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散热结构、电机、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6946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机散热结构、电机、压缩机,其中的电机散热结构,包括定子铁芯以及绕设于所述定子铁芯的齿部的定子绕组,所述定子绕组具有凸出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端的第一绕组端部,所述第一绕组端部上具有散热部,所述散热部内具有第一冷却流道,所述散热部采用灌封的方式裹附于所述第一绕组端部上。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散热部能够与所述第一绕组端部之间实现更为紧密的贴合,从而能够保证所述第一绕组端部的热量更为高效地通过所述散热部进行冷却散热,冷却效果更佳的同时,还无需单独针对所述散热部进行组装固定,简化了电机的内部结构。构。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散热结构、电机、压缩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机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电机散热结构、电机、压缩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稀土材料工艺的不断优化、国家对节能环保的逐步重视,螺杆压缩机电机逐步已切换为变频永磁同步电机,其功率密度高、电机体积小、能效高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应用,但相比定频电机,其成本较高。为进一步提升电机竞争力,需进一步提升功率密度,目前制约电机的最重要的原因则是由于功率密度大导致的热负荷偏高,反应在实际应用中则是电机温升高导致的电机效率偏低、可靠性变差。因此提升电机散热能力则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步骤。
[0003]目前大功率电机普遍散热方式为水冷及油冷方式,一般均在机壳内设计流道,定子绕组产生的热量通过铁芯、机壳,再通过流道中的水带走,其冷却并未直接接触与发热源,冷却效果欠佳,无法进一步提升电机热负荷,进而提升其功率密度、降低成本,从而提升其产品竞争力。
[0004]为了能够克服前述不足,现有技术中还出现了针对电机定子绕组的端部设置的冷却管路实现绕组端部的针对性冷却散热,具体采用在绕组的外周面上敷设相应的冷却管的方式实现,这种方式的冷却管与绕组之间的接触贴合度不高,导致散热冷却效果欠佳,另外冷却管的组装固定也存在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机散热结构、电机、压缩机,能够克服相关技术中的定子绕组端部采用冷却管冷却的方式冷却效果差以及组装固定困难的不足。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机散热结构,包括定子铁芯以及绕设于所述定子铁芯的齿部的定子绕组,所述定子绕组具有凸出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端的第一绕组端部,所述第一绕组端部上具有散热部,所述散热部内具有第一冷却流道,所述散热部采用灌封的方式裹附于所述第一绕组端部上。
[0007]优选地,所述散热部的材质为高阻尼导热材料;和/或,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为环绕所述定子铁芯的轴线延伸的螺旋形。
[0008]优选地,所述高阻尼导热材料包括环氧树脂胶、高性能聚氨酯胶中的至少一种。
[0009]优选地,所述电机散热结构还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具有第二冷却流道,所述第二冷却流道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连通。
[0010]优选地,在所述机壳的轴截面上,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断面为矩形,所述矩形具有在所述机壳的径向上的宽度L1及在所述机壳的轴向上的长度L2,所述机壳的厚度为L,L1≤50%L,1.1L1≤L2≤2L1。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具有第一入口,所述第一入口的直径为d1,0.4L2≤d1≤0.8L2。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还具有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出口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入口的直径相等;和/或,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在其延伸方向上的圆形直径相等。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入口、第一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
[0014]优选地,所述定子绕组还具有凸出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另一端的第二绕组端部,所述第二绕组端部上也具有所述散热部,所述散热部采用灌封的方式裹附于所述第二绕组端部上。
[0015]优选地,所述定子铁芯上构造有贯通其轴向两端的第三冷却流道,所述第三冷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绕组端部上裹附的散热部内的第一冷却流道连通,所述第三冷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绕组端部上裹附的散热部内的第一冷却流道连通;和/或,所述第二绕组端部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上的高度与所述第一绕组端部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上的高度相等。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三冷却流道具有多条,多条所述第三冷却流道沿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延伸,且所述多条所述第三冷却流道沿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0017]优选地,多条所述第三冷却流道处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轭部。
[0018]优选地,在所述定子铁芯的任一径向面上投影,所述定子铁芯的齿部关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线对称,所述第三冷却流道为圆形,所述圆形的圆心处于所述径向线上。
