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差速器壳体双向装夹定位工装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壳体以及外夹紧装置和内夹紧装置,外夹紧装置包括轴接在壳体前端面的外夹紧轴,外夹紧轴的一端固接有外夹紧小齿轮,外夹紧轴的另一端固接有夹紧摆臂,还包括轴接在壳体内的外夹紧大齿轮,所有外夹紧小齿轮均与外夹紧大齿轮啮合;所述内夹紧装置包括轴接在壳体内的内夹紧齿轮以及沿径向滑接在壳体前端面的内夹紧块,内夹紧齿轮的端面开有导向槽,内夹紧块上固接有伸入至导向槽的导向块,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轴接在壳体内的差速器以及驱动差速器旋转的驱动轴,差速器的输出轴上固接有驱动齿轮,两个驱动齿轮分别与外夹紧大齿轮和内夹紧齿轮啮合。轮分别与外夹紧大齿轮和内夹紧齿轮啮合。轮分别与外夹紧大齿轮和内夹紧齿轮啮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差速器壳体双向装夹定位工装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件装夹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差速器壳体双向装夹定位工装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差速器壳体的外形通常为圆形,如图7所示,差速器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小径管21和大径管22,在加工差速器壳体两端时,通常对一端进行装夹,然后对另一端进行加工,通常加工小径管一端时,通过卡盘将大径管22进行装夹即可实现,但是加工大径管一端时,由于小径管的直径较小,必须对小径管以及外圆同时装夹,才能实现定位作用,防止加工过程中的移动,因此小径管一端的装夹需要单独设计装夹工装;同时,由于加工差速器壳体两端时,通常采用不同的装夹工装在两个机床上分别进行加工,占用大量的机床,并需要多种不同的装夹工装,浪费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差速器壳体双向装夹定位工装及其使用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差速器壳体双向装夹定位工装,包括圆柱形且中空的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上的外夹紧装置和内夹紧装置;所述外夹紧装置包括至少3个轴接在壳体前端面的外夹紧轴,所述外夹紧轴的一端固接有位于壳体内的外夹紧小齿轮,外夹紧轴的另一端固接有夹紧摆臂,还包括轴接在壳体内的外夹紧大齿轮,所有外夹紧小齿轮均与外夹紧大齿轮的外圆周面啮合;所述内夹紧装置包括轴接在壳体内的内夹紧齿轮以及至少3个沿径向滑接在壳体前端面的内夹紧块,所述内夹紧齿轮的端面开有至少3个分别与内夹紧块适配的导向槽,所述内夹紧块上固接有伸入至导向槽的导向块,所述导向槽与内夹紧齿轮中心的间距沿导向槽的长度方向递增;还包括驱动外夹紧大齿轮和内夹紧齿轮旋转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轴接在壳体内的差速器以及驱动差速器旋转的驱动轴,所述差速器的两个输出轴上均固接有驱动齿轮,两个驱动齿轮分别与外夹紧大齿轮和内夹紧齿轮啮合。
[0005]本方案中的驱动轴驱动差速器旋转,通过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带动外夹紧大齿轮和内夹紧齿轮旋转,通过外夹紧大齿轮旋转带动所有外夹紧小齿轮旋转,从而带动外夹紧轴端部的夹紧摆臂摆动,从而通过夹紧摆臂的摆动将差速器壳体的外圈进行夹紧;通过内夹紧齿轮旋转,使伸入至导向槽内的导向块沿径向移动,从而通过内夹紧块对差速器壳体的小径管进行夹紧;当需要夹紧差速器壳体大径管端时,通过外夹紧装置的夹紧摆臂对大径管进行夹紧,夹紧时旋转驱动轴,通过夹紧摆臂对大径管进行夹紧,夹紧后继续旋转驱动轴,此时夹紧摆臂不再运动,内夹紧块向内夹紧直至到达中心停止,从而实现通过夹紧摆臂对大径管进行夹紧。
[0006]作为优化,所述差速器的外圈设置有蜗轮,驱动轴上设置有与蜗轮啮合的蜗杆,所
述驱动轴轴接在壳体的圆周面且穿出至壳体外。本方案中的驱动轴通过涡轮蜗杆机构驱动差速器旋转,可以实现差速器与驱动轴的自锁,由于导向块与导向槽之间也实现自锁,因此当差速器和内夹紧装置均自锁时,同时也实现了外夹紧装置的自锁。
[0007]作为优化,所述差速器包括驱动壳体以及轴接在驱动壳体内的两个相对设置的驱动锥齿轮,两个驱动锥齿轮分别通过输出轴与两个驱动齿轮固接,所述驱动壳体内轴接有中间锥齿轮,所述中间锥齿轮与两个驱动锥齿轮均啮合。本方案中的驱动壳体旋转时,通过中间锥齿轮带动两个驱动齿轮一同旋转,从而通过输出轴带动两个驱动齿轮旋转,当其中一个驱动齿轮不旋转时,通过中间锥齿轮的自转,可以实现另一个驱动齿轮继续旋转,且旋转速度加快。
[0008]作为优化,所述壳体内固接有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输出轴分别轴接在两个支撑板上。本方案中的输出轴轴接在支撑板上,从而实现整个差速器的轴接。
[0009]作为优化,所述中间锥齿轮设置有两个,两个中间锥齿轮相对于两个驱动锥齿轮的连线对称设置。本方案中中间锥齿轮设置有两个,使驱动锥齿轮的两侧受力对称。
[0010]作为优化,所述壳体的前端面开设有与内夹紧块适配的夹紧块槽,所述内夹紧块滑接在夹紧块槽内。本方案中内夹紧块滑接在夹紧块槽内,从而便于内夹紧块上的导向块伸入至壳体内。
[0011]作为优化,所述导向槽沿长度方向设置为弧形。本方案中的导向槽沿长度方向设置为弧形,从而使导向槽旋转带动导向块沿径向平滑移动。
[0012]作为优化,所述夹紧摆臂远离外夹紧轴的一端铰接有外夹紧块,所述外夹紧块上设有V形或弧形的夹紧面。本方案中外夹紧块上设有V形或弧形的夹紧面,从而通过夹紧面对外圈进行夹紧。
[0013]作为优化,所述外夹紧轴与内夹紧块均设置有三个且外夹紧轴与内夹紧块沿壳体周向交错均布。本方案中外夹紧轴与内夹紧块沿壳体周向交错均布,便于布置,同时可以避免夹紧摆臂旋转时与内夹紧块干涉。
