3,且H1= H3>H2,所述的下支撑层(2)包括第一颈部支撑部(21)、头部支撑部(22)和第二颈部支撑部(23),所述第一颈部支撑部(21)、第二颈部支撑部(23)的最大高度分别为H
a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盛华
申请(专利权)人:黄盛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