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上料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0246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9: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循环上料机器人,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壁下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上料装置,所述上料装置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矩形模块,所述第一矩形模块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每个所述第一矩形凹槽内通过转轴与下支撑架相互连接,每个所述下支撑架远离第一矩形模块一端设置有螺母座,每个所述螺母座内设置有丝杆,每个所述螺母座另一侧通过转轴上支撑架相互连接,每个所述上支撑架远离螺母座一端通过转轴与第二矩形模块相互连接,所述第二矩形模块上表面设置有托料模块,通过上料装置,实现了在有无电能的情况下均可以使用,提高了机器本身抗意外的性能,并且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价值。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上料机器人


[0001]本技术主要涉及机械上料的
,具体为一种循环上料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上料是指将待加工工件送装到机床上的加工位置的自动或半自动机械装置,按工件坯料形式,上料装置可分为用于卷料、棒料和件料等三种类型,随着上料装置的使用,效率高、机动时间短、工件装卸频繁的半自动机床,能显著地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体力劳动。
[0003]在如今现有的循环上料机器人中,例如申请文案CN201921242511.9的技术结构中,包括:可行驶的车身、搅拌系统、提升系统和平移系统,搅拌系统设在车身上,搅拌系统包括搅拌桶、设在搅拌桶内的搅拌叶片、用于驱动搅拌叶片搅拌的搅拌驱动器,搅拌桶具有出料口,提升系统设在车身上且与搅拌系统相连,以带动搅拌系统上下升降,平移系统连接在车身和提升系统之间以带动提升系统平移,虽然实现了上料的功能,但是该装置完全依靠电能驱动,如果工厂出现断电的情况,那么该装置无法继续正常工作,影响工作的进度,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0004]基于此,我们需要研制出一种可以在有无电能的情况下,均可以使用的上料装置,提高了机器本身抗意外的性能,并且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主要提供了一种循环上料机器人,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循环上料机器人,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壁下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上料装置,所述上料装置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下表面与箱体内壁下表面相互连接,所述安装板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矩形模块,所述第一矩形模块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每个所述第一矩形凹槽内通过转轴与下支撑架相互连接,每个所述下支撑架远离第一矩形模块一端设置有螺母座,每个所述螺母座内设置有丝杆,所述丝杆一端设置有衔接轴,所述衔接轴远离丝杆一端设置有手柄,每个所述螺母座另一侧通过转轴上支撑架相互连接,每个所述上支撑架远离螺母座一端通过转轴与第二矩形模块相互连接,所述第二矩形模块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矩形凹槽,每个所述第二矩形凹槽通过转轴与上支撑架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矩形模块上表面设置有托料模块。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丝杆另一端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壳体外壁一侧与箱体内壁相互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电机,实现了电能驱动丝杆转动。
[0009]进一步的,所述箱体内壁两侧对称设置有矩形滑槽,每个所述矩形滑槽内设置有矩形滑块,每个所述矩形滑块远离矩形滑槽一侧与托料模块相互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矩形滑槽和矩形滑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了对托料模块稳定的上下移动。
[0010]进一步的,所述箱体外壁上表面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内壁一侧通过转轴与
出料门相互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出料口,实现了将物料的取出。
[0011]进一步的,所述箱体外壁一侧设置有电源接口,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电源接口,实现了对电能的接入。
[0012]进一步的,远离所述电源接口一侧设置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一端固定在箱体外壁一侧,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进料口,实现了对物料的导入。
[0013]进一步的,所述箱体外壁下表面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下表面四个顶角位置分别设置有脚架,每个所述脚架相邻的两侧设置有侧架,每个所述侧架远离脚架一端与底板下表面相互连接,每个所述脚架下端设置有万向轮,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万向轮,实现了装置整体的移动能力,方便了平时的工作。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本技术通过上料装置,实现了在有无电能的情况下均可以使用,提高了机器本身抗意外的性能,并且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通过万向轮,实现了装置整体的移动能力,方便了平时的工作,通过电机,实现了在有电能的情况下驱动丝杆转动,通过矩形滑槽和矩形滑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了对托料模块稳定的上下移动。
[0016]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箱体内部截面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箱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底板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箱体;11、矩形滑槽;12、出料口;121、出料门;13、电源接口;14、进料口;2、上料装置;21、安装板;22、第一矩形模块;221、第一矩形凹槽;23、下支撑架;24、螺母座;241、丝杆;242、衔接轴;243、手柄;25、电机;26、上支撑架;27、第二矩形模块;271、第二矩形凹槽;28、托料模块;281、矩形滑块;3、底板;31、脚架;311、侧架;32、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技术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5]请着重参照附图1

4,一种循环上料机器人,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内壁下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上料装置2,所述上料装置2包括安装板21,所述安装板21下表面与箱体1内壁下表面相互连接,所述安装板21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矩形模块22,所述第一矩形模块22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221,每个所述第一矩形凹槽221内通过转轴与下支撑架23相互连接,每个所述下支撑架23远离第一矩形模块22一端设置有螺母座24,每个所述螺母座24内设置有丝杆241,所述丝杆241一端设置有衔接轴242,所述衔接轴242远离丝杆241一端设置有手柄243,每个所述螺母座24另一侧通过转轴上支撑架26相互连接,每个所述上支撑架26远离螺母座24一端通过转轴与第二矩形模块27相互连接,所述第二矩形模块27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矩形凹槽271,每个所述第二矩形凹槽271通过转轴与上支撑架26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矩形模块27上表面设置有托料模块28。
[0026]请着重参照附图2和附图3,所述丝杆241另一端设置有电机25,所述电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上料机器人,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内壁下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上料装置(2),所述上料装置(2)包括安装板(21),所述安装板(21)下表面与箱体(1)内壁下表面相互连接,所述安装板(21)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矩形模块(22),所述第一矩形模块(22)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221),每个所述第一矩形凹槽(221)内通过转轴与下支撑架(23)相互连接,每个所述下支撑架(23)远离第一矩形模块(22)一端设置有螺母座(24),每个所述螺母座(24)内设置有丝杆(241),所述丝杆(241)一端设置有衔接轴(242),所述衔接轴(242)远离丝杆(241)一端设置有手柄(243),每个所述螺母座(24)另一侧通过转轴上支撑架(26)相互连接,每个所述上支撑架(26)远离螺母座(24)一端通过转轴与第二矩形模块(27)相互连接,所述第二矩形模块(27)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矩形凹槽(271),每个所述第二矩形凹槽(271)通过转轴与上支撑架(26)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矩形模块(27)上表面设置有托料模块(2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上料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241)另一端设置有电机(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晖王鹏周礼龙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科美精密钣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