[0014]一种差速器壳体双向装夹定位工装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 将差速器壳体的小径管一端放置在壳体的前端面,通过驱动轴驱动差速器旋转,通过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带动外夹紧大齿轮和内夹紧齿轮旋转,通过外夹紧大齿轮旋转带动所有外夹紧小齿轮旋转,从而带动外夹紧轴端部的夹紧摆臂摆动,从而通过夹紧摆臂的摆动将差速器壳体的外圈进行夹紧;b. 通过内夹紧齿轮旋转,使伸入至导向槽内的导向块沿径向移动,从而通过内夹紧块对差速器壳体的小径管进行夹紧;从而对差速器壳体的小径管和外圈实现同时装夹,从而对大径管一端进行加工;c. 将差速器壳体的大径管一端放置在壳体的前端面,通过外夹紧装置的夹紧摆臂对大径管进行装夹,装夹后继续旋转驱动轴,此时外夹紧大齿轮不再旋转,通过差速器的差速作用,使内夹紧齿轮继续旋转,内夹紧块向内夹紧直至到达中心停止,从而实现通过夹紧摆臂对大径管进行夹紧,从而对小径管一端进行加工。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差速器壳体双向装夹定位工装及其使用方法,当需要加工大径管一端时,可以对小径管外圆同时进行装夹,当需要加工小径管一端时,可以对大径管进行装夹,因此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一个工装对两端的装夹,降低工装成本,
且可以适配多种加工工件。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
‑
A面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B
‑
B面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C
‑
C面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D部放大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图5中E
‑
E面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差速器壳体剖视图;图中所示:1、壳体,2、外夹紧轴,3、夹紧摆臂,4、外夹紧块,5、外夹紧小齿轮,6、外夹紧大齿轮,7、内夹紧齿轮,8、内夹紧块,9、夹紧块槽,10、导向块,11、导向槽,12、驱动齿轮,13、驱动轴,14、蜗杆,15、驱动壳体,16、蜗轮,17、驱动齿轮轴,18、驱动锥齿轮,19、中间锥齿轮,20、支撑板,21、小径管,22、大径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0018]如图1~7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差速器壳体双向装夹定位工装,包括圆柱形且中空的壳体1以及安装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差速器壳体双向装夹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形且中空的壳体(1)以及安装在壳体(1)上的外夹紧装置和内夹紧装置;所述外夹紧装置包括至少3个轴接在壳体(1)前端面的外夹紧轴(2),所述外夹紧轴(2)的一端固接有位于壳体(1)内的外夹紧小齿轮(5),外夹紧轴(2)的另一端固接有夹紧摆臂(3),还包括轴接在壳体(1)内的外夹紧大齿轮(6),所有外夹紧小齿轮(5)均与外夹紧大齿轮(6)的外圆周面啮合;所述内夹紧装置包括轴接在壳体(1)内的内夹紧齿轮(7)以及至少3个沿径向滑接在壳体(1)前端面的内夹紧块(8),所述内夹紧齿轮(7)的端面开有至少3个分别与内夹紧块(8)适配的导向槽(11),所述内夹紧块(8)上固接有伸入至导向槽(11)的导向块(10),所述导向槽(11)与内夹紧齿轮(7)中心的间距沿导向槽(11)的长度方向递增;还包括驱动外夹紧大齿轮(6)和内夹紧齿轮(7)旋转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轴接在壳体(1)内的差速器以及驱动差速器旋转的驱动轴(13),所述差速器的两个输出轴上均固接有驱动齿轮(12),两个驱动齿轮(12)分别与外夹紧大齿轮(6)和内夹紧齿轮(7)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壳体双向装夹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的外圈设置有蜗轮(16),驱动轴(13)上设置有与蜗轮(16)啮合的蜗杆(14),所述驱动轴(13)轴接在壳体(1)的圆周面且穿出至壳体(1)外。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壳体双向装夹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包括驱动壳体(15)以及轴接在驱动壳体(15)内的两个相对设置的驱动锥齿轮(18),两个驱动锥齿轮(18)分别通过输出轴与两个驱动齿轮(12)固接,所述驱动壳体(15)内轴接有中间锥齿轮(19),所述中间锥齿轮(19)与两个驱动锥齿轮(18)均啮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壳体双向装夹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固接有两个支撑板(20),两个所述输出轴分别轴接在两个支撑板(20)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壳体双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亮,杨强,周利,高宁,安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润通齿轮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