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板及具有液冷板的电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139565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1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冷板及具有液冷板的电池系统,该液冷板包括进液流道,还包括若干个并联设置的分流流道,所述分流流道的进口端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各所述进口端沿所述进液流道的轴线方向排布;与所述进液流道的入口距离最小的分流流道为始端分流流道;所述进液流道内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沿所述进液流道的轴线方向延伸,所述分流板的外端比所述始端分流流道靠近所述进液流道的入口,所述分流板的内端处于所述进液流道在其轴线方向上的中部区域。该液冷板的结构设计能够提高对电池系统的散热效果,确保电池系统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从而提高电池系统的性能。从而提高电池系统的性能。从而提高电池系统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板及具有液冷板的电池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新能源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冷板及具有液冷板的电池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越来越高,比如目前成为应用趋势的CTP(Cell to Pack)电池系统,电池产生的热量会导致电池系统的温度过高或者温度分布不均匀,这些都将影响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和一致性,最终影响电池系统的使用寿命。
[0003]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液冷板,能够提高对电池系统的散热效果,保障电池系统的温度均匀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冷板及具有液冷板的电池系统,该液冷板的结构设计能够提高对电池系统的散热效果,确保电池系统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从而提高电池系统的性能。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冷板,包括进液流道,还包括若干个并联设置的分流流道,所述分流流道的进口端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各所述进口端沿所述进液流道的轴线方向排布;
[0006]与所述进液流道的入口距离最小的分流流道为始端分流流道;
[0007]所述进液流道内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沿所述进液流道的轴线方向延伸,所述分流板的外端比所述始端分流流道靠近所述进液流道的入口,所述分流板的内端处于所述进液流道在其轴线方向上的中部区域。
[0008]该专利技术提供的液冷板,在进液流道中设有分流板,分流板的长度沿着进液流道的轴线方向延伸,在进液流道的轴线方向上,分流板的长度与靠近进液流道入口的部分分流流道的位置对应,分流板将流入进液流道的冷却液分为两路,一路位于分流板朝向各分流流道的一侧,另一路位于分流板远离各分流流道的一侧,沿着进液流道,在分流板的内端两路再汇合,如此设置,可以避免流入进液流道的冷却液的大部分流向靠近进液流道入口的分流流道中,可以较好地分配冷却液,使并联的各分流流道内流入的冷却液的流量相对均匀,从而对各分流流道对应的区域进行散热,将该液冷板应用于电池系统或其他散热对象中,可以确保对电池系统散热的均衡性,提高电池系统的散热效果。
[0009]如上所述的液冷板,靠近所述进液流道入口的至少部分所述分流流道的进口端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立筋,以将所述分流流道的进口区域分隔为至少两个相平行的支流段,所述支流段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分流流道的轴线方向一致。
[0010]如上所述的液冷板,沿所述进液流道的轴线方向,与所述进液流道的连接位置均处于所述分流板所在区域的各所述分流流道中,相对靠近所述进液流道入口的所述分流流道内设置的所述立筋的数目不小于相对远离所述进液流道入口的所述分流流道内设置的
所述立筋的数目。
[0011]如上所述的液冷板,沿所述进液流道的轴线方向,与所述进液流道的连接位置均未处于所述分流板所在区域的各所述分流流道中,相对靠近所述进液流道入口的所述分流流道内设置的所述立筋数目不小于相对远离所述进液流道入口的所述分流流道内设置的所述立筋的数目。
[0012]如上所述的液冷板,与所述进液流道的入口距离最小的分流流道为末端分流流道,若干个所述分流流道中除所述末端分流流道外均设有所述立筋。
[0013]如上所述的液冷板,还包括出液流道,所述分流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出液流道连通;所述出液流道的出口与所述进液流道的入口位于同一侧。
[0014]如上所述的液冷板,若干个所述分流流道中,进口端位置与所述分流板内端位置对应的所述分流流道为中间分流流道;所述始端分流流道、处于所述始端分流流道与所述中间分流流道之间的所述分流流道以及所述中间分流流道中,与所述出液流道的出口距离较小的所述分流流道的出口端流通面积不大于与所述出液流道的出口距离较大的所述分流流道的出口端流通面积。
[0015]如上所述的液冷板,所述进液流道和所述出液流道相平行设置,且各所述分流流道相平行设置。
