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电线印字台,系将滑动座嵌置于基座上,于基座之一端处有一垂直面板,该垂直面板上有三个缺槽,将导轮座嵌置其中,藉调节杆调整导轮座位置,中间导轮将电线压于印刷滚轮处,另于滑动座之另一端固定具圆孔之连接座,基座上有具螺孔之调节座,一调节螺杆穿设螺孔及圆孔后与螺帽螺合,而可旋转调整滑动座之位置;滑动座移动调整时,三个导轮同时转动而保持于同一平面。并于印字滚轮与油墨槽之间设一中间传递轮,使油墨经中间传递轮再转印至印字滚轮上,防止油墨飞散,且使印字滚轮易于清洗。(*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电线印字台,系将三个导轮同时设置于滑动座之垂直面板上,使调整位于基座上方之滑动座前后移动时,三个导轮同时移动,可达到最佳之印字于电线上之效果,且使油墨顺利传递至印字轮。一般电线制造厂或电器的制造商,为标明电线的型号、粗细及制造的公司,常会在电线上打印上字体,这些字体均是藉由电线印刷机印刷完成;此电线印刷机上设有三个导轮,电线经由第一个导轮导入,进至第二个导轮的下方,使电线受到该导轮与印刷轮的压印,可将字体印刷至电线上,最后电线经由第三个导轮而导出,因电线必须与印刷转轮垂直接触方可将字体漂亮地印至电线上,所以导轮引导电线的路径变得极重要,必须三个导轮同时位于一个平面上,才能达到电线与印刷转轮垂直接触印刷之目的,然而现用之电线印刷机,其三个导轮各自独立,所以,当遇到所欲印刷之电线粗细与前组印刷之电线不同而要重新调整导轮之位置时,三个导轮得个别调节其前后之位置,操作者很难控制此三个导轮位于同一平面上,难免有所误差,造成电线印刷机无法准确地将字印于线径不大之电线上,而只能印上部分的字于电线上,如此印出的字体,消费者亦难以识别,失去其印字的意义。另外印字台利用一印字滚轮之滚动沾附油墨而再由印字滚轮上的字体凹槽所附著之油墨与电线表层相互挤压而转印,即鉴于印刷滚轮系直接于油墨槽中将墨向上带的结构设计下,虽然可以增设油墨刮除器,然仅止于刮除滚轮印字区域的轮周位置,而对于印刷液轮表面所沾附多余的油墨则无法予以清除,这样做即造成印刷液轮不洁之现象,更于多次使用后,亦有不易清洗之缺点,故有予以改进之必要。再者,于对印刷滚轮的这种以旋转方式导送油墨,可能由于旋转的离心力或是油墨附著力不足的现象,或多或少造成油墨飞溅至电线表面,造成印字之沾点,大大地影响印字之品质,因此更应予以改进。本专利技术人即针对现用电线印刷机之缺点加以研究改进,期望使电线印刷机之三个导轮无论如何动作,皆能位于同一平面上,以达最佳之印字于电线上之效果;所以,本专利技术之主要目的,乃于一滑动座上形成有一垂直面板,于此垂直面板上设置有三个可分别调整上下位置之导轮座,导轮座上设置有导轮以引导电线,另滑动座上形成有连接座,连接座上形成有圆孔,使一螺固于基座上之调节螺杆可穿设圆孔后与螺帽结合,而可调整滑动座位于基座上之位置;当调节螺杆转动时,基座与三导轮同时位移,可保持三导轮位于同一平面,达到印字于电线上之效果最佳。本技术并提供于印字滚轮与油墨槽之间更设置一中间传递轮,该印字滚轮不直接与油墨接触,油墨仅由中间传递轮向上带,而再藉由中间传递轮转印至印字滚轮之表面,此种结构型态下,不仅可降低印字滚轮沾污造成不易清洗之困扰,而且由于经由二层油墨的转递,亦适当降低油墨飞溅沾污地面或造成电线表面污点之品质不良现象,使印字机能更具实用价值。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之结构、特征及使用方法,兹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其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之正面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之背面外观图。图3为一侧视图,显示为本技术中间传递轮之构造。请参阅附图1及附图2所示,本技术于一支架(3)上固定一电线印字台,该电线印字台系由基座(1)及滑动座(2)组成。