[0019]优选地,所述圆形的直径为d2,所述轭部的径向厚度为L5,0.125L5≤d2≤0.6L5。
[0020]优选地,L5/6≤d2≤L5/5。
[0021]优选地,所述散热部沿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上的厚度为L3,所述第一绕组端部沿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上的厚度为L4,L3>L4。
[0022]优选地,1.1L4≤L3≤1.4L4。
[0023]优选地,所述散热部呈环状,所述散热部的外圆直径与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圆直径相等,所述散热部的内圆直径大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内圆直径。
[002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的电机散热结构。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的电机。
[002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机散热结构、电机、压缩机,所述散热部通过灌封的方式裹附于所述第一绕组端部上,能够与所述第一绕组端部之间实现更为紧密的贴合,从而能够保证所述第一绕组端部的热量更为高效地通过所述散热部进行冷却散热,冷却效果更佳的同时,还无需单独针对所述散热部进行组装固定,简化了电机的内部结构。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机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电机轴截面);
[0028]图2为图1中的散热部的结构示意图(轴截图);
[0029]图3为图1中的机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图3中的机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部分轴截面);
[0031]图5为图1中的定子铁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d2/L5与定子轭部磁密之间的相关曲线图(横坐标为d2/L5,纵坐标为轭部磁密,单位为T);
[0033]图7为d2/L5与电机效率之间的相关曲线图(横坐标为d2/L5,纵坐标为电机效率);
[0034]图8为d2/L5与电机温升之间的相关曲线图(横坐标为d2/L5,纵坐标为电机温升,单位为K)。
[0035]附图标记表示为:
[0036]1、定子铁芯;11、第三冷却流道;2、定子绕组;3、散热部;31、第一冷却流道;311、第一入口;312、第一出口;4、机壳;41、第二冷却流道;42、壳体入口;43、壳体出口;100、转子组件;101、端盖;102、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0037]结合参见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散热结构,包括定子铁芯1以及绕设于所述定子铁芯1的齿部的定子绕组2,所述定子绕组2具有凸出于所述定子铁芯1的轴向一端的第一绕组端部,所述第一绕组端部上具有散热部3,所述散热部3内具有第一冷却流道31,所述散热部3采用灌封的方式裹附于所述第一绕组端部上,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散热部3的材质为导热材料。该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部3通过灌封的方式裹附于所述第一绕组端部上,能够与所述第一绕组端部之间实现更为紧密的贴合,从而能够保证所述第一绕组端部的热量更为高效地通过所述散热部3进行冷却散热,冷却效果更佳的同时,还无需单独针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散热结构,包括定子铁芯(1)以及绕设于所述定子铁芯(1)的齿部的定子绕组(2),所述定子绕组(2)具有凸出于所述定子铁芯(1)的轴向一端的第一绕组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组端部上具有散热部(3),所述散热部(3)内具有第一冷却流道(31),所述散热部(3)采用灌封的方式裹附于所述第一绕组端部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3)的材质为高阻尼导热材料;和/或,所述第一冷却流道(31)为环绕所述定子铁芯(1)的轴线延伸的螺旋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尼导热材料包括环氧树脂胶、高性能聚氨酯胶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壳(4),所述机壳(4)内具有第二冷却流道(41),所述第二冷却流道(41)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31)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壳(4)的轴截面上,所述第二冷却流道(41)的断面为矩形,所述矩形具有在所述机壳(4)的径向上的宽度L1及在所述机壳(4)的轴向上的长度L2,所述机壳(4)的厚度为L,L1≤50%L,1.1L1≤L2≤2L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31)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冷却流道(31)具有第一入口(311),所述第一入口(311)的直径为d1,0.4L2≤d1≤0.8L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31)还具有第一出口(312),所述第一出口(312)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入口(311)的直径相等;和/或,所述第一冷却流道(31)在其延伸方向上的圆形直径相等。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口(311)、第一出口(312)分别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41)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绕组(2)还具有凸出于所述定子铁芯(1)的轴向另一端的第二绕组端部,所述第二绕组端部上也具有所述散热部(3),所述散热部(3)采用灌封的方式裹附于所述第二绕组端部上。10.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静文赖涛卢素华黄恒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