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塑性复合阻尼减隔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0957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08: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弹塑性复合阻尼减隔震支座,包括固定在上方结构件上的上座板和固定在下方结构件上的下座板,上座板与下座板间固定设有橡胶本体,橡胶本体由橡胶层和钢板层交错层叠硫化而成,橡胶本体中部、上座板中部和下座板中部分别竖直开有相互连通的安装腔,安装腔内设置有弹塑性卡榫,弹塑性卡榫包括同轴线依次一体设置的受载段、耗能段、锚固段,受载段位于上座板的安装腔中,锚固段固定连接于下座板的安装腔中;该减隔震支座能限制上部结构产生过大的震后位移,能保证该支座不超过其所容许的最大极限位移。超过其所容许的最大极限位移。超过其所容许的最大极限位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弹塑性复合阻尼减隔震支座


[0001]本技术涉及桥梁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弹塑性复合阻尼减隔震支座。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我国作为基建大国,基础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支座大量应用于各种桥梁、道路中,普通板式橡胶支座由于其综合造价低廉及施工方法便宜等原因在桥梁工程,尤其是中小跨径桥梁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板式橡胶支座阻尼比很小,减震耗能能力较弱,一般不用于减隔震桥梁上。高阻尼支座是一种常用减隔震支座,具有减震耗能功能,但受橡胶特性及工艺影响,其性能稳定性往往不可控,不能满足高烈度区、近断层等区域结构抗震需求。在桥梁抗震或减隔震设计中,梁体与墩身的最大相对水平位移的控制十分重要,一方面是需要限制上部结构产生过大的震后位移,防止落梁,减少震后修复的难度;另一方面是需要保证减隔震装置不致超过其所容许的最大极限位移,造成减隔震装置的失效或破坏,基于此,希望提供一种弹塑性复合阻尼减隔震支座能达到上述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弹塑性复合阻尼减隔震支座,能限制上部结构产生过大的震后位移,能保证该支座不超过其所容许的最大极限位移。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弹塑性复合阻尼减隔震支座,包括固定在上方结构件上的上座板和固定在下方结构件上的下座板,所述上座板与下座板间固定设有橡胶本体,所述橡胶本体由橡胶层和钢板层交错层叠硫化而成,所述橡胶本体中部、上座板中部和下座板中部分别竖直开有相互连通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弹塑性卡榫,所述弹塑性卡榫包括同轴线依次一体设置的受载段、耗能段、锚固段,所述受载段位于上座板的安装腔中,锚固段固定连接于下座板的安装腔中。
[0006]进一步,所述受载段的截面直径由下到上逐渐增大,所述耗能段的截面直径由上到下逐渐增大,所述锚固段的截面直径相等。
[0007]进一步,所述上座板和下座板上分别开有沉头螺钉孔,所述橡胶本体上对应沉头螺钉孔处开有螺钉孔,所述上座板与橡胶本体间及下座板与橡胶本体间还分别通过沉头螺钉依次穿过沉头螺钉孔及螺钉孔相连。
[0008]进一步,所述上座板与下座板周向还分别设有上下相对的固定环,上下相对的固定环间由抗拉件相连接。
[0009]更进一步,所述抗拉件为锁链或钢绞线。
[0010]再进一步,所述上座板的顶面和下座板的底面分别叠置有上连接板、下连接板,所述上座板和上连接板通过锚杆锚固在上方结构件上,所述下座板和下连接板通过锚杆锚固在下方结构件上。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本技术的一种弹塑性复合阻尼减隔震支座:
[0013]1、在橡胶本体中间增加一根弹塑性卡榫,由于橡胶本体承受水平抗剪能力较差,增加弹塑性卡榫后,支座水平力由弹塑性卡榫分担承受,正常情况下,弹塑性卡榫为弹性变形,满足桥梁水平限位的要求,地震时,当地震水平力大于弹塑性卡榫屈服力后,弹塑性卡榫进入弹塑性状态,利用塑性变形耗能,同时橡胶本体产生较大的剪切变形,从而起到阻尼减震的作用,极端情况下,由于弹塑性卡榫的强化作用,橡胶本体水平抗剪力会大幅增加,从而起到防落梁作用;橡胶本体与弹塑性卡榫相组合的方式,发挥橡胶本体减震耗能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弹塑性卡榫的减震耗能功能,装置整体阻尼比增大,耗能能力增强;通过弹塑性卡榫的合理设计,在满足正常使用刚度需求的同时,可提高装置在发生变形后的自复位能力。
