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台州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10144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9: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属于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无线充电装置传输效率低的问题。本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均螺旋设置呈碗状,发射线圈用于安装在充电设备内,接收线圈用于安装在电子设备内,发射线圈的一端固设连杆一,另一端固设连杆二,连杆一与连杆二之间焊锡固设电路板一,接收线圈一端固设连杆三,另一端固设连杆四,连杆三一连杆四之间焊锡固定电路板二,电子设备置于充电设备上充电时,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具有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无线充电
,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发普及,作为电子产品,其一般需要搭载至少一块电池,用于自身的用电需求,但现有的电子产品用电普遍较快,一般都需要频繁电池进行充电,现有的充电技术可分为有线充电与无线充电,有线充电相比于无线充电,相对而言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但由于数据线频繁插拔,很可能会导致电子设备充电口发生故障。
[0003]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充电的技术也愈发成熟,能够保证充电效率的同时解决有线充电的弊端,目前无线充电主要分为电磁耦合谐振、电磁感应以及微波三种形式,特别使电磁耦合谐振,磁耦合谐振传输是通过两个具有相同特定谐振频率的线圈,在相距一定的距离时,由于电磁耦合产生共振,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能量传递,由于两线圈共振,效率以及传输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保障,固得到广泛的应用。
[0004]现有技术中,无线充电装置需要在其内部布设一定长度的线圈(即发射线圈),在电子设备内部布设一定长度的线圈(即接收线圈),且一般将形状布设为圆形、矩阵等形式,一些好的无线充电好的电子设备在近距离下,传输效率较为可观,但相对于球状的电子设备,其内部布设的线圈形状较为迥异,由于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无法做到强磁耦合,充电设备与电子设备之间配合达不到理想效果,充电效率非常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无线充电装置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更高。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均采用柔性材料构成,所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均螺旋设置且呈碗状,所述接收线圈能置于发射线圈内且与发射线圈内壁具有间隙。
[0007]本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发射线圈装设在充电设备内,接收线圈装设在电子设备内,将电子设备放置在充电设备上,使发射线圈电路内的电流变化通过互感影响接收线圈电路内的电流,两个电路的输出与输入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使发射线圈向接收线圈内传输能量,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均采用柔性材料构成,并将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螺旋弯折呈碗状,碗状的发射线圈其内表面呈球面状,碗状的接收线圈其外表面也呈球面状,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设置成此形状能够保证在通电时自身的磁场更稳定且均匀,两者之间存在的间隙能够防止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靠近时发送磁场抵消现象,提高了磁场耦合,且相对于圆形、矩阵等形式布置的线圈,磁场的接触面积更大,提高了无线充电的效率以及传输距离。
[0008]在上述的无线充电装置中,所述接收线圈置于发射线圈内部时两者之间的间距为
2cm

5cm。
[0009]当将电子设备置于充电装置内进行充电时,由于发射线圈设置成此形状,能够有效的限位电子设备,且存在于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电子设备、充电设备其壳体壁厚大约会有2cm

5cm的壁厚,通过仿真分析,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间距为2cm

5cm时传输效率最高。
[0010]在上述的无线充电装置中,所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均采用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材料构成。
[0011]发射线圈以及接收线圈均采用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构成,弯折性好,布线方式能够多样化;且具有能够高密度布线、重量轻便等优点。
[0012]在上述的无线充电装置中,所述发射线圈一端设有连杆一,另一端设置有连杆二,连杆一与连杆二之间焊锡固定有电路板一。
[0013]发射线圈的一端设置一根连杆一,另一端设置连杆二,起到连接作用,使得发射线圈能通路,且连杆一与连杆二能够其支撑的作用,两根连杆一之间通过焊锡的方式固定一个电路板一,发射线圈通过电路板一控制发射线圈内电路通断。
[0014]在上述的无线充电装置中,所述接收线圈一端设置有连杆三,另一端设置有连杆四,连杆三与连杆四之间焊锡固定有电路板二。
[0015]接收线圈的一端设置一根连杆三,另一端设置连杆四,起到连接作用,使得发射线圈能通路,且连杆三与连杆四能够其支撑的作用,两根连杆之间通过焊锡的方式固定一个电路板二,接收线圈通过电路板一控制接收线圈内电路通断。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无线充电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0017]一、本无线充电装置包括螺旋弯折呈碗状的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设置成此形状能够保证在通电时自身的磁场更稳定且均匀,两者之间存在的间隙能够防止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靠近时发送磁场抵消现象,提高了磁场耦合,且相对于圆形、矩阵等形式布置的线圈,磁场的接触面积更大,提高了球形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的效率以及传输距离。
[0018]二、当将球形的电子设备置于碗状的充电设备内进行充电时,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电子设备、充电设备其壳体壁厚大约会有2cm

5cm的壁厚,通过仿真分析,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间隙为2cm

5cm时传输效率最高。
[0019]三、发射线圈以及接收线圈均采用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构成,弯折性好,布线方式能够多样化;且具有能够高密度布线、重量轻便等优点。
[0020]四、连杆一与连杆二能够对发射线圈进行支撑,且焊锡固定在连杆一与连杆二之间的电路板一能够控制电路通断,防止电充满后电流继续传输至接收线圈。
[0021]五、连杆三与连杆四能够对发射线圈进行支撑,且焊锡固定在连杆三与连杆四之间的电路板二能够控制电路通断,防止电充满后电流对电池造成损害。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无线充电装置中发射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无线充电装置中接收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发射线圈;1a、连杆一;1b、连杆二;1c、电路板一;2、接收线圈;2a、连杆三;2b、连杆四;2c、电路板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7]如图1

3所示,本无线充电装置包括一个安装在充电设备内的发射线圈1与一个安装在电子设备内的接收线圈2,两者均采用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材料作为基底构成,具有较好的弯折性,保证充电设备内与电子设备内接收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布线方式能够更加多样化,进行充电时,将电子设备放置在充电设备上,由于两者表面呈球面状,能够保证在通电时自身的磁场更稳定且均匀,有效提高磁场耦合,相对于圆形、矩阵等形式布置的线圈,磁场的接触面积更大,提高了无线充电的效率以及传输距离。
[0028]如图1

3所示,发射线圈1与接收线圈2均螺旋设置呈碗状,用于安装接收线圈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发射线圈(1)与接收线圈(2),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2)与发射线圈(1)均采用柔性材料构成,所述发射线圈(1)与接收线圈(2)均螺旋设置且呈碗状,所述接收线圈(2)能置于发射线圈(1)内且与发射线圈(1)内壁具有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2)置于发射线圈(1)内部时两者之间的间距为2cm

5c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凯陈跃孙震宇孙超杰叶程宏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