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转动复位多层置物的立杆装置及应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13976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转动复位多层置物的立杆装置及应用,立杆装置包括中心杆、以及设置于中心杆上至少一个转动复位结构,各转动复位结构彼此相同,且分别包括转动结构、以及对转动结构进行复位的复位结构,转动结构的转动带动复位结构沿中心杆轴向转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应用于内镜转运车,基于立杆装置处于竖直工作状态,立柱套设于立杆装置外部,其下端共同与底架相连,上端共同安装有扶手;底架下方安装行走装置,旋转支架与承载容器连接,并穿过立柱与转动结构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三层可拆装承载容器在不同高度空间的平铺,增大了应用设备的承载空间和使用便捷性,且恢复到一定角度内后能够实现自动复位,拆卸方便,便于后期的维护与修理。护与修理。护与修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转动复位多层置物的立杆装置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器械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转动复位多层置物的立杆装置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转动复位结构常见于各种器械装置中,但市面上的器械装置采用的转动复位结构常常只能向一侧旋转复位,并且不能在指定角度内自由活动,并不能有效地省时省力,比如医院中用来转移运送内镜的内镜转运车。内镜转运车广泛应用于医院内镜中心、手术室,供应室等,现有的医院中正在使用的内镜转运车中一般设置多层可以放置内镜,但部分内镜转运车的托盘架是固定的,放取内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碰撞等情况,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增加了不同内镜之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也有一部分内镜转运车的托盘架是能够旋转的,但是托盘架不能自动回复,需要医护人员手动将托盘架拨回原位,并且缺乏定位结构,托盘架在转运内镜的过程中容易晃动,增加了内镜碰撞的风险,医务人员操作非常不方便,增加了操作时间,也增加了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转动复位多层置物的立杆装置,用于实现对各旋转支架的连接设置,包括中心杆、以及设置于中心杆上至少一个转动复位结构,各转动复位结构的结构彼此相同,且各转动复位结构分别与各旋转支架一一对应,所述各转动复位结构分别包括转动结构、以及用于对转动结构进行复位的复位结构,各转动复位结构的结构中:所述转动结构包括轴套,所述轴套套在中心杆上,并且轴套外壁设置有平面槽,所述平面槽用于与对应旋转支架连接,所述复位结构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转动结构两端、并且套设于中心杆上的上复位结构、下复位结构,所述上复位结构、下复位结构分别均包括复位环、复位台阶、以及所述复位环与复位台阶之间夹持着的旋转复位弹性元件,所述旋转复位弹性元件一端固定接触复位台阶、另一端与复位环上所设限位位置接触,所述复位台阶与中心杆固定连接,所述复位环与中心杆活动连接、且复位环与转动结构彼此相对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结构的转动可以带动复位环沿中心杆轴向转动,从而带动旋转复位弹性元件发生弹性形变。
[000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动结构还包括上单列角接触球轴承、下单列角接触球轴承、以及活动套设于中心杆的轴承衬套,轴套套设于轴承衬套的外周,所述上单列角接触球轴承、下单列角接触球轴承分别内嵌固定设置于所述轴套两端面的内部,且上单列角接触球轴承、下单列角接触球轴承分别套设于轴承衬套上。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各上复位结构、下复位结构中的复位环均包括复位外环、复位内环,所述复位内环固定套设于中心杆,所述复位外环活动套设于所述复位内环的外周,所述复位外环与所述轴套彼此相对端固定连接,所述复位环上所设限位位置包括设置在复位外环上的推动螺丝、以及设置在复位内环上的预紧螺丝,所述限位位
置设置于所述复位环面向所述复位台阶的一侧,所述复位外环、复位内环上均有多个预留螺纹孔设置,所述推动螺丝择一选择复位外环上的预留螺纹孔设置,所述预紧螺丝择一选择复位内环上的预留螺纹孔,且所述推动螺丝、预紧螺丝均位于所述旋转复位弹性元件另一端所对的同一侧。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复位结构还包括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由定位环、以及设置在上复位结构中复位外环上至少一个玻珠螺丝组成,所述定位环设置在所述上复位结构中复位环与所述复位台阶之间、且所述定位环与所述复位台阶面向所述复位环方向的端面相连,所述定位环面向所述轴套的下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卡位结构,所述玻珠螺丝底端与所述上复位结构中复位外环背向轴套的端面固定连接,且所述玻珠螺丝的玻珠端指向所述定位环方向,所述定位环面向所述复位环的端面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玻珠螺丝(9

