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潮流能发电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潮流能发电装置的轴上配油器结构,所述传动轴的外周壁上套接有配油壳,且所述传动轴的外周壁上对称开设有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所述配油壳的外周壁上对称开设有和所述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相对应且相互连通的第三油路和第四油路,所述第三油路、第四油路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和所述配油壳的外周壁固定连接的正车油口和倒车油口,其主要优点在于配油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在传动轴上增加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使用特殊工艺的配油壳即可以完成配油器的功能,配油壳与传动轴之间的均衡间隙由耐磨环实现,同时配油壳在压力油作用下具有浮动功能。有浮动功能。有浮动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潮流能发电装置的轴上配油器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潮流能发电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潮流能发电装置的轴上配油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潮流能(tidal current energy)是指潮水在水平运动时所含有的动能(速度水头),又称海流能,潮流能随潮汐的涨落每天2次改变大小和方向,能量与流速的平方和流量成正比,同时风是形成海流的主要动力,风吹动海水,使水表面运动起来,而水的动性又将这种运动传到海水深处,潮流能可用于发电,它不同于潮汐电站,一般无须建坝,同时发电不受洪、枯水等水文因素影响,不用筑坝、机动性强,颇受各国关注,已提出各种潮流能发电装置方案。
[0003]潮流能发电装备工作在恶劣的海洋和工况环境下,由于海水流速的大小和方向是会改变的,因此需要一种叶片可调的潮流能发电装备,以提高发电效率,而这种叶片可调的结构需要配油器为其提供液压动力,配油器的功能是分配液压油,采用正车油、倒车油来驱动叶片的调距机构。
[0004]由于潮流能发电装备长期处于海水中,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紧凑、传动效率高、可靠性高、检修方便、适用于不同流域的潮流能发电装置的轴上配油器结构来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潮流能发电装置的轴上配油器结构,旨在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
[0006]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潮流能发电装置的轴上配油器结构,包括传动轴、液压站和控制系统。
[0007]所述传动轴的外周壁上套接有配油壳,且所述传动轴的外周壁上对称开设有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所述配油壳的外周壁上对称开设有和所述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相对应且相互连通的第三油路和第四油路,所述第三油路、第四油路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和所述配油壳的外周壁固定连接的正车油口和倒车油口,所述正车油口和倒车油口分别通过输油管和所述液压站连通,所述液压站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
[0008]优选的,所述传动轴的外周壁上套接有两个位于所述配油壳内周壁两端的耐磨环,且两个所述耐磨环的外周壁和所述配油壳的内周壁相互抵接。
[0009]优选的,两个所述耐磨环之间间隔、均匀、等间距分布有多个套接在所述传动轴外周壁上的旋转格莱圈。
[0010]优选的,所述旋转格莱圈的数量为四个。
[0011]优选的,所述配油壳的外周壁上开设有通孔,且所述通孔内容纳有限位销的一端,所述限位销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远离所述限位销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过渡块,所述过渡块远离所述限位块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基座板。
[0012]优选的,所述倒车油口靠近所述限位销的一侧开设有位于所述配油壳外周壁上的润滑油口,且所述润滑油口内嵌设有螺塞。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潮流能发电装置的轴上配油器结构,根据叶片可调的潮流能发电装备特点,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传动效率高、可靠性高、检修方便、适用于不同流域的潮流能发电装置的轴上配油器结构,满足潮流能发电装备要求。
