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助式水幕和水雾复合喷射装置,包括进气管、喷头和气液混合帽;所述进气管安装在喷头内部;进气管内部中空且上下贯通,形成进气腔,进气腔的一端与供气管路连通;所述喷头下部内设有进液腔,喷头侧部开设有若干与进液腔连通的水幕喷射槽,喷头上部开设有入口与进液腔连通的液体流道,以及与进气腔另一端连通的气体喷射口;所述气液混合帽安装在喷头顶部,其上周向间隔开设有若干水雾喷射孔;所述气液混合帽的内部中空形成气液混合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水幕喷射槽喷射水幕覆盖在保护目标表面进行降温;水雾喷射孔借助高速气流形成的水雾从水雾喷射口喷出覆盖在火灾区域,借助细水雾扑灭火灾、防止复燃,实现多重灭火。多重灭火。多重灭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助式水幕和水雾复合喷射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喷淋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气助式水幕和水雾复合喷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火灾以其发生的高频性、巨大危害性严重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因此,需配备足够的消防设备应对火灾。水的比热容大,当水流从高温物体表面流过,由于水的蒸发吸热和对流换热作用,可迅速显著降低物体温度,使该物体温度低于燃点,抑制燃烧过程的进行;水雾的雾粒直径小,当某区域发生火灾时,通过细水雾的沸腾传热和对流换热作用可起到冷却降温效果,另外细水雾的比表面积大,吸热后会迅速汽化,体积剧增,在火焰周围形成屏障,阻止空气进入,起到窒息灭火作用。故在需要保护的物体或者易燃物的外壁,通过向高温易燃壁面喷射水幕、向火灾区域喷射水雾,利用水幕的降温阻燃和水雾的冷却窒息作用,可以起到防止火灾蔓延、灭火和防止复燃效果;但是单一的水幕灭火技术,依靠在墙面等表面形成水幕,从而降低保护目标温度,这种大水漫灌的方式对资源浪费极大,且不能用于精密电子设备场合。
[0003]目前,现有相关喷淋设备大多只具有单独的细水雾灭火或单独的水幕灭火功能,如公开号为CN207203271U的一种消防灭火喷头,通过喷射细水雾进行灭火;公开号为CN209060429U的消防用一种可定点喷射的高压细水雾灭火喷头,也是通过高压作用下喷射细水雾进行灭火,公开号为CN208017982U的消防用自动灭火喷头,公开了一种结构,使得喷射出的水幕具有更为广泛的覆盖范围。因此,设计一种可同时喷射水幕和水雾来进行灭火的喷淋装置,显得尤其有必要。<br/>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同时喷射水幕和水雾进行灭火作业的气助式水幕和水雾复合喷射装置。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气助式水幕和水雾复合喷射装置,包括进气管、喷头和气液混合帽;所述进气管安装在喷头内部;进气管内部中空且上下贯通,形成进气腔,进气腔的一端与供气管路连通;所述喷头下部内设有进液腔,喷头侧部开设有若干与进液腔连通的水幕喷射槽,喷头上部开设有入口与进液腔连通的液体流道,以及与进气腔另一端连通的气体喷射口;所述气液混合帽安装在喷头顶部,其上周向间隔开设有若干水雾喷射孔;所述气液混合帽的内部中空形成气液混合腔,气液混合腔分别与气体喷射口、液体流道的出口及水雾喷射孔连通。
[0006]按上述方案,所述液体流道为圆柱形流道,液体流道的轴线与喷头的轴线延长线相交,二者夹角为10~30
°
。
[0007]按上述方案,所述进气管、所述气液混合帽、所述喷头三者共轴心线,且所述气体喷射口的直径不大于所述进气腔的直径。
[0008]按上述方案,所述喷头与所述气液混合帽的结合面处开有喷头密封槽,喷头密封
槽内安装有喷头密封圈。
[0009]按上述方案,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喷头的结合面处开有进气管密封槽,进气管密封槽内安装有进气管密封圈。
[0010]按上述方案,所述气液混合帽为半球状结构,所述喷头为回转体结构。
