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1077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08: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固定连接的上模底板、上模固定板、上膜仁和下膜仁,以及驱动缸、限位针固定板、限位针;限位针固定板固定在上模固定板的板槽中,板槽的深度大于限位针固定板的高度;限位针一端与限位针固定板固定连接,另一端可穿过限位针固定板、上模固定板和上膜仁伸入上膜仁和下膜仁配合形成的容腔中;驱动缸的活塞杆上下移动并可带动限位针固定板和限位针上下移动;限位针的尾端在注塑前下移并抵住容腔中的金属件,在注塑到预设程度时上移并处于成品的上边缘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在于可使大型板嵌件在注塑过程中不会因为受到溶料注入时的冲击力而发生浮动或移位,最终增加生产的稳定性,提高产品的生产合格率。格率。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注塑成品都是单一的塑料件,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需求的变化,进而诞生了嵌件注塑工艺,嵌件注塑是一种将异材质嵌件预先固定在注塑模具中适当的位置,然后再注入熔融的塑料成型,开模后嵌件被冷却固化的塑料包紧埋在塑料内得到带有如螺纹、电极等嵌件的一体化产品制品的成型工艺。
[0003]嵌件必须在模具中很好的固定,否则很容易在溶料的冲击下发生移位或变形。在实际使用中嵌件的定位必要要通过上膜仁或下膜仁中设置支撑件来固定,但是可预见的是,嵌件最终是与塑料一体成型的,最终要与塑料成品一起脱模取出,如果嵌件与支撑件的结合力度过大则最终产品脱模就不容易,如果嵌件与支撑件的结合力度过小,则嵌件就容易在溶料的冲击力下发生移位,故而目前的嵌件大部分都是针对如螺栓、接线柱之类的小型嵌件,小型嵌件与溶料的接触面积小,进而受到的溶料的冲击力小,也就不易移位。
[0004]但是当嵌件为多种或大面积五金件放置时,情况就比较难说了,这主要取决于最终塑胶嵌件成品的具体结构。如果塑胶嵌件成品中含有主要用于增强塑胶件强度的大型板嵌件,而且与该大型板嵌件配套固定且裸露在外的小型嵌件比较少,也即相当于该大型板嵌件嵌件的支撑点较少,那么在注塑时大型板嵌件悬空没有至支撑点就容易在溶料的冲击力下浮动、移位甚至外露,最终的结果就是容易产生了嵌件移位的不良品,生产合格率不高。虽然可以通过采取减少溶料单位时间内进料量来降低溶料的冲击力,但是这种方式会明显增加注塑周期,从而增加成本,并不可取。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避免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可在注塑件包括大型板嵌件时固定大型板嵌件,使其不会在注塑时发生变形、浮动等情况。
[0006]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底板、上模固定板、上膜仁、下膜仁、驱动缸、限位针固定板、限位针;上模固定板分别与上模底板和上膜仁固定连接;上模固定板的顶面具有贯穿两侧并可放置限位针固定板的板槽,板槽的深度大于限位针固定板的高度;限位针固定板安装在板槽中并仅可上下移动;限位针固定板、上模固定板和上膜仁分别具有若干上下同轴的第一针孔、第二针孔、第三针孔;限位针包括固定端、针体和尾端,限位针的固定端与限位针固定板固定连接,限位针的针体依次穿过第一针孔、第二针孔、第三针孔;限位针的尾端伸入上膜仁和下膜仁配合形成的容腔中;限位针固定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伸出板槽并分别与驱动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驱动缸的活塞杆上下移动并可带动限位针固定板和限位针上下移动;当开始注塑时,限位针的尾端下移并抵住容腔中的金属件;当注塑到预设程度时,限位针的尾端上移并处于塑料件成品的上边缘位置。
[0007]进一步的,限位针固定板的上端面具有若干第一调整槽,第一调整槽内固定有第
一调整块,第一调整块的高度大于第一调整槽的深度。
[0008]进一步的,限位针固定板的下端面具有若干第二调整槽,第二调整槽内固定有第二调整块,第二调整块的高度大于第二调整槽的深度。
[0009]进一步的,还包括限位针盖板,限位针固定板的上端面具有用于放置限位针盖板的凹槽,凹槽底面具有放置限位针固定端的定位槽,限位针盖板与限位针固定板固定连接同时限位针盖板盖住限位针固定端使其固定在限位针固定板中。
[0010]进一步的,板槽底面具有若干定位柱,限位针固定板上具有若干与定位柱配合的定位孔。
[0011]优选的,驱动缸为液压缸或电动缸或气缸。
[0012]本技术有益效果在于可注塑具有大型板嵌件的注塑件,通过可上下移动的限位针固定大型板嵌件,使其在注塑过程中不会因为受到溶料注入时的冲击力而发生浮动或移位,最终增加生产的稳定性,提高产品的生产合格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实施例注塑模具的立体分解图。
[0014]图2是实施例注塑模具的剖面示意图。
[0015]图3是实施例注塑模具的注塑前期时的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6]图4是实施例注塑模具的注塑前期时的剖面局部二次放大示意图。
[0017]图5是实施例注塑模具的注塑后期时的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8]图6是实施例注塑模具的注塑后期时的剖面局部二次放大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如下:10

