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AGC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含氟醚化合物、含氟醚组合物、涂布液、物品、物品的制造方法和含氟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07225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8:25
提供耐化学药品性优异的含氟醚化合物、含氟醚组合物和涂布液、具有耐化学药品性优异的表面层的物品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可制造耐化学药品性优异的含氟醚化合物的方法。一种含氟醚化合物,其具有下述式(1)所示的第一部分结构和下述式(2)所示的第二部分结构,所述含氟醚化合物具有5个以上的前述第一部分结构、或者具有2个以上的前述第二部分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含氟醚化合物、含氟醚组合物、涂布液、物品、物品的制造方法和含氟化合物的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含氟醚化合物、含氟醚组合物、涂布液、物品、物品的制造方法和含氟化合物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具有氟原子的含氟醚化合物的折射率低、介电常数低,拒水/拒油性、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化学稳定性、透明性等各特性优异,被利用于电气/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光学材料、表面处理剂等多种领域。
[0003]例如,具有全氟聚醚链和水解性甲硅烷基的含氟醚化合物能够在基材的表面形成显示高润滑性、拒水拒油性等的表面层,因此适用于表面处理剂。包含含氟醚化合物的表面处理剂在寻求长期维持下述性能的用中途用作例如构成触摸面板的手指触摸的面的构件、镜片、可穿戴终端的显示器的表面处理剂,所述性能是:即便用手指反复摩擦表面层其拒水拒油性也不易降低的性能(耐摩擦性)和通过擦拭而能够容易地去除附着于表面层的指纹的性能(指纹污垢去除性)。
[0004]作为能够在基材的表面形成耐摩擦性和指纹污垢去除性优异的表面层的含氟醚化合物,提出了具有全氟聚醚链和水解性甲硅烷基的含氟醚化合物(专利文献1、2)。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

037541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7/038830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10]如上所述,含氟醚化合物作为用于赋予上述各种物性的表面处理剂是有用的,能够在各种环境下使用的含氟醚化合物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寻求耐化学药品性更优异的含氟醚化合物。
[001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耐化学药品性优异的含氟醚化合物、能够形成耐化学药品性优异的表面层的含氟醚组合物和涂布液、具备耐化学药品性优异的表面层的物品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作为前述含氟醚化合物的原料而有用的含氟化合物的制造方法。
[0012]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3]本专利技术提供具有下述[1]~[25]的构成的含氟醚化合物、含氟醚组合物、涂布液、物品、其制造方法和含氟化合物的制造方法。
[0014][1]一种含氟醚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下述式(1)所示的第一部分结构和下述式(2)所示的第二部分结构,
[0015]所述含氟醚化合物具有5个以上的前述第一部分结构、或者具有2个以上的前述第
二部分结构,
[0016]‑
OR
f12
‑ꢀꢀꢀꢀ
(1)
[0017]‑
OR
f13
‑ꢀꢀꢀꢀ
(2)
[0018]其中,
[0019]R
f12
为碳原子数1~6的氟亚烷基,
[0020]R
f13
为具有任选具有杂原子的含氟环结构的基团。
[0021][2]根据[1]的含氟醚化合物,其为下式(1A)所示的化合物。
[0022][R
f

]a1
Q1[

T]b1
ꢀꢀꢀꢀ
(1A)
[0023]其中,
[0024]R
f
是键合末端为碳原子的1价基团,
[0025]所述1价基团具有前述第一部分结构和前述第二部分结构、且具有5个以上的前述第一部分结构或具有2个以上的前述第二部分结构,具有2个以上的R
f
时,2个以上的R
f
任选相同或不同;
[0026]Q1为单键或a1+b1价的连接基团;
[0027]T为包括

R
f6


Ar、

OR
10


SR
10


NOR
10


C(=O)R
10


N(R
10
)2、

N
+
(R
10
)3X3、

C≡N、

C(=NR
10
)

