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侧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4741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4: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体侧部结构,即使在对后轮罩输入了大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加强部件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一种车体侧部结构(1),其具备:侧梁(6),其配置在车门开口部(5)的下方;后轮罩(7),其配置在车门开口部(5)的后方;以及加强部件(9),其与后轮罩(7)的前部接合,加强部件(9)具备:纵壁(41),其划定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并与侧梁(6)接合;以及横壁(42),其与后轮罩(7)协同而划定闭合截面,纵壁(41)至少从车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延伸到侧梁(6)的下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延伸到侧梁(6)的下部。开口部(5)的后侧边(5B)延伸到侧梁(6)的下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体侧部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体侧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一种车体侧部结构,其具备:侧梁,其配置在车门开口部的下方;后轮罩,其配置在车门开口部的后方;以及加强部件,其与后轮罩的前部接合。
[0003]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侧部结构,其具备:边梁外加强件,其配置在后门用开口部的下方;后轮罩内板,其配置在后门用开口部的后方;以及后侧锁柱加强件,其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前部接合。在该车辆侧部结构中,后侧锁柱加强件的下端与边梁外加强件的上部接合。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

4376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7]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在有大的载荷(例如,来自后轮的顶推载荷)输入到后轮罩的情况下,大的载荷被施加到后侧锁柱加强件与边梁外加强件相接合的接合部,有可能发生上述接合部的变形、弯折或剥离。
[0008]鉴于上述背景,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体侧部结构,即使在对后轮罩输入大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加强部件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及剥离。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是一种车体侧部结构1,其具备:侧梁6,其配置在车门开口部5的下方;后轮罩7,其配置在所述车门开口部的后方;以及加强部件9,其与所述后轮罩的前部接合,所述加强部件具备:纵壁41,其划定所述车门开口部的后侧边5B,并与所述侧梁接合;以及横壁42,其与所述后轮罩协同作用而划定闭合截面,所述纵壁至少从所述车门开口部的所述后侧边延伸到所述侧梁的下部。
[0011]根据该方式,能够提高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弯曲刚性,并且能够将从后轮罩传递到加强部件的载荷有效地分散到侧梁。因此,即使在对后轮罩输入了大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0012]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纵壁从所述车门开口部的所述后侧边贯通所述侧梁而延伸到比所述侧梁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0013]根据该方式,能够提高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弯曲刚性,并且能够将从后轮罩传递到加强部件的载荷更有效地分散到侧梁。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0014]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后轮罩的上方配置有具备后柱内部件31和后柱外部件32的后柱8,所述侧梁具备侧梁内部件11和侧梁外部件12,所述后柱外部件和所述侧梁
外部件分别具备划定所述车门开口部的一部分的开口部凸缘17、37,所述纵壁与所述后柱外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凸缘和所述侧梁外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凸缘分别接合。
[0015]根据该方式,能够提高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弯曲刚性,并且能够将从后轮罩传递到加强部件的载荷更有效地分散到侧梁和后柱。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00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侧梁具备侧梁内部件11和侧梁外部件12,所述纵壁在被夹在所述侧梁内部件与所述侧梁外部件之间的状态下与所述侧梁内部件和所述侧梁外部件分别接合。
[0017]根据该方式,能够提高纵壁与侧梁之间的接合强度,并且能够使从后轮罩传递到加强部件的载荷有效地分散到侧梁内部件和侧梁外部件。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0018]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后轮罩的上方配置有后柱8,所述横壁从所述后柱连续地延伸到至少与所述侧梁的上端相同的高度,所述纵壁具有随着靠向下方而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宽的扩宽部48,所述扩宽部的上端与所述横壁在高度上重叠。