上模底板;20

限位针固定板;21

定位孔;30

上模固定板;31

板槽;32

定位柱;40

液压缸;50

上膜仁;60

下膜仁;70

限位针;80

调整块;90

限位针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1]实施例,参照附图1

6,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底板10、上模固定板30、上膜仁50、下膜仁60、液压缸40、限位针固定板20、限位针70、限位针盖板90;上模固定板30分别与上模底板10和上膜仁50固定连接;上模固定板30的顶面具有贯穿两端并可放置限位针固定板20的板槽31,板槽31的深度大于限位针固定板20的高度;限位针固定板20安装在板槽31中,板槽31底面具有若干定位柱32,限位针固定板20上具有若干与定位柱32配合的定位孔21,安装后限位针固定板20仅可在板槽31中上下移动;限位针固定板20的上端面具有若干用于放置限位针盖板90的凹槽,凹槽底面具有定位槽,定位槽内还具有第一针孔;上模固定板30和上膜仁50分别具有与第一针孔上下同轴的第二针孔和第三针孔;限位针70包括固定端、针体和尾端,限位针70的固定端放置在限位针固定板20的定位槽中,限位针70的针体依次穿过限位针固定板20的第一针孔、上模固定板30的第二针孔和上膜仁50的第三针孔;最终限位针70的尾端伸入上膜仁50和下膜仁60配合形成的容腔中;限位针盖板90通过螺钉固定在限位针固定板20的凹槽内,同时将限位针70盖住使限位针70与限位针固定板20固定一起;限位针固定板20沿长度方向的两端伸出板槽31并分别与液压缸40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液压
缸40的活塞杆上下移动并可带动限位针固定板20和限位针70上下移动;当开始注塑时,限位针70的尾端下移并抵住容腔中的金属件;当注塑到预设程度时,限位针70的尾端上移并处于塑料件成品的上边缘位置。
[0022]本实施例注塑模具的具体工作原理为:
[0023]在合模后未开始注塑前,如图3

4所示,液压缸开始工作,液压缸的活塞杆向下移动的同时带动限位针固定板20和限位针70向下移动,使限位针70的尾端恰好抵住并固定住容腔中的金属件,防止金属件在注塑过程中由于溶料注入时的冲击力而移位或浮动。开始注塑后,溶料逐渐进入容腔中,当溶料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底板、上模固定板、上膜仁、下膜仁、驱动缸、限位针固定板、限位针;所述上模固定板分别与上模底板和上膜仁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固定板的顶面具有贯穿两侧并可放置所述限位针固定板的板槽,所述板槽的深度大于所述限位针固定板的高度;所述限位针固定板安装在所述板槽中并仅可上下移动;所述限位针固定板、上模固定板和上膜仁分别具有若干上下同轴的第一针孔、第二针孔、第三针孔;所述限位针包括固定端、针体和尾端,所述限位针的固定端与所述限位针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限位针的针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针孔、第二针孔、第三针孔;所述限位针的尾端可伸入所述上膜仁和所述下膜仁配合形成的容腔中;所述限位针固定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伸出所述板槽并分别与所述驱动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缸的活塞杆上下移动并可带动所述限位针固定板和所述限位针上下移动;在注塑前,所述限位针的尾端下移并抵住所述容腔中的金属件;当注塑到预设程度时,所述限位针的尾端上移并处于塑料件成品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周波陈科丁佳元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