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接触的复合模式门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18146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接触的复合模式门禁系统,包括底箱以及一对固定座,所述底箱以及一对所述固定座内安装有调节结构,右侧所述固定座外一侧固定安装有供电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门禁技术领域,用户可通过面部识别器进行人脸识别,不需要与门禁进行接触,大大的提高了公共卫生,用户可用脚踩动调节结构内的上升按钮或者下降按钮来调节面部识别器的高度,调节结构可以对不同身高的用户进行相应的高度调整,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防尘箱可以有效的对面部识别器进行保护;通过太阳能板可以对蓄电池进行蓄电,蓄电池可以对电机以及面部识别器进行临时供电,防止在市区电路断电的情况下,影响用户的出行安全。影响用户的出行安全。影响用户的出行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接触的复合模式门禁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门禁
,具体为一种非接触的复合模式门禁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门禁系统又称出入管理控制系统(ACCESS CONTROL SYSTEM),是一种管理人员进出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门禁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门禁系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门道及钥匙管理,它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出入管理系统。而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设备的使用率提高以及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兴起,门禁系统除了安全,还需要能够利用门禁系统完成多种应用。
[0003]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办公大楼、学校、小区等都安装门禁系统,门禁系统有:非接触IC卡(感应式IC卡)门禁系统,密码门禁系统,指纹、虹膜、掌纹、人脸等生物识别门禁系统。在非接触IC卡(感应式IC卡)和密码门禁系统中,如果非法者成功复制IC卡或盗取密码,则很容易开启门禁。而指纹门禁系统要求使用者接触指纹传感器,在公共环境下易成为细菌与疾病的传播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在生活中更加关注安全性、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并且现有的门禁大部分都是直连市区电路,在市区电路断电的情况下,严重的影响了用户的出行安全,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云门禁智能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非接触的复合模式门禁系统,包括底箱以及一对固定座,一对所述固定座顶部开设有一对凹槽,且其固定设置于底箱外顶部,所述底箱以及一对所述固定座内安装有调节结构,右侧所述固定座外一侧固定安装有供电结构;
[0006]所述调节结构包括一对第一转杆、电机、第二转杆、第一皮带轮、一对第二皮带轮、连接皮带、一对滑轨、调节座、面部识别器、控制盒、上升按钮以及下降按钮;
[0007]一对所述第一转杆活动贯穿于底箱顶部以及一对所述凹槽底部,且其顶端与一对所述凹槽内顶部活动连接,一对所述第一转杆另一端与底箱内底部活动连接,一对所述第一转杆上方开设有螺纹,且其位于一对所述凹槽内,所述电机固定设置于底箱外顶部中间部位,所述第二转杆一端活动嵌装于底箱内底部,且其另一端与电机驱动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皮带轮固定套装于第二转杆外侧,一对所述第二皮带轮固定套装于一对所述第一转杆外侧,所述连接皮带分别活动套装于第一皮带轮以及一对所述第二皮带轮,一对所述滑轨固定设置于一对所述凹槽内一侧,所述调节座两侧活动嵌装于一对所述滑轨内,且其与一对所述滑轨滑动配合,所述调节座活动套装于一对所述转杆,且其与一对所述转杆螺纹处螺纹连接,所述面部识别器固定设置于调节座顶部,所述控制盒固定设置于底箱外一侧,所述上升按钮以及下降按钮分别与控制盒相连接,所述上升按钮与下降按钮的输出端分别与
电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供电结构包括支撑架、太阳能板、第一保护箱以及蓄电池;
[0009]所述支撑架固定设置于右侧所述固定座外一侧,所述太阳能板与支撑架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保护箱固定设置于右侧所述固定座外一侧,且其与支撑架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蓄电池固定设置于第一保护箱内,且其输入端与太阳能板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蓄电池输出端分别与电机的输入端以及面部识别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底箱外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保护箱,所述电机位于第二保护箱内。
[0011]优选的,所述调节座顶部固定安装有一对照明灯,一对所述照明灯位于面部识别器两侧。
[0012]优选的,所述调节座顶部固定安装有防尘箱,所述防尘箱为透明结构,所述面部识别器位于防尘箱内。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结构合理,成本低,使用方便;
[0014]1、用户可通过面部识别器进行人脸识别,不需要与门禁进行接触,大大的提高了公共卫生,用户可用脚踩动调节结构内的上升按钮或者下降按钮来调节面部识别器的高度,调节结构可以对不同身高的用户进行相应的高度调整,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防尘箱可以有效的对面部识别器进行保护。
[0015]2、通过太阳能板可以对蓄电池进行蓄电,蓄电池可以对电机以及面部识别器进行临时供电,防止在市区电路断电的情况下,影响用户的出行安全,通过照明灯可以在夜晚时对用户的面部进行补光。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面部识别器的上升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固定座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