[0019]根据该方式,纵壁从高度与横壁重叠的位置开始扩宽,由此,无需使由横壁与后轮罩协同作用而划定的闭合截面延伸到侧梁的下部,就能够提高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刚性。由此,能够缩短上述闭合截面的长度,因此布局的自由度提高。
[0020]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纵壁具备:纵壁主体44,其从所述车门开口部的所述后侧边延伸到所述侧梁的所述下部;以及顶升支架45,其与所述纵壁主体的下端接合,延伸到比所述侧梁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在所述顶升支架上凹陷设置有第1加强筋53,所述第1加强筋的至少一部分随着靠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
[0021]根据该方式,通过在纵壁主体的下端接合顶升支架,能够在车辆顶升时从顶升支架经由纵壁主体、横壁向加强部件周围的部件高效地传递载荷。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与侧梁向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此外,通过将至少一部分倾斜的第1加强筋凹陷设置于顶升支架,能够在车辆顶升时从顶升支架向加强部件顺利地传递载荷。此外,在有载荷输入后轮罩的情况下,通过第1加强筋的支撑,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0022]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纵壁主体凹陷设置有与所述第1加强筋连续的第2加强筋52,所述第2加强筋的至少一部分随着靠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所述第2加强筋的上端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与所述车门开口部中的由所述纵壁划定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0023]根据该方式,通过在纵壁主体凹陷设置与第1加强筋连续的第2加强筋,能够在车辆顶升时从顶升支架向加强部件更顺畅地传递载荷。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此外,在有载荷输入后轮罩的情况下,通过不仅第1加强筋而且还有第2加强筋的支撑,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纵壁与侧梁相接合的接合部的变形、弯折以及剥离。
[0024]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后轮罩包括具有彼此接合的接合凸缘24、25的后轮罩内部件21和后轮罩外部件22,所述纵壁配置在所述接合凸缘的车宽方向外侧,所述纵壁从所述后轮罩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比所述接合凸缘从所述后轮罩的所述外周面突出
的突出高度高。
[0025]根据该方式,能够通过接合凸缘从车宽方向内侧支承纵壁的高度方向的中间部(例如高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因此,当在侧面碰撞时有载荷从车宽方向外侧输入纵壁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纵壁在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折。此外,通过降低接合凸缘从后轮罩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能够使接合凸缘轻量化,并且设计自由度提高。
[0026]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后轮罩包括具有彼此接合的接合凸缘24、25的后轮罩内部件21和后轮罩外部件22,所述纵壁与所述后轮罩外部件的所述接合凸缘接合,所述横壁从所述纵壁的后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且与所述后轮罩外部件的外周面接合。
[0027]根据该方式,能够提高后轮罩与加强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因此,载荷能够从后轮罩顺畅地传递到加强部件。
[0028]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纵壁至少从所述车门开口部的所述后侧边一体地形成到所述侧梁的所述下部。
[0029]根据该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纵壁与侧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侧梁,其配置在车门开口部的下方;后轮罩,其配置在所述车门开口部的后方;以及加强部件,其与所述后轮罩的前部接合,所述加强部件具备:纵壁,其划定所述车门开口部的后侧边,并与所述侧梁接合;以及横壁,其与所述后轮罩协同作用而划定闭合截面,所述纵壁至少从所述车门开口部的所述后侧边延伸到所述侧梁的下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壁从所述车门开口部的所述后侧边贯通所述侧梁而延伸到比所述侧梁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轮罩的上方配置有具备后柱内部件和后柱外部件的后柱,所述侧梁具备侧梁内部件和侧梁外部件,所述后柱外部件和所述侧梁外部件分别具备划定所述车门开口部的一部分的开口部凸缘,所述纵壁与所述后柱外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凸缘和所述侧梁外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凸缘分别接合。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梁具备侧梁内部件和侧梁外部件,所述纵壁在被夹在所述侧梁内部件与所述侧梁外部件之间的状态下与所述侧梁内部件和所述侧梁外部件分别接合。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轮罩的上方配置有后柱,所述横壁从所述后柱连续地延伸到至少与所述侧梁的上端相同的高度,所述纵壁具有随着靠向下方而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宽的扩宽部,所述扩宽部的上端与所述横壁在高度上重叠。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野克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