[0015]本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配油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在传动轴上增加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使用特殊工艺的配油壳即可以完成配油器的功能,配油壳与传动轴之间的均衡间隙由耐磨环实现,同时配油壳在压力油作用下具有浮动功能,设置旋转格莱圈实现配油壳的密性性能,即使配油壳泄露也不影响整个系统使用,设置浮动限位结构,防止配油壳的轴向运动,同时还给配油器壳体及其轴承一定的浮动,实现配油器的稳定运行,满足潮流能发电装备叶片调距要求,适应当前海水流速改变的工况情况。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
‑
传动轴、2
‑
旋转格莱圈、3
‑
耐磨环、4
‑
配油壳、5
‑
正车油口、6
‑
倒车油口、7
‑
限位销,8
‑
限位块,9
‑
过渡块,10
‑
基座板、11
‑
液压站、12
‑
润滑油口、13
‑
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9]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潮流能发电装置的轴上配油器结构,包括传动轴1、液压站11和控制系统13。
[0020]传动轴1的外周壁上套接有配油壳4,且传动轴1的外周壁上对称开设有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配油壳4的外周壁上对称开设有和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相对应且相互连通的第三油路和第四油路,第三油路、第四油路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和配油壳4的外周壁固定连接的正车油口5和倒车油口6,正车油口5和倒车油口6分别通过输油管和液压站11连通,液压站11电性连接控制系统13。
[0021]在本实施方式中,本装置实现了一种结构紧凑、传动效率高、可靠性高、检修方便的轴上配有器结构,工作人员通过控制系统13控制与其电性连接的液压站11向正车油口5和倒车油口6输送压力油,同时压力油经过配油壳4外周壁上开设的第三油路和第四油路进入到传动轴1外周壁上开设的第一油路、第二油路中,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的加工孔径较小,其尺寸不会影响到轴的强度,同时,有了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之后就不需要在传动轴1上进行打孔和增加管路和接头,增加了其可靠性,配油壳4是本结构中的核心零件,工作人员在安装配油壳4时,可以通过喷涂或者人热处理的方式对配油壳4进行加工,实现该零件的轴承支撑功能,同时,经过加工处理的配油壳4能够大幅度增加其表面硬度,在传动轴1进行旋转运动时减少和配油壳4的磨损,在本实施例中,液压站11提供液压油给正车油口5和倒车油口6,此压力油会使配油壳4与传动轴1之间形成比较均匀的间隙,实现配油壳4在传
动轴1上的浮动功能,配油壳4可能泄露的液压油压力非常低,压油会直接进入到本装置外部安装的箱体内,而外部设置的箱体内部的油与配油壳4中的油品是一致的,因此即使配油壳4泄露也不影响整个系统使用,同时在泄露到一定时候,箱体内部的压力也会增大,反而会使配油壳4泄露停止。
[0022]请参阅图1,进一步的,传动轴1的外周壁上套接有两个位于配油壳4内周壁两端的耐磨环3,且两个耐磨环3的外周壁和配油壳4的内周壁相互抵接。
[0023]在本实施方式中,配油壳4与传动轴1之间因传动轴1需要转动,故会产生有较大的间隙,配油壳4内周壁两端设置耐磨环3可以保证配油壳4与传动轴1之间的间隙均衡,避免配油壳4和传动轴1之间发生碰撞,导致磨损,影响本装置的使用寿命。
[0024]请参阅图1,进一步的,两个耐磨环3之间间隔、均匀、等间距分布有多个套接在传动轴1外周壁上的旋转格莱圈2。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潮流能发电装置的轴上配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传动轴(1)、液压站(11)和控制系统(13),所述传动轴(1)的外周壁上套接有配油壳(4),且所述传动轴(1)的外周壁上对称开设有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在所述配油壳(4)的外周壁上对称开设有和所述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相对应且相互连通的第三油路和第四油路,所述第三油路、第四油路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和所述配油壳(4)的外周壁固定连接的正车油口(5)和倒车油口(6),所述正车油口(5)和倒车油口(6)分别通过输油管和所述液压站(11)连通,所述液压站(11)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潮流能发电装置的轴上配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1)的外周壁上套接有两个位于所述配油壳(4)内周壁两端的耐磨环(3),且两个所述耐磨环(3)的外周壁和所述配油壳(4)的内周壁相互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潮流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青山,舒永东,陈生华,陈宝嘉,钱朋春,赵德鑫,刘宏伟,赵嘉玮,朱健,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高精船用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