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书凡专利>正文

可升降火锅锅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774 阅读:490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火锅锅具由外、内锅构成,其特征是:外锅内壁靠上沿设有支撑栓,内锅与外锅支撑栓对应处开直槽至锅底,直槽中部有横槽;在两锅底间隙的内锅底设棱条,可转动内锅到动锅底。当内锅落下与外锅重合时,煮食火锅,煮时长,部分菜品在锅底不易捞取,可把内锅升位、菜品露出水面、择净。在两锅底间隙的内锅底设三根棱条,可转动内锅刮动锅底,防止糊锅。(*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所属
本技术为一种火锅锅具。
技术介绍
人们烫食火锅(涮羊肉),锅内部分菜品因不易捞取而滞留锅底,形成浪费,久煮又致浑汤、糊锅。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升降式火锅锅具。 本技术火锅锅具由外、内锅构成 1、外锅直桶形,内壁靠上沿有两个支撑栓。 2、内锅形状与外锅相同,约小于外锅,刚好放入外锅内,高于支撑栓下;支撑栓对应处开直槽至锅底,直槽中部有横槽;内锅呈孔状。 当直槽与支撑栓在一条直线上时,内锅落下与外锅重合,将内锅提起,转动,支撑栓在内锅底或横槽内时,内锅呈升位状态。 当内锅落下与外锅重合时,煮食火锅,煮时长,部分菜品在锅底不易捞取,可把内锅升位,菜品露出水面,择净再放下继续烫食火锅。 在两锅底间隙的内锅底设三根棱条(棱条为断续状),可转动内锅刮动锅底,防止糊锅。 使用可升降式火锅锅具,可减少火锅食用后剩余物,避免浪费,并始终保持汤清,不糊锅底。 可升降式火锅锅具采用不锈钢或其它材料,内锅应制作得十分轻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A--A视图。 图3是内锅、外锅重合图。 图4是内锅升位状态图。 图中(1)支撑栓、(2)直槽、(3)横槽。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2中,支撑栓(1)与直槽(2)在同一条直线时,内锅可上下滑动。如果内锅滑下与外锅重合(图3);如果内锅提起、转动,支撑栓在横槽内或内锅底时,内锅呈升位状图(图4)。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升降火锅锅具,其特征是:    外锅内壁靠上沿设有支撑栓,内锅与外锅支撑栓对应处开直槽至锅底,直槽中部有横槽;在两锅底间隙的内锅底设棱条,可转动内锅刮动锅底。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升降火锅锅具,其特征是外锅内壁靠上沿设有支撑栓,内锅与外锅支撑栓对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书凡
申请(专利权)人:张书凡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北京市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 2015年02月27日 16:19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东汉时期即有火锅,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吃火锅的情景。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