[0011]按上述方案,所述喷头、所述气液混合帽、所述进气管均采用耐腐蚀金属材质制作。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在喷头侧面开设水幕喷射槽,水幕喷射槽喷射水幕覆盖在保护目标表面,降低保护目标的温度阻止燃烧;设计水雾喷射孔,借助高速气流形成的水雾从水雾喷射口喷出覆盖在火灾区域,借助细水雾的冷却、窒息等作用能够快速有效扑灭火灾、防止复燃;另外,设置气体喷射口,喷射的高速气流在气液混合帽内更容易与四周的水流混合并使之破碎,形成均匀一致的水雾颗粒,达到多种灭火的功能;2)、本专利技术在气液混合帽其半球面上开有沿半径方向的若干水雾喷射孔,从喷射孔喷射出的水雾能够覆盖360
°
范围,实现水雾全方位覆盖,有助于灭火;3)、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零部件少,只需提供水源和气源便可形成水幕和水雾,适用于建筑物及重要设备的火灾保护,也适用煤矿除尘、红外隐身等多种领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图。
[0016]图4为本实施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17]其中:1
‑
气液混合帽,12
‑
水雾喷射孔,13
‑
气液混合腔,2
‑
喷头,22
‑
水幕喷射槽,24
‑
气体喷射口,25
‑
喷头密封槽,26
‑
液体流道,27
‑
进液腔,3
‑
进气管,31
‑
进气管密封槽,32
‑
进气腔,4
‑
喷头密封圈,5
‑
进气管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19]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气助式水幕和水雾复合喷射装置,包括进气管3、喷头2和气液混合帽1;所述进气管3安装在喷头2内部,且进气管3的上部与喷头2螺纹连接;进气管3内部中空且上下贯通,形成进气腔32,进气腔32的一端与供气管路连通;所述喷头2下部内设有进液腔27,喷头2侧部开设有若干与进液腔27连通的水幕喷射槽22,喷头2上部开设有入口与进液腔27连通的液体流道26,以及与进气腔32另一端连通的气体喷射口24;所述气液混合帽1安装在喷头2顶部(可为螺纹连接),其上周向间隔开设有若干水雾喷射孔12;所述气液混合帽1的内部中空形成气液混合腔13,气液混合腔13分别与气体喷射口24、液体流
道26的出口及水雾喷射孔12连通。气体和液体在气液混合帽1内混合,液体在气液混合帽1内被破碎成雾滴,后从喷射口喷出形成水雾。
[0020]优选地,所述进气管3、所述气液混合帽1、所述喷头2三者共轴心线,且所述气体喷射口24的直径不大于所述进气腔32的直径。
[0021]优选地,所述液体流道26为圆柱形流道,液体流道26的轴线与喷头2的轴线延长线相交(在气液混合帽1处,所述液体流道26的轴线向喷头2的轴线方向倾斜),二者夹角为10~30
°
,这种设计使得从所述液体流道26流出的液体具有一定的径向速度,便于气液的充分混合。
[0022]优选地,所述气液混合帽1为半球状结构,所述水雾喷射孔12周向间隔开设于半球面上,如图1所示,使从喷射孔喷射出的水雾能够覆盖360
°
范围,实现水雾全方位覆盖;水雾喷射孔12的孔径为1~4mm。
[0023]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喷头2为回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助式水幕和水雾复合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喷头和气液混合帽;所述进气管安装在喷头内部;进气管内部中空且上下贯通,形成进气腔,进气腔的一端与供气管路连通;所述喷头下部内设有进液腔,喷头侧部开设有若干与进液腔连通的水幕喷射槽,喷头上部开设有入口与进液腔连通的液体流道,以及与进气腔另一端连通的气体喷射口;所述气液混合帽安装在喷头顶部,其上周向间隔开设有若干水雾喷射孔;所述气液混合帽的内部中空形成气液混合腔,气液混合腔分别与气体喷射口、液体流道的出口及水雾喷射孔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流道为圆柱形流道,液体流道的轴线与喷头的轴线延长线相交,二者夹角为10~3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刘银水,李良才,程建平,朱森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