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天线及其所采用的移相器移动结构,该移动结构包括卡接柱、卡圈、拉杆部件与垫圈;所述卡接柱具有柱体,柱体两端设有用于约束由其连接的至少两个部件的轴向运动行程的限位帽,紧邻其中一端的限位帽在该柱体上设有卡接环槽,用于与所述卡圈相卡设,在其另一端的限位帽设有自其端面轴向深入的开槽以在该端形成一对弹性卡扣;所述卡接柱的柱体用于穿过移相器的移相部件及所述拉杆部件,其上设有用于将移相部件与拉杆部件分隔的垫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移相器移动结构安装方便,且各个部件之间的紧密配合,具有较高的传动精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天线及其所采用的移相器移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移动通信天线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移相器移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基站天线技术中,电调天线通过移动结构移动移相器的移相部件改变馈入至辐射单元的信号的相位,进而改变天线的电下倾角。随着天线技术的发展,小型化、多天线成为发展趋势,5G天线更是使用了大规模阵列辐射单元,相应地也会大量阵列布置小型移相器。一般可通过将每组小型移相器的移相部件分别连接到同一移动结构上,以实现所有通道统一移相,改变天线的电下倾角,避免辐射强度差异。
[0003]天线的内部结构,因应移动通信技术的代际演进而不断变化,早先的移相器,尺寸相对较大,因此在实现一些机械结构时,其设计空间相对较大,也就导致大多数的移动结构设计较为复杂,安装过于繁琐,机械连接的稳定性欠考虑,因此而导致在移动移相器的移相部件时出现虚位较大的现象,往往不能精确地改变天线的相位,甚至导致无法精准有效地调节天线的电下倾角。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首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利于提高移相精度的轻量化的移相器移动结构。
[0005]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该移相器移动结构的天线。
[0006]为满足本申请的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适应本技术的首要目的而提供的一种移相器移动结构,其包括卡接柱、卡圈、拉杆部件与垫圈:
[0008]所述卡接柱具有柱体,柱体两端设有用于约束由其连接的至少两个部件的轴向运动行程的限位帽,紧邻其中一端的限位帽在该柱体上设有卡接环槽,用于与所述卡圈相卡设,在其另一端的限位帽设有自其端面轴向深入的开槽以在该端形成一对弹性卡扣;
[0009]所述卡接柱的柱体用于穿过移相器的移相部件及所述拉杆部件,其上设有用于将移相部件与拉杆部件分隔的垫圈。
[0010]进一步的,在所述卡接柱的轴向上,所述卡接柱一端由所述卡接环槽与所述卡圈相卡设实现轴向限位,另一端由该端的限位帽以大于所述柱体的外径实现轴向限位。
[0011]进一步的,所述卡接柱设置有所述两个弹性卡扣处为弹性卡扣部,所述移相部件通过其上设置的开孔与所述弹性卡扣部相套接。
[0012]优选的,所述移相部件的开孔与所述弹性卡扣部过盈配合。
[0013]进一步的,所述卡圈设有断裂缺口。
[0014]更优的,所述卡接柱呈中空结构。
[0015]优选的,所述卡接柱与所述卡圈由塑料材料制成。
[0016]进一步的,所述拉杆部件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0017]更优的,所述移相器具有固定传输线与移动传输线,所述移动传输线设置在所述移相部件上,所述移相部件为介质板。
[0018]适应本技术的另一目的而提供的一种天线,其包括多个移相器和对应多个移相器移动结构,移相器的移相部件上均设有开孔,所述开孔与其中对应的一个移相结构的卡接柱相套接,每个移相结构的卡接柱分别与同一个拉杆部件的不同位置的开孔相套接,以由该拉杆部件受控联动控制所述多个移相器同步进行移相。
[0019]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20]本技术的移相器移动结构,通过将卡圈的缺口与卡接柱的卡接环槽进行插入组装,且在完成垫圈与卡接柱的组装后,只需将卡接柱的一对弹性卡扣与移相部件的开孔相套接,即可完成一个移相器的移相器移动结构安装。所述卡圈与卡接柱皆拥有开槽设计,在移相器移动结构的安装过程中并不需要其他工具的辅助,安装过程简单方便。
[0021]本技术的移相器移动结构,拉杆部件与移相部件之间安装了垫圈进行分隔,加大双方之间的阻尼,且卡接柱的一对弹性卡扣与移相部件的连接为弹性连接,两者之间不留配合间隙,相似的,拉杆部件通过卡圈的固定,其在卡接柱中的连接较为稳定,因此,当通过拉杆部件传动对其连接的各个移相器进行移相时,各个部件之间连接较为稳定,移相的传动精度较高。
