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0164867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柔性导电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包括交替叠层设置的纤维素层和碳纳米管层。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交替叠层设置纤维素层和碳纳米管层,能够使电导性材料碳纳米管均匀分布在纤维素层之间,提高复合薄膜的电导率和热导率。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电导率、热导率和电磁屏蔽性能。而且由于具有良好的机械灵活性,重复18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柔性导电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器件小型化、集成化、高频化的发展,电子器件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污染和热积累越来越多,这将严重损害设备的准确性,甚至威胁到个人健康。传统上,导电金属用于减少电磁污染,增加散热,但其腐蚀性强、密度高、灵活性低,与下一代可穿戴智能防护设备的要求背道而驰。
[0003]与金属基材料相比,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CPC)具有成本效益高、重量轻、耐腐蚀和灵活的设计性等优点,是智能电子设备中电磁屏蔽和散热组件的更好选择。传统CPC的电导率(EC)至少需要达到1S/m才能获得出色的电磁屏蔽性能(EMI SE),因此,向聚合物基体中添加具有电导率(EC)和热导率(TC)的填料是同时改善电磁屏蔽和散热效果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现有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填料添加量和样品厚度,这极大地牺牲了材料的机械性能、轻重量、柔韧性和可加工性。同时,尽管CPC具有高含量的填料,但是由于被聚合物隔开的填料之间相对较高的接触电阻和热阻,使EC和TC仍然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电导率、热导率和电磁屏蔽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机械灵活性,重复180
°
折叠5000次后,电磁屏蔽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0005]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包括交替叠层设置的纤维素层和碳纳米管层。
[0007]优选地,所述纤维素层的厚度为1~30μm。
[0008]优选地,所述纤维素层的层数为2~15层。
[0009]优选地,所述纤维素层中的纤维素为微纤化纤维素。
[0010]优选地,所述微纤化纤维素的直径为0.1~1.0μm,长度大于20μm。
[0011]优选地,所述碳纳米管层的厚度为1~50μm。
[0012]优选地,所述碳纳米管层的层数为1~14层。
[001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在滤膜表面交替过滤纤维素水分散液和碳纳米管水分散液,除去滤膜,得到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
[0015]优选地,所述纤维素水分散液的浓度为0.1~2mg/mL;所述碳纳米管水分散液的浓度为0.1~1.5mg/mL。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或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在电磁屏蔽、焦耳加热、导热、电催化、电池材料或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包括交替叠层设置的纤维素层和碳纳米管层。本专利技术通过交替叠层设置纤维素层和碳纳米管层,能够使电导性材料碳纳米管均匀分布在纤维素层之间,提高复合薄膜的电导率和热导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电导率、热导率和电磁屏蔽性能。而且由于具有良好的机械灵活性,重复180
°
折叠5000次后,电磁屏蔽性能基本保持不变。综合性能优异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加上其易于大规模制造的优点,在航空航天和下一代柔性电子器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实施例1~4制备微纤化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0019]图2为微纤化纤维素的透射电镜图;
[0020]图3为实施例2制备的M4C3的宏观照片和折叠成纸蝴蝶和心形放在蒲公英上的照片;
[0021]图4为对比例1~3和实施例1~4制备的复合薄膜的TGA曲线对比图;
[0022]图5为对比例1~3和实施例1~4制备的复合薄膜的XRD对比图;
[0023]图6为对比例1、对比例3和实施例1~4制备的复合薄膜的电导率对比图;
[0024]图7为对比例1~3和实施例1~4制备的复合薄膜的应力

应变曲线对比图;
[0025]图8为对比例3制备的MC的拉伸断裂机理图;
[0026]图9为实施例2制备的M4C3的拉伸断裂机理图;
[0027]图10为对比例3制备的MC的SEM图和实施例2制备的M4C3的表面SEM图;
[0028]图11为对比例1制备的纯CNT薄膜(BP)、对比例3制备的MC、实施例1制备的M2C1、实施例2制备的M4C3和实施例3制备的M6C5的截面SEM对比图;
[0029]图12为对比例3制备的MC和实施例2制备的M4C3的热导率对比图;
[0030]图13为MC和M4C3的导热机理图;
[0031]图14为对比例1、对比例3和实施例1~4制备的复合薄膜的电磁屏蔽性能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包括交替叠层设置的纤维素层和碳纳米管层。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厚度优选为10~300μm,更优选为20~150μm。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底部和顶部优选为纤维素层。
[003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包括纤维素层。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纤维素层的厚度优选为1~30μm,更优选为2~15μm;所述纤维素层的层数优选为2~15层,更优选为2~8层。在本专利技术中,每层纤维素层的厚度优选相同。
[0034]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纤维素层中的纤维素优选为微纤化纤维素。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微纤化纤维素的直径优选为0.1~1.0μm,长度优选大于20μm。在本专利技术中,微纤化纤维素(MFC)是一种纳米级纤维素功能材料,具有较大的长径比,且呈现三维的网状结构。MFC取自
天然纤维素,具有来源广泛、比表面积大、机械性能优异、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是一种优异的增强材料。
[003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包括碳纳米管层。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碳纳米管层的厚度优选为1~50μm,更优选为2~30μm;所述碳纳米管层的层数优选为1~14层,更优选为1~7层。在本专利技术中,每层碳纳米管层的厚度优选相同。
[0036]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碳纳米管层中的碳纳米管优选为多壁碳纳米管或单壁碳纳米管,更优选为多壁碳纳米管。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多壁碳纳米管的外径优选为10~20nm,长度优选为10~30μm,壁厚优选为5~10nm。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单壁碳纳米管的外径优选为2~10nm,长度优选为1~5μm,壁厚优选为0.06~1nm。
[003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8]在滤膜表面交替过滤纤维素水分散液和碳纳米管水分散液,除去滤膜,得到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替叠层设置的纤维素层和碳纳米管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素层的厚度为1~30μ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素层的层数为2~15层。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素层中的纤维素为微纤化纤维素。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纤化纤维素的直径为0.1~1.0μm,长度大于20μ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层的厚度为1~50μm。7.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宾月珍樊明帅王海胡朝晖
申请(专利权)人:湘潭中微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