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交通谷的高架铁路客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05957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07: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交通谷的高架铁路客站,包括地面进出站层、地下地铁层、高架候车厅以及两个高架站场,地下地铁层位于地面进出站层正下方,高架候车厅设于地面进出站层上,高架候车厅位于高架站场上方且高架候车厅与两个高架站场之间均通过第一斜梯连接,于高架候车厅开设有交通谷口,高架候车厅与地面进出站层之间通过第二斜梯连接,且第二斜梯的上端位于交通谷口内,且两个高架站场分别位于第二斜梯的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高架站场采用分离方式布置,从而可以在高架候车厅上设置交通谷口,进而不但使得地面进出站层与地下地铁层具有非常好的透光通风效果,且旅客乘车流线比较短。较短。较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交通谷的高架铁路客站


[0001]本技术涉及铁路客站,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交通谷的高架铁路客站。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大部分特大型高架车站站场形式基本采用各车场场站紧密布置形式,如武汉站、广州南站。此种布置方式在一定程度节约了用地,并使场站下部形成一整体空间。但由于场站紧密布置使场站下部空间采光通风不良。同时随着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到达车站客流的占比日益加大(广州南站达45%,武汉站达55%),轨道交通和国铁站房的换乘便捷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武汉站、广州南站地铁均设置在出站站厅层下部,地铁旅客可通道垂直交通到达场站下部功能层,然后再通过场站下部功能层两侧垂直交通到达高架候车层进行候车。此种交通流线需旅客从场站下部功能层中部走到端部并上至高架层,并且要从高架层两端走至所需候车站台区域,整体交通流线过长,不便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交通谷的高架铁路客站,旨在用于解决现有的高架车站的交通流线过长的问题。
[0004]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交通谷的高架铁路客站,包括地面进出站层、地下地铁层以及高架候车厅,所述地下地铁层位于所述地面进出站层正下方,所述高架候车厅设于所述地面进出站层上,还包括两个高架站场,所述高架候车厅位于所述高架站场上方且所述高架候车厅与两个所述高架站场之间均通过第一斜梯连接,于所述高架候车厅开设有交通谷口,所述高架候车厅与所述地面进出站层之间通过第二斜梯连接,且所述第二斜梯的上端位于所述交通谷口内,且两个所述高架站场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斜梯的两侧。
[0006]进一步地,于所述地面进出站层开设有中庭,所述中庭连通所述地面进出站层与所述地下地铁层,所述地下地铁层与所述地面进出站层之间通过第三斜梯连接,所述第三斜梯的上端位于所述中庭内。
[0007]进一步地,所述交通谷口呈长条状,且所述第二斜梯的下端位于所述交通谷口的水平投影内。
[0008]进一步地,所述交通谷口为两个,且两个所述交通谷口均沿平行于所述高架站场的轨道线路方向延伸,且每一所述交通谷口均对应有一组所述第二斜梯。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斜梯由对应所述交通谷口远离所述中庭的一端向靠近所述中庭的方向向下倾斜延伸。
[0010]进一步地,两个所述高架站场朝向所述第二斜梯的一侧均设置有透明声屏障。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斜梯的上端靠近所述高架候车厅其中一侧边沿的中间位置,且该边沿为高架候车厅沿垂直于所述高架站场的轨道线路方向延伸。
[0012]进一步地,所述地下地铁层的轨道线路方向垂直或者平行于所述高架站场的轨道
线路方向。
[0013]进一步地,还包括位于所述高架站场与所述地面进出站层之间的快速通道,所述快速通道与所述高架站场之间通过第四斜梯连接,所述快速通道与所述地面进出站层之间通过第五斜梯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高架候车厅的顶盖对应所述交通谷口处至少部分为透光罩。
[0015]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高架铁路客站具有两个分离高架站场,在分离站场间设置交通谷,交通谷口与第二斜梯配合形成的交通谷一端设置在高架进站广厅中部,另一端设置地面进出站层,而通过中庭与第三斜梯进一步扩大前述的交通谷,是的交通谷的一端延伸至地下地铁层。从而表明交通谷口的位置设置既区别于其他客站(位于高架候车厅的端部位置、四角位置或者仅高架腰部位置),使旅客乘车流线短,同时表明交通谷旅客进站模式设置区别于其他客站(位于车站两侧或车站周边)可将主要到站大流量旅客通过交通谷直接送达高架候车层,使大流量旅客乘车便捷。