a

c)的玻珠的卡位结构,且基于所述玻珠螺丝与所述定位环下表面连接,所述玻珠螺丝与所述定位环下表面的卡位结构位置相对应。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复位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阻尼螺丝、所述阻尼螺丝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下复位结构的复位外环背向所述轴套的端面上,基于所述转动结构旋转,所述阻尼螺丝另一端与所述下复位结构的复位台阶面向所述轴套方向的端面摩擦接触。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旋转复位弹性元件为右旋短臂扭簧。
[0009]一种新型转动复位多层置物的立杆装置的应用,用于实践在内镜转运车上的应用,包括扶手、立柱、底架、行走装置、至少一个承载容器,基于立杆装置处于竖直工作状态,所述立杆装置的下端与底架相连,立杆装置上端安装有扶手,所述立柱套设于所述立杆装置的外部,所述立柱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底架、扶手,且所述立柱表面对应于各个平面槽位置设置贯穿立柱内外空间且沿中心杆轴向方向的限位卡槽,所述各个旋转支架分别穿过各个限位卡槽与对应的平面槽相连接,所述底架下方安装行走装置,所述承载容器与所述旋转支架数量相同且分别与各个对应的旋转支架相连。
[0010]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转动复位多层置物的立杆装置及应用,实现了三层可拆装承载容器在不同高度空间的平铺,增大了应用设备的承载空间和使用便捷性;实现了三层可拆装承载容器在45
°
内的自动复位,以及45
°‑
90
°
范围内的阻尼固定,且阻尼系数可调;通过在复位结构内部设置的定位装置,有效避免了应用设备在推动过程中旋转支架带动承载容器的晃动问题。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转动结构和复位结构展开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转动结构和复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上复位结构零件展开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下复位结构零件展开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工作状态示意图。
[0012]标识说明:1:扶手,2:立柱,3:限位卡槽,4:旋转支架,5:底架,6:行走装置,7:承载容器,8:转动结构,9:复位结构,10:中心杆,8

a:轴承衬套,8

b:上单列角接触球轴承,8

e:
下单列角接触球轴承,8

c:轴套,8

d:平面槽,9

a:上复位结构,9

b:下复位结构,9

c:复位台阶,9

d:复位环,9

d

a:复位外环,9

d

b:复位内环,9

e:旋转复位弹性元件,9

f:预紧螺丝,9

g:推动螺丝,9

a

a:定位环,9

a

b:卡位结构,9

a

c:玻珠螺丝,9

b

a:阻尼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转动复位多层置物的立杆装置,用于实现对各旋转支架(4)的连接设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杆(10)、以及设置于中心杆(10)上至少一个转动复位结构,各转动复位结构的结构彼此相同,且各转动复位结构分别与各旋转支架(4)一一对应,所述各转动复位结构分别包括转动结构(8)、以及用于对转动结构(8)进行复位的复位结构(9),各转动复位结构的结构中:所述转动结构(8)包括轴套(8

c),所述轴套(8

c)套在中心杆(10)上,并且轴套(8

c)外壁设置有平面槽(8

d),所述平面槽(8

d)用于与对应旋转支架(4)连接,所述复位结构(9)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转动结构(8)两端、并且套设于中心杆(10)上的上复位结构(9

a)、下复位结构(9

b),所述上复位结构(9

a)、下复位结构(9

b)分别均包括复位环(9

d)、复位台阶(9

c)、以及所述复位环(9

d)与复位台阶(9

c)之间夹持着的旋转复位弹性元件(9

e),所述旋转复位弹性元件(9

e)一端固定接触复位台阶(9

c)、另一端与复位环(9

d)上所设限位位置接触,所述复位台阶(9

c)与中心杆(10)固定连接,所述复位环(9

d)与中心杆(10)活动连接、且复位环(9

d)与转动结构(8)彼此相对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结构(8)的转动可以带动复位环(9

d)沿中心杆(10)轴向转动,从而带动旋转复位弹性元件(9

e)发生弹性形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转动复位多层置物的立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结构(8)还包括上单列角接触球轴承(8

b)、下单列角接触球轴承(8

e)、以及活动套设于中心杆(10)的轴承衬套(8

a),轴套(8

c)套设于轴承衬套(8

a)的外周,所述上单列角接触球轴承(8

b)、下单列角接触球轴承(8

e)分别内嵌固定设置于所述轴套(8

c)两端面的内部,且上单列角接触球轴承(8

b)、下单列角接触球轴承(8

e)分别套设于轴承衬套(8

a)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转动复位多层置物的立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上复位结构(9

a)、下复位结构(9

b)中的复位环(9

d)均包括复位外环(9

d

a)、复位内环(9

d

b),所述复位内环(9

d

b)固定套设于中心杆(10),所述复位外环(9

d

a)活动套设于所述复位内环(9

d

b)的外周,所述复位外环(9

d

a)与所述轴套(8

c)彼此相对端固定连接,所述复位环(9

d)上所设限位位置包括设置在复位外环(9

d

a)上的推动螺丝(9

g)、以及设置在复位内环(9

d

b)上的预紧螺丝(9

f),所述限位位置设置于所述复位环(9

d)面向所述复位台阶(9

c)的一侧,所述复位外环(9

d

a)、复位内环(9

d

b)上均有多个预留螺纹孔设置,所述推动螺丝(9

g)择一选择复位外环(9

d

a)上的预留螺纹孔设置,所述预紧螺丝(9

f)择一选择复位内环(9

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宗强吴浩王严晖袁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邮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