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高能物理的并排传输线,具体涉及高能物理研究技术领域,包括第一线体和第二线体,所述第一线体设于第二线体一侧,所述第一线体和第二线体外端固定设有护套,所述第一线体内部设有第一辅助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辅助机构和第二辅助机构的设计,使光电倍增管能灵敏、快速地捕捉到极微弱的光信号,将其转换成电信号,并以惊人的电子倍增能力输出,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1根RG58和一根PAR240同轴射频电缆组成,能同时传输高压信号与通信信号,可在水下工作,使用寿命长,且将RG58与PAR240直接并排放在一起,同时挤出的护套,并没有单独挤出,能传输高压信号、通信信号,水密性好,使用时间长。使用时间长。使用时间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高能物理的并排传输线
[000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高能物理研究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高能物理的并排传输线。
技术介绍
[0002]传输线以横电磁模的方式传送电能和电信号的导波结构,传输线的特点是其横向尺寸远小于工作波长,主要结构型式有平行双导线、平行多导线、同轴线、带状线,以及工作于准TEM模的微带线等,它们都可借助简单的双导线模型进行电路分析,各种传输TE模、TM模,或其混合模的波导都可认为是广义的传输线,波导中电磁场沿传播方向的分布规律与传输线上的电压、电流情形相似,可用等效传输线的观点分析。
[0003]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现有技术中的并排传输线在使用时,电缆的水密性较差,在水下传送信号时,容易使得信号中断,同时由于电缆长期在水下使用,导致电缆的使用寿命较短,不利于高能物理的研究。
[0004]因此,专利技术一种应用于高能物理的并排传输线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高能物理的并排传输线,通过第一辅助机构和第二辅助机构的设计,使光电倍增管能灵敏、快速地捕捉到极微弱的光信号,将其转换成电信号,并以惊人的电子倍增能力输出,对其配套使用的电缆提出了传输能力大的要求,且本技术由1根RG58和一根PAR240同轴射频电缆组成,能同时传输高压信号与通信信号,可在水下工作,使用寿命长,且将RG58与PAR240直接并排放在一起,同时挤出的护套,并没有单独挤出,能传输高压信号、通信信号,水密性好,使用时间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并排传输线在使用时,电缆的水密性较差,在水下传送信号时,容易使得信号中断,同时由于电缆长期在水下使用,导致电缆的使用寿命较短,不利于高能物理的研究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高能物理的并排传输线,包括第一线体和第二线体,所述第一线体设于第二线体一侧,所述第一线体和第二线体外端固定设有护套,所述第一线体内部设有第一辅助机构,所述第二线体内部设有第二辅助机构;
[0007]所述第一辅助机构包括第一裸铜内导体,所述第一裸铜内导体固定设于第一线体内部,所述第一裸铜内导体外部固定套设有实心聚乙烯绝缘层,所述实心聚乙烯绝缘层外部固定套设有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一屏蔽层外部固定设在护套内侧;
[0008]所述第二辅助机构包括第二裸铜内导体,所述第二裸铜内导体固定设于第二线体内部,所述第二裸铜内导体外部固定套设有气体发泡聚乙烯绝缘层,所述气体发泡聚乙烯绝缘层外部固定套设有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屏蔽层外部固定套设有第三屏蔽层,所述第三屏蔽层固定设在护套内侧。
[0009]进一步地,所述实心聚乙烯绝缘层由实心聚乙烯材料制成。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屏蔽层由镀锡铜线编织而成。
[0011]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发泡聚乙烯绝缘层由气体发泡聚乙烯材料制成。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屏蔽层由单面复合自粘铝箔制成。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屏蔽层由镀锡铜线编织而成。
[0014]进一步地,所述护套由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制成。
[0015]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0016]通过第一辅助机构和第二辅助机构的设计,与现有技术相比,使光电倍增管能灵敏、快速地捕捉到极微弱的光信号,将其转换成电信号,并以惊人的电子倍增能力输出,对其配套使用的电缆提出了传输能力大的要求,且本技术由1根RG58和一根PAR240同轴射频电缆组成,能同时传输高压信号与通信信号,可在水下工作,使用寿命长,且将RG58与PAR240直接并排放在一起,同时挤出的护套,并没有单独挤出,能传输高压信号、通信信号,水密性好,使用时间长。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18]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00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侧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二辅助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一辅助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第一线体、2第二线体、3第一裸铜内导体、4实心聚乙烯绝缘层、5第一屏蔽层、6护套、7第二裸铜内导体、8气体发泡聚乙烯绝缘层、9第二屏蔽层、10第三屏蔽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参照说明书附图1
‑
4,该实施例的一种应用于高能物理的并排传输线,包括第一线体1和第二线体2,所述第一线体1设于第二线体2一侧,所述第一线体1和第二线体2外端固定设有护套6,所述第一线体1内部设有第一辅助机构,所述第二线体2内部设有第二辅助机
构;
[0026]所述第一辅助机构包括第一裸铜内导体3,所述第一裸铜内导体3固定设于第一线体1内部,所述第一裸铜内导体3外部固定套设有实心聚乙烯绝缘层4,所述实心聚乙烯绝缘层4外部固定套设有第一屏蔽层5,所述第一屏蔽层5固定设在护套6内侧;
[0027]所述第二辅助机构包括第二裸铜内导体7,所述第二裸铜内导体7固定设于第二线体2内部,所述第二裸铜内导体7外部固定套设有气体发泡聚乙烯绝缘层8,所述气体发泡聚乙烯绝缘层8外部固定套设有第二屏蔽层9,所述第二屏蔽层9外部固定套设有第三屏蔽层10,所述第三屏蔽层10固定设在护套6内侧。
[0028]进一步地,所述实心聚乙烯绝缘层4由实心聚乙烯材料制成,便于给第一裸铜内导体3绝缘。
[002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屏蔽层5由镀锡铜线编织而成,便于第一线体1的屏蔽。
[0030]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发泡聚乙烯绝缘层8由气体发泡聚乙烯材料制成,便于对第二裸铜内导体7绝缘。
[003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屏蔽层9由单面复合自粘铝箔制成。
[0032]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屏蔽层10由镀锡铜线编织而成,便于对第二线体2屏蔽。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高能物理的并排传输线,包括第一线体(1)和第二线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体(1)设于第二线体(2)一侧,所述第一线体(1)和第二线体(2)外端固定设有护套(6),所述第一线体(1)内部设有第一辅助机构,所述第二线体(2)内部设有第二辅助机构;所述第一辅助机构包括第一裸铜内导体(3),所述第一裸铜内导体(3)固定设于第一线体(1)内部,所述第一裸铜内导体(3)外部固定套设有实心聚乙烯绝缘层(4),所述实心聚乙烯绝缘层(4)外部固定套设有第一屏蔽层(5),所述第一屏蔽层(5)固定设在护套(6)内侧;所述第二辅助机构包括第二裸铜内导体(7),所述第二裸铜内导体(7)固定设于第二线体(2)内部,所述第二裸铜内导体(7)外部固定套设有气体发泡聚乙烯绝缘层(8),所述气体发泡聚乙烯绝缘层(8)外部固定套设有第二屏蔽层(9),所述第二屏蔽层(9)外部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崔波,李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京波传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