[0014]2、沉头螺钉孔使得沉头螺钉能沉入橡胶本体内,通过螺钉进一步增强了橡胶支座的横向抗剪能力。
[0015]3、在上、下座板之间设有抗拉件,能有效增强支座的抗拉拔能力。
[0016]4、上座板的顶面和下座板的底面分别叠置有上连接板、下连接板,所述上座板和上连接板通过锚杆锚固在上方结构件上,所述下座板和下连接板通过锚杆锚固在下方结构件上,避免上、下座板与梁体及墩柱直接连接,可以增强支座的使用寿命。
[0017]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1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0019]图1为本技术纵桥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横桥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上座板或下座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3]如图1所示,一种弹塑性复合阻尼减隔震支座,包括固定在上方结构件12上的上座板2和固定在下方结构件13上的下座板3,这里的上方结构件为梁体,下方结构件为墩柱,上座板2与下座板3间固定设有橡胶本体1,橡胶本体1由橡胶层和钢板层交错层叠硫化而成,橡胶本体1中部、上座板2中部和下座板3中部分别竖直开有相互连通的安装腔6,安装腔6内设置有弹塑性卡榫7,通过设置卡榫能限制上部结构产生过大的震后位移,能保证该支座不超过其所容许的最大极限位移,弹塑性卡榫的材质为锻钢或铸钢,弹塑性卡榫7包括同轴线依次一体设置的受载段701、耗能段702、锚固段703,受载段701位于上座板2的安装腔中,受
载段与上座板上的安装腔间为间隙配合,锚固段703螺纹固定连接于下座板的安装腔中,受载段是水平荷载作用区域,耗能段主要发生弹塑性变形,起滞回耗能的,锚固段起固定作用。
[0024]该在橡胶本体中间增加一根弹塑性卡榫,由于橡胶本体承受水平抗剪能力较差,增加弹塑性卡榫后,支座水平力由弹塑性卡榫分担承受,正常情况下,弹塑性卡榫为弹性变形,满足桥梁水平限位的要求,地震时,当地震水平力大于弹塑性卡榫屈服力后,弹塑性卡榫进入弹塑性状态,利用塑性变形耗能,同时橡胶本体产生较大的剪切变形,从而起到阻尼减震的作用,极端情况下,由于弹塑性卡榫的强化作用,橡胶本体水平抗剪力会大幅增加,从而起到防落梁作用;橡胶本体与弹塑性卡榫相组合的方式,发挥橡胶本体减震耗能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弹塑性卡榫的减震耗能功能,装置整体阻尼比增大,耗能能力增强;通过弹塑性卡榫的合理设计,在满足正常使用刚度需求的同时,可提高装置在发生变形后的自复位能力。
[0025]受载段701的截面直径由下到上逐渐增大,耗能段702的截面直径由上到下逐渐增大,锚固段703的截面直径相等,各截面直径按等截面屈服设计。
[0026]上座板2和下座板3上分别开有沉头螺钉孔8,橡胶本体1上对应沉头螺钉孔8处开有螺钉孔,上座板2与橡胶本体1间及下座板3与橡胶本体1间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塑性复合阻尼减隔震支座,包括固定在上方结构件(12)上的上座板(2)和固定在下方结构件(13)上的下座板(3),所述上座板(2)与下座板(3)间固定设有橡胶本体(1),所述橡胶本体(1)由橡胶层和钢板层交错层叠硫化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本体(1)中部、上座板(2)中部和下座板(3)中部分别竖直开有相互连通的安装腔(6),所述安装腔(6)内设置有弹塑性卡榫(7),所述弹塑性卡榫(7)包括同轴线依次一体设置的受载段(701)、耗能段(702)、锚固段(703),所述受载段(701)位于上座板(2)的安装腔中,锚固段(703)固定连接于下座板的安装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塑性复合阻尼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受载段(701)的截面直径由下到上逐渐增大,所述耗能段(702)的截面直径由上到下逐渐增大,所述锚固段(703)的截面直径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塑性复合阻尼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座板(2)和下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志王剑明余洋徐向东周礼平杜镔李龙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