[0017](2)交通谷在地下地铁层、地面进出站层均为向周边空间四周“十字”敞开,在站台层通过“透明声屏障”隔离,在高架候车厅呈一字“线性”布置。此种设置不仅使空间交通导向性从下至上逐层归拢明确,具有非常好的导流作用,同时地下地铁层、地面进出站层敞开空间满足交通谷通风、散热需求,且高架站场对应交通谷的两侧封闭满足站台采光及交通谷隔声需求。
[0018](3)在高架候车厅上设置有交通谷口,通过该交通谷口直接将高架候车厅与地面进出站层及地铁站厅层连通,并通过跃层透明棚将交通谷与高架候车层既分隔,又融合,既不影响候车厅功能,又可以将高架候车厅及高架室外的光直接透至地面进出站层,同时在地面进出站层设置进站广厅,可以将地下地铁层、地面进出站层以及高架候车厅进行空间串联,使得地面进出站层与地下地铁层具有非常好的透光效果。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交通谷的高架铁路客站的交通谷口与中庭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交通谷的高架铁路客站沿高架线站长度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交通谷的高架铁路客站沿垂直于高架线站长度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交通谷的高架铁路客站的高架候车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参见图1

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交通谷的高架铁路客站,可以用作特大型铁路客站,可以实现地铁与国铁之间的换乘,由此具有国铁与地铁两种线路,具体包括地面进出站层1、地下地铁层2以及高架候车厅31,地下地铁层2位于地面进出站层1的正下方,高架候车厅31则架设于地面进出站层1上,即地铁位于地下,国铁则位于地上高架,而地面进出站层1则作为客站的进出通道,作为具有交通谷的高架铁路客站的进出站厅,其为国铁与地铁的中转枢纽。另外客站还包括两个高架站场32,高架候车厅31位于高架站场32上方且高架候车厅31与两个高架站场32之间均通过第一斜梯33连接,具体是高架候车厅31与高架站场32的站台之间通过第一斜梯33连接,由此第一斜梯33的个数多组,每一侧的高架站场32与高架候车厅31之间均通过多组第一斜梯33连接,而第一斜梯33可以为单独的步梯、或者单独的自动扶梯或者同时包括步梯与自动扶梯;另外在高架候车厅31开设有交通谷口311,高架候车厅31与地面进出站层1之间通过第二斜梯34连接,且第二斜梯34的上端位于该交通谷口311内,且两个高架站场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交通谷的高架铁路客站,包括地面进出站层、地下地铁层以及高架候车厅,所述地下地铁层位于所述地面进出站层正下方,所述高架候车厅设于所述地面进出站层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高架站场,所述高架候车厅位于所述高架站场上方且所述高架候车厅与两个所述高架站场之间均通过第一斜梯连接,于所述高架候车厅开设有交通谷口,所述高架候车厅与所述地面进出站层之间通过第二斜梯连接,且所述第二斜梯的上端位于所述交通谷口内,且两个所述高架站场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斜梯的两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交通谷的高架铁路客站,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地面进出站层开设有中庭,所述中庭连通所述地面进出站层与所述地下地铁层,所述地下地铁层与所述地面进出站层之间通过第三斜梯连接,所述第三斜梯的上端位于所述中庭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交通谷的高架铁路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谷口呈长条状,且所述第二斜梯的下端位于所述交通谷口的水平投影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交通谷的高架铁路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谷口为两个,且两个所述交通谷口均沿平行于所述高架站场的轨道线路方向延伸,且每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泰宁盛晖于晨罗汉斌郑洪薄宏涛杨志红殷建栋刘俊山郭磊王敏李军营金智洋严彦舟李立寇军朝周洋殷炜余辉梁栋戚东炳江畅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