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11379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0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所述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包括底座;两个支撑台,两个所述支撑台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的顶部;分离池,所述分离池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支撑台相互靠近的一侧外壁上;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分离池的底部内壁上,所述第一转轴的底端延伸至所述分离池的下方;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分离池的底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转轴的底端固定连接;分离箱,所述分离箱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转轴的顶端,所述分离箱位于所述分离池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具有操作简单、分离快速、分离效果较好的优点。分离效果较好的优点。分离效果较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分离
,尤其涉及一种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养殖池是指专门养殖经济水产动植物的水池,如鱼类、藻类等。近些年来,在水产养殖广泛采取生物絮团养殖的新技术,其主要为细菌、藻类、原生生物、后生生物、轮虫、线虫和腹毛类构成。生物絮团技术是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如糖蜜、葡萄糖等),调节水体中的碳氮比(C/N),提高水体中异养细菌的数量,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含氮化合物转化成菌体蛋白,形成可被滤食性养殖对象直接摄食的生物絮凝体,能够生态友好地解决养殖水体中腐屑和饲料滞留问题,实现饵料的再利用,起到净化水质、减少换水量、节省饲料、提高养殖对象存活率及增加产量等作用的一项技术。在养殖时需要定期更换或者清理分离沉积在池底的生物絮团。
[0003]现有技术中,在对生物絮团进行分离时,大多利用离心分离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分离时生物絮团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堵住滤网,导致分离的效果较差,时间较长。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操作简单、分离快速、分离效果较好的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包括:底座;两个支撑台,两个所述支撑台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的顶部;分离池,所述分离池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支撑台相互靠近的一侧外壁上;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分离池的底部内壁上,所述第一转轴的底端延伸至所述分离池的下方;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分离池的底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转轴的底端固定连接;分离箱,所述分离箱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转轴的顶端,所述分离箱位于所述分离池内;U型台,所述U型台固定安装在所述分离池的顶部;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U型台的底部内壁上,所述第二转轴的底端延伸至所述分离池内且与所述分离箱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分离箱内,所述第三转轴的顶端延伸至所述U型台的上方,所述第三转轴贯穿所述第二转轴且与所述第二转轴活动连接;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U型台的顶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三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两个U型架,两个所述U型架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转轴上;两个刷板,两个所述刷板分别固定安装两个所述U型架相互远离的一侧外壁上;两个滤网,两个所述滤网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分离箱上,两个所述刷板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滤网相接触;导管,所述导管固定安装在所述分离箱的顶部,所述导管的底端延伸至所述分离箱内;进料斗,所述进料斗固定安装在所述导管的顶端且与所述导管相连通;圆盖,所述圆盖螺纹安装在所述进料斗的外壁上;环形台,所述环形台固定安装在所述分离池的底部内壁上,所述第
一转轴贯穿所述环形台且与所述环形台的内壁活动连接;收集池,所述收集池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的顶部。
[0007]优选的,所述分离池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环形斜槽,所述环形斜槽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若干导流孔,若干所述导流孔均位于所述收集池的上方。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转轴的顶端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三转轴贯穿所述通孔且与所述通孔的内壁活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分离池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第一转动孔,所述第一转动孔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环形密封圈,所述第一转轴贯穿所述环形密封圈且与所述环形密封圈的内圈转动密封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分离箱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第二转动孔,所述第三转轴贯穿所述第二转动孔并与所述第二转动孔的内壁转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分离箱的内壁上开设有两个安装孔,两个所述滤网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固定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进料斗的外壁上开设有一段外螺纹,所述圆盖的内壁上开设有一段内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旋合。
[0013]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一种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通过底座和支撑台相配合,可以实现对整个分离装置的支撑作用;通过分离池、第一转轴、第一电机、分离箱、U型台、第二转轴和滤网相配合,可以实现对生物絮团的分离工作;通过第三转轴、第二电机、U型架和刷板相配合,可以将在离心力作用下紧贴在滤网上的生物絮团刮下,防止其堵塞滤网,影响分离的效果和速度;通过导管、进料斗和圆盖相配合,可以实现进料的工作;通过环形台可以防止分离后的水在分离池内残留。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所示的A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7]图3为图1所示的B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8]图中标号:1、底座;2、支撑台;3、分离池;4、第一转轴;5、第一电机;6、分离箱;7、U型台;8、第二转轴;9、第三转轴;10、第二电机;11、U型架;12、刷板;13、滤网;14、导管;15、进料斗;16、圆盖;17、环形台;18、收集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0]请结合参阅图1

图3,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A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B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包括:底座1;两个支撑台2,两个所述支撑台2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1的顶部;分离池3,所述分离池3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支
撑台2相互靠近的一侧外壁上;第一转轴4,所述第一转轴4转动安装在所述分离池3的底部内壁上,所述第一转轴4的底端延伸至所述分离池3的下方;第一电机5,所述第一电机5固定安装在所述分离池3的底部,所述第一电机5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转轴4的底端固定连接;分离箱6,所述分离箱6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转轴4的顶端,所述分离箱6位于所述分离池3内;U型台7,所述U型台7固定安装在所述分离池3的顶部;第二转轴8,所述第二转轴8转动安装在所述U型台7的底部内壁上,所述第二转轴8的底端延伸至所述分离池3内且与所述分离箱6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三转轴9,所述第三转轴9转动安装在所述分离箱6内,所述第三转轴9的顶端延伸至所述U型台7的上方,所述第三转轴9贯穿所述第二转轴8且与所述第二转轴8活动连接;第二电机10,所述第二电机10固定安装在所述U型台7的顶部,所述第二电机10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三转轴9的顶端固定连接;两个U型架11,两个所述U型架11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转轴9上;两个刷板12,两个所述刷板12分别固定安装两个所述U型架11相互远离的一侧外壁上;两个滤网13,两个所述滤网13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分离箱6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养殖池的沉积生物絮团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两个支撑台,两个所述支撑台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的顶部;分离池,所述分离池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支撑台相互靠近的一侧外壁上;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分离池的底部内壁上,所述第一转轴的底端延伸至所述分离池的下方;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分离池的底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转轴的底端固定连接;分离箱,所述分离箱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转轴的顶端,所述分离箱位于所述分离池内;U型台,所述U型台固定安装在所述分离池的顶部;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U型台的底部内壁上,所述第二转轴的底端延伸至所述分离池内且与所述分离箱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分离箱内,所述第三转轴的顶端延伸至所述U型台的上方,所述第三转轴贯穿所述第二转轴且与所述第二转轴活动连接;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U型台的顶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三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两个U型架,两个所述U型架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转轴上;两个刷板,两个所述刷板分别固定安装两个所述U型架相互远离的一侧外壁上;两个滤网,两个所述滤网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分离箱上,两个所述刷板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滤网相接触;导管,所述导管固定安装在所述分离箱的顶部,所述导管的底端延伸至所述分离箱内;进料斗,所述进料斗固定安装在所述导管的顶端且与所述导管相连通;圆盖,所述圆盖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艳辉祖岫杰杨炳坤刘铁钢高娜李秀颖刘长友吴莉芳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