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道路的多功能生态延时调蓄滞留设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2852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0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道路的多功能生态延时调蓄滞留设施,包括:设于道路第一侧的延时滞蓄池,所述延时滞蓄池内设有连通至所述道路第二侧水系内的过路涵管;设于延时滞蓄池内的延时溢流堰,所述过路涵管位于所述延时滞蓄池内的一端设于所述延时溢流堰内,所述延时溢流堰包括由下层浆砌层和设于所述下层浆砌层上方的上层透水层形成的溢流井;标高逐渐降低的多级跌水消能区,位于底层的所述跌水消能区延伸至所述延时滞蓄池的上端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针对不同的降雨条件进行分级调蓄,提升雨水量调蓄能力,同时延时滞蓄池通过不同种植搭配构建生态景观。搭配构建生态景观。搭配构建生态景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道路的多功能生态延时调蓄滞留设施


[0001]本技术涉及生态排水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道路的多功能生态延时调蓄滞留设施。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对雨水调蓄、净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的生态排水渠只对水质有一定净化作用,缺乏对水量的调蓄控制,因此,需要设计研发一种适用于生物滞留设施消能滞蓄的多功能生态延时调蓄滞留池,实现道路与水系的过路衔接,以提升道路雨水调蓄控制及净化水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适用于道路的多功能生态延时调蓄滞留设施,提升雨水量调蓄能力。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道路的多功能生态延时调蓄滞留设施,包括:
[0005]设于道路第一侧的延时滞蓄池,所述延时滞蓄池内设有连通至所述道路第二侧水系内的过路涵管;
[0006]设于延时滞蓄池内的延时溢流堰,所述过路涵管位于所述延时滞蓄池内的一端设于所述延时溢流堰内,所述延时溢流堰包括由下层浆砌层和设于所述下层浆砌层上方的上层透水层形成的溢流井;
[0007]标高逐渐降低的多级跌水消能区,位于底层的所述跌水消能区延伸至所述延时滞蓄池的上端口。
[0008]可选地,所述溢流井的上方设有格栅进行封顶。
[0009]可选地,每级所述跌水消能区上均设有阻水坎,所述阻水坎采用土台坎、石笼或景石中一种或几种。
[0010]可选地,所述延时滞蓄池内设有生态种植区。
[0011]可选地,所述生态种植区设于所述道路的第一侧壁面上且呈台阶状的多级种植结构,多级种植结构的标高向远离所述道路的一侧逐渐降低。
[0012]可选地,所述道路的第一侧设有生物滞留区,所述生物滞留区的标高与位于顶层的所述跌水消能区的高度一致。
[0013]本技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针对不同的降雨条件进行分级调蓄,提升雨水量调蓄能力,同时延时滞蓄池通过不同种植搭配构建生态景观,具有雨水净化、自然渗透功能,解决了道路生物滞留设施与水系过路衔接,提升道路生态景观品质。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示出了本技术适用于道路的多功能生态延时调蓄滞留设施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示出了图1沿A

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示出了本技术适用于道路的多功能生态延时调蓄滞留设施中延时溢流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如图1

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适用于道路的多功能生态延时调蓄滞留设施,包括设于道路6第一侧的延时滞蓄池4、设于延时滞蓄池4内的延时溢流堰3、过路涵管7以及多级跌水消能区2。
[0021]如图1所示,过路涵管7的一端位于延时滞蓄池4内、另一端延伸至道路6第二侧的水系8内,且过路涵管7倾斜设置,从而可通过过路涵管7使得延时滞蓄池4内的水导流至水系8中。结合图3所示,过路涵管7位于延时滞蓄池4内的一端设于延时溢流堰3内,且过路涵管7的高度不超出上层透水层32,延时溢流堰3包括溢流井33,溢流井33包括下层浆砌层31和设于下层浆砌层31上方的上层透水层32,当来水量较大时,水位到达溢流高度,通过延时溢流堰3的顶端通口排入溢流井33内,并经过路涵管7排入水系8。当来水量渐小时,延时滞蓄池4内水位低于延时溢流堰3标高且高于下层浆砌层31标高时,雨水经过透水的上层透水层32进入溢流井33内,进行延时排放。较佳的,溢流井33的上方设有格栅34进行封顶,通过格栅34截留截流漂浮垃圾。从而实现雨水的自动调蓄净化及垃圾的截流,获得较好的水量、水质控制效果。
[0022]其中,延时滞蓄池4的池底采用碎石或粗砂或陶粒等铺砌,具有一定的透水渗水功能,雨水在延时滞蓄池4内自然下渗,净化沉淀。延时溢流堰3的上层透水层32可采用透水干砌石或透水石笼等结构砌筑达到透水效果。
[0023]如图2所示,多级跌水消能区2呈标高逐渐降低的台阶状,结合图1所示,位于底层的跌水消能区2延伸至延时滞蓄池4的上端口,道路6的第一侧设有生物滞留区1,生物滞留区1延伸至顶层的跌水消能区2,通过跌水消能区2有效衔接生物滞留区1与延时滞蓄池4,使降雨时水可由生物滞留区1经多级跌水消能区2进入延时滞蓄池4内,且呈台阶状的多级跌水消能区2起到缓冲净化作用。较佳的,每级跌水消能区2上均设有阻水坎,阻水坎可采用土台坎、石笼或景石等形式。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延时滞蓄池4的两端均设有生物滞留
区1以及呈台阶状的多级跌水消能区2,且两组跌水消能区2沿道路6的行进方向设置。
[0024]较佳的,如图1所示,延时滞蓄池4内设有生态种植区5,生态种植区5设于道路6的第一侧壁面上且呈台阶状的多级种植结构,呈台阶状多级种植结构的生态种植区5的标高向远离道路6的一侧逐渐降低,从而提升景观效果。其中,每级生态种植区5的底部透水,并通过所种植的植物需水量由多至少的顺序依次对应地种植于标高逐渐升高的多级生态种植区5内。且跌水消能区2上也可种植植物,进一步提升生态景观效果,同时种植的植物也具备一定的阻水效果,起缓冲净化作用。
[0025]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6]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道路的多功能生态延时调蓄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道路第一侧的延时滞蓄池,所述延时滞蓄池内设有连通至所述道路第二侧水系内的过路涵管;设于延时滞蓄池内的延时溢流堰,所述过路涵管位于所述延时滞蓄池内的一端设于所述延时溢流堰内,所述延时溢流堰包括由下层浆砌层和设于所述下层浆砌层上方的上层透水层形成的溢流井;标高逐渐降低的多级跌水消能区,位于底层的所述跌水消能区延伸至所述延时滞蓄池的上端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道路的多功能生态延时调蓄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井的上方设有格栅进行封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道路的多功能生态延时调蓄滞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俱晨涛张国贤林聪苏洁常元莉武春生崔新伟张群孔令杰王公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