[0016]如上所述的液冷板,所述分流流道中设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分隔板,以将所述分流流道分为至少两个并联的支流路,所述分隔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分流流道的轴线方向一致。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系统,包括电池模组和安装于电池模组的液冷板,所述液冷板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板。
[0018]由于上述液冷板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所以包括该液冷板的电池系统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重复论述。
[0019]如上所述的电池系统,所述电池模组为CTP电池。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液冷板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液冷板的流道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图2中液冷板的进液流道所在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4为图2中液冷板的出液流道所在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液冷板10,进液管组101,出液管组102;
[0026]进液流道11,进液口111,第一进液流段112,第二进液流段113,出液流道12,出液口121,分流流道13,始端分流流道13a,末端分流流道13b,中间分流流道13c,分流板14,立筋15,分隔板16。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8]请参考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液冷板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9]该实施例中,液冷板10为板状结构,通常可以包括上板和下板,两者扣合固定形成液冷板10,在上板和下板之间形成有供冷却液流动的流道结构,液冷板10连接有进液管组101和出液管组102,其中,进液管组101用于冷却液的流入,出液管组102用于冷却液的流出,即冷却液经进液管组101流入液冷板10的内部,在液冷板10的流道中流动,最后可经出液管组102流出液冷板10。
[0030]实际应用中,流道结构可以只形成于上板,也可以只形成于下板,还可以部分形成于上板,部分形成于下板。本专利技术的核心在于流道结构的设置,对流道具体形成于液冷板的哪个结构上,形成方式等均不做限制。
[0031]请一并参考图2至图4,图2为图1中液冷板的流道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图2中液冷板的进液流道所在位置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2中液冷板的出液流道所在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0033]如图2所示,该液冷板10包括进液流道11,还包括若干个并联设置的分流流道13,分流流道13的进口端与进液流道11连通,各进口端沿进液流道11的轴线方向排布。
[0034]以图2所示方位,进液流道11大致沿左右方向延伸,即其轴线沿左右方向,在靠近右端的位置,即远离进液口111的位置,进液流道11根据液冷板10的形状有个折弯过渡,之后仍沿左右方向延伸,进液流道11的进液口111位于图示左端。需要指出的是,实际应用中,进液流道11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液冷板10的外形等做适应性地调整,不限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液冷板,包括进液流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个并联设置的分流流道,所述分流流道的进口端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各所述进口端沿所述进液流道的轴线方向排布;与所述进液流道的入口距离最小的分流流道为始端分流流道;所述进液流道内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沿所述进液流道的轴线方向延伸,所述分流板的外端比所述始端分流流道靠近所述进液流道的入口,所述分流板的内端处于所述进液流道在其轴线方向上的中部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进液流道入口的至少部分所述分流流道的进口端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立筋,以将所述分流流道的进口区域分隔为至少两个相平行的支流段,所述支流段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分流流道的轴线方向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进液流道的轴线方向,与所述进液流道的连接位置均处于所述分流板所在区域的各所述分流流道中,相对靠近所述进液流道入口的所述分流流道内设置的所述立筋的数目不小于相对远离所述进液流道入口的所述分流流道内设置的所述立筋的数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进液流道的轴线方向,与所述进液流道的连接位置均未处于所述分流板所在区域的各所述分流流道中,相对靠近所述进液流道入口的所述分流流道内设置的所述立筋数目不小于相对远离所述进液流道入口的所述分流流道内设置的所述立筋的数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吴清平陈洪亮葛长青戴楠
申请(专利权)人:东软睿驰汽车技术沈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