附图说明
[0022]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3]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移相器移动结构的立体图;
[0024]图2为图1所示的移相器移动结构的分解图;
[0025]图3为图1所示的移相器移动结构的卡接柱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请结合图1和图2,本技术的移相器移动结构1,其包括卡圈10、拉杆部件20、卡接柱30及垫圈40,通过将上述各个部件组装,并连接在移相器的移相部件50上,即可通过拉杆部件20对移相器进行移相操作。
[0028]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卡接柱30具有柱体303,主要用于连接拉杆部件20与移相器的移相部件50,其自上而下,由上限位帽301、卡接环槽302、柱体303、相对称的一对弹性卡扣304及下限位帽305组成。
[0029]所述卡接柱30的柱体303用于与拉杆部件20相互套接。所述柱体303的半径大小一般与拉杆部件20的开孔的内径大小相配合,以便与拉杆部件20紧密套接,若半径大于拉杆部件20的开孔,可能导致拉杆部件20无法套接到所述柱体303上,若过小,则拉杆部件20与柱体303套接是缝隙过大,可能导致拉杆部件20与卡接柱30在连接时发生脱落。
[0030]所述上限位帽301位于卡接环槽302的上端,参考图3,即所述上限位帽301位于卡接柱30的头部,由向卡接柱30周向开槽设置卡接环槽302一并形成。
[0031]所述卡接柱30的卡接环槽302紧邻该上限位帽301设置,是环绕卡接柱30开设的环槽。卡圈10可插入所述卡接环槽302与卡接柱30相组合,以对拉杆部件20在该端进行限位,加固拉杆部件20与卡接柱30的组合,防止拉杆部件20与卡接柱30发生脱落。
[0032]卡接柱30的相对称的一对弹性卡扣304,在卡接柱30的卡接环槽302的另一端,也即自下限位帽305的端面进行竖轴方向开槽而成。卡接柱30通过所述一对弹性卡扣304与移相器的移相部件50的开孔进行弹性套接,以便卡接柱30与移相器的移相部件50具有过盈配合的属性,减少两者连接之间的配合间隙,稳固彼此间连接,提高移相器移动结构1的传动精度。
[0033]所述下限位帽305的外径大于柱体303的外径,以便由其直接对移相部件50进行限位,加固卡接柱30的一对对称弹性卡扣304与移相部件50的开孔套接,防止卡接柱30与移相部件50弹性套接后出现脱落的现象。
[0034]由此可见,上限位帽301与下限位帽305共同定义了连接在其中的柱体上的拉杆部件20和移相部件50的轴向运动行程,其中上限位帽301处通过其紧邻的环状开槽302与卡圈10相卡设后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相器移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卡接柱、卡圈、拉杆部件与垫圈:所述卡接柱具有柱体,柱体两端设有用于约束由其连接的至少两个部件的轴向运动行程的限位帽,紧邻其中一端的限位帽在该柱体上设有卡接环槽,用于与所述卡圈相卡设,在其另一端的限位帽设有自其端面轴向深入的开槽以在该端形成一对弹性卡扣;所述卡接柱的柱体用于穿过移相器的移相部件及所述拉杆部件,其上设有用于将移相部件与拉杆部件分隔的垫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移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柱一端由所述卡接环槽与所述卡圈相卡设实现轴向限位,另一端由该端的限位帽以大于所述柱体的外径实现轴向限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移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柱设置有所述两个弹性卡扣处为弹性卡扣部,所述移相部件通过其上设置的开孔与所述弹性卡扣部相套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相器移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部件的开孔与所述弹性卡扣部过盈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移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兆建,段红彬,王钦源,郑桂鑫,
申请(专利权)人: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