基座(1),系为一燕尾状之平台,于此平台之一端固定一调整座(11),于该调整座(11)上形成有一螺孔(13),可穿设一调节螺杆(14),另于基座(1)下方固定一支架(3),该支架(3)上可设置一转轴(31),且转轴(31)上可装一印刷滚轮(32),另在印刷滚轮(32)的下方固设一油墨槽(33)于该支架(3)上,使印刷滚轮(32)上刻印之字体能沾到油墨进行印字工作,印刷滚轮(32)旁设置一油墨清除器(34),藉螺钉、螺杆枢接于支架(3)上,油墨清除器(34)沾到油墨后,受到刮片(341)的刮除,除凹陷的字体仍布满油墨外,印刷滚轮(32)上其余的部分之油墨均被除去,其另一端并固设一铁片(35),于铁片(35)的下方设置一螺杆(36),该螺杆(36)乃螺设于支架(3)突出之处;另支架(3)的下半部设置有一进给装置(37),且进装置(37)的下方设置一升降装置(38),藉由上述二装置(皆为常用部件),可使本技术粗略地调整至适当位置。滑动座(2),依据基座(1)的形状形成有燕尾槽(21),可将滑动座(2)嵌置于基座(1)上,该滑动座(2)一端突起形成一连接座(22),另一端形成一垂直面板(23),在连接接座(22)上形成有一可穿设调节螺杆(14)之圆孔(221),且于垂直面板(23)上形成有三个缺槽(24),可将两侧具有凹槽之导轮座(25)嵌置于其中,导轮座(25)上枢接固定有导轮(251),于导轮(251)之周缘形成有一圈凹陷之槽,另缺槽(24)之上方封接固定有枢接座(242),以将调节杆(243)枢接固定于其中,该调节杆(243)上有螺纹,可与导轮座(25)之螺孔螺合;另于滑动座(2)上有一螺孔,可设置有螺杆(26),藉此螺杆(26)将滑动座(2)及基座(1)相互固定。使用时,先调整进给装置(37)及升降装置(38)至适当位置,然后将调整螺杆(14)穿过螺孔(13)及圆孔(221)后与螺帽结合,藉由该调整螺杆(14)于螺孔(13)中前进或后退,可带动滑动座(2)及垂直面板(23)之三个导轮座(25)同时前进或后退,于调整滑动座(2)至适当位置后,扭紧螺杆(26)使螺杆(26)底与基座(1)固定;另再分别调整导轮座(25)之位置,使旋转调节杆(243)时,导轮座(25)沿着缺槽(24)上升或下降,而使电线穿过本技术时,电线位于两侧导轮(251)之上端,且位于中间导轮(251)之下端,并可旋动中间之导轮(251)迫使电线与印刷滚轮(32)接触,在调整螺杆(36)之长度,使螺杆(36)顶于铁片(35)处时,可将刮片(341)紧贴于印刷滚轮(32)边缘,而将印刷滚轮(32)上多余的油墨除去;当电线被带动位移时,导轮(251)及印刷滚轮(32)同时转动,印刷滚轮(32)于沾到油墨槽(33)中之油墨且除去部分油墨后与电线接触,即可将字体印刷于电线上;又因为三个导轮(251)均位于同一平面,所以电线与印刷滚轮(32)能完全接触而印字于电线正中央,因此字体清晰且完整,不似现用之电线印字台因三个导轮不在同一平面,故电线被三个导轮(251)引导成〈形或〉形(由上方观之),造成印刷滚轮(32)与电线间不正确接触,使电线除中间之一点能与字体完全接触外,其他部分只能部分接触,致使电线印字台转动印刷时,字体变得模糊不清。介于该油墨槽(33)与印字滚轮(32)之间的支架(3)上设置一具有动力之中间传递轮(4),此中间传递轮(4)上方圆周面与印字滚轮(32)相接触,可由中间传递轮(4)藉由表面摩擦力带动印字滚轮(32)旋转,中间传递轮(4)下方则与油墨槽(33)接触,可于中间传递轮(4)转动后,利用附着力将油墨沾附于轮面上,并藉由中间传递轮(4)与印字滚轮(32)之相对关系,使其轮周面的油墨间接传递至印字滚轮(32)之圆周面上,并由油墨刮除器(34)刮除多余的油墨,再转印至电线表面。鉴于本技术之印字滚轮上的油墨系为一种间接供应的型式,所以,对于该印字滚轮(32)而言,于其轮面的其他位置即无沾附多余油墨的现象,因而可确保印字滚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线印字台,系由基座及滑动座嵌置而成,其中基座下方设置有一支架,于该支架上设有一印刷滚轮,于印刷滚轮的下方设有一油墨槽,及于该印刷滚轮之侧端设有油墨清除器,其特征在于:基座之一端固定设有一具螺孔之调整座,另于滑动座之一端形成有一垂直面板,另一端形成有具圆孔之连接座,于垂直面板上形成有三个缺槽,可将导轮座嵌置于其中并藉设于其上方之调整杆的调节,可调整导轮之上下位置,另利用一调节螺杆设于调整座之螺孔及设于连接座之圆孔后,与一螺帽螺合,使调整调节螺杆令滑动座前后位移时,位于导轮座上之三个导轮同时移动,并保持在同一平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良弘,
申请(专利权)人:林良弘,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