底箱、2

固定座、3

第一转杆、4

电机、5

第二转杆、6

第一皮带轮、7

第二皮带轮、8

连接皮带、9

滑轨、10

调节座、11

面部识别器、12

控制盒、13

上升按钮、14

下降按钮、15

支撑架、16

太阳能板、17

第一保护箱、18

蓄电池、19

第二保护箱、20

照明灯、21

防尘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非接触的复合模式门禁系统,包括底箱1以及一对固定座2,一对固定座2顶部开设有一对凹槽,且其固定设置于底箱1外顶部,底箱1以及一对固定座2内安装有调节结构,右侧固定座2外一侧固定安装有供电结构;调节结构包括一对第一转杆3、电机4、第二转杆5、第一皮带轮6、一对第二皮带轮7、连接皮带8、一对滑轨9、调节座10、面部识别器11、控制盒12、上升按钮13以及下降按钮14;一对
第一转杆3活动贯穿于底箱1顶部以及一对凹槽底部,且其顶端与一对凹槽内顶部活动连接,一对第一转杆3另一端与底箱1内底部活动连接,一对第一转杆3上方开设有螺纹,且其位于一对凹槽内,电机4固定设置于底箱1外顶部中间部位,第二转杆5一端活动嵌装于底箱1内底部,且其另一端与电机4驱动端固定连接,第一皮带轮6固定套装于第二转杆5外侧,一对第二皮带轮7固定套装于一对第一转杆3外侧,连接皮带8分别活动套装于第一皮带轮6以及一对第二皮带轮7,一对滑轨9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接触的复合模式门禁系统,包括底箱(1)以及一对固定座(2),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固定座(2)顶部开设有一对凹槽,且其固定设置于底箱(1)外顶部,所述底箱(1)以及一对所述固定座(2)内安装有调节结构,右侧所述固定座(2)外一侧固定安装有供电结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一对第一转杆(3)、电机(4)、第二转杆(5)、第一皮带轮(6)、一对第二皮带轮(7)、连接皮带(8)、一对滑轨(9)、调节座(10)、面部识别器(11)、控制盒(12)、上升按钮(13)以及下降按钮(14);一对所述第一转杆(3)活动贯穿于底箱(1)顶部以及一对所述凹槽底部,且其顶端与一对所述凹槽内顶部活动连接,一对所述第一转杆(3)另一端与底箱(1)内底部活动连接,一对所述第一转杆(3)上方开设有螺纹,且其位于一对所述凹槽内,所述电机(4)固定设置于底箱(1)外顶部中间部位,所述第二转杆(5)一端活动嵌装于底箱(1)内底部,且其另一端与电机(4)驱动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皮带轮(6)固定套装于第二转杆(5)外侧,一对所述第二皮带轮(7)固定套装于一对所述第一转杆(3)外侧,所述连接皮带(8)分别活动套装于第一皮带轮(6)以及一对所述第二皮带轮(7),一对所述滑轨(9)固定设置于一对所述凹槽内一侧,所述调节座(10)两侧活动嵌装于一对所述滑轨(9)内,且其与一对所述滑轨(9)滑动配合,所述调节座(10)活动套装于一对所述转杆,且其与一对所述转杆螺纹处螺纹连接,所述面部识别器(11)固定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永福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中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