R
10


N
+
≡N、

N=NR
10


C(=O)OR
10


C(=O)OX2、

C(=O)OX4、

C(=O)OC(=O)R
10


SO2R
10


SO3H、

SO3X2、

O

P(=O)(

OR
10
)2、

O

P(=O)(

OR
10
)(

OX2)、

N=C=O、

Si(R)3‑
c
(L)
c


C(R
10
)=C(R
10
)2、

C≡C(R
10
)、

C(=O)N(R
10
)2、

N(R
10
)C(=O)R
10


Si(R
10
)2‑
O

Si(R
10
)3、

NH

C(=O)R
10


C(=O)NHR
10


I、
[0028][0029]R
f6
为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
[0030]R
10
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氟烷基、或者任选具有取代基的芳基,R
10
为2个以上时,2个以上的R
10
任选彼此相同或不同;
[0031]Ar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芳基;
[0032]X2为碱金属离子或铵离子;
[0033]X3为卤化物离子;
[0034]X4为卤素原子;
[0035]R为烷基;
[0036]L为水解性基团或羟基,T中的2个以上的L任选相同或不同;
[0037]a1为1以上的整数;
[0038]b1为1以上的整数;
[0039]c为2或3;
[0040]具有2个以上的T时,2个以上的T任选相同或不同。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含氟醚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下述式(1)所示的第一部分结构和下述式(2)所示的第二部分结构,所述含氟醚化合物具有5个以上的所述第一部分结构、或者具有2个以上的所述第二部分结构,

OR
f12
‑ꢀꢀ
(1)

OR
f13
‑ꢀꢀ
(2)其中,R
f12
为碳原子数1~6的氟亚烷基,R
f13
为具有任选具有杂原子的含氟环结构的基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氟醚化合物,其为下式(1A)所示的化合物,[R
f

]
a1
Q1[

T]
b1
ꢀꢀꢀ
(1A)其中,R
f
是键合末端为碳原子的1价基团,所述1价基团具有所述第一部分结构和所述第二部分结构、且具有5个以上的所述第一部分结构或具有2个以上的所述第二部分结构,具有2个以上的R
f
时,2个以上的R
f
任选相同或不同;Q1为单键或a1+b1价的连接基团;T为包括

R
f6


Ar、

OR
10


SR
10


NOR
10


C(=O)R
10


N(R
10
)2、

N
+
(R
10
)3X3、

C≡N、

C(=NR
10
)

R
10


N
+
≡N、

N=NR
10


C(=O)OR
10


C(=O)OX2、

C(=O)OX4、

C(=O)OC(=O)R
10


SO2R
10


SO3H、

SO3X2、

O

P(=O)(

OR
10
)2、

O

P(=O)(

OR
10
)(

OX2)、

N=C=O、

Si(R)3‑
c
(L)
c


C(R
10
)=C(R
10
)2、

C≡C(R
10
)、

C(=O)N(R
10
)2、

N(R
10
)C(=O)R
10


Si(R
10
)2‑
O

Si(R
10
)3、

NH

C(=O)R
10


C(=O)NHR
10


I、I、的基团;R
f6
为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R
10
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氟烷基、或者任选具有取代基的芳基,R
10
为2个以上时,2个以上的R
10
任选彼此相同或不同;Ar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芳基;X2为碱金属离子或铵离子;X3为卤化物离子;X4为卤素原子;R为烷基;L为水解性基团或羟基,T中的2个以上的L任选相同或不同;a1为1以上的整数,
b1为1以上的整数,c为2或3,具有2个以上的T时,2个以上的T任选相同或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氟醚化合物,其中,所述R
f
为下式(g1a)所示的基团,R
f1

(OR
f2
)
m
(OR
f3
)
n
‑ꢀꢀ
(g1a)其中,R
f1
为碳原子数1~20的氟烷基或具有含氟环结构的一价氟代烃基;R
f2
为碳原子数1~6的氟亚烷基,其中,在与Q1键合的R
f2
的Q1侧的末端碳原子上键合有至少1个氟原子;R
f3
为具有含氟环结构的二价氟代烃基,其中,在与Q1键合的R
f3
的Q1侧的末端碳原子上键合有至少1个氟原子;R
f1
具有含氟环结构时,n为0~500的整数,R
f1
不具有含氟环结构时,n为1~500的整数,n为2以上时,(OR
f3
)
n
任选包含2种以上的OR
f3
;n为0时,m为5~500的整数;n为1以上时,m为2~500的整数;m为2以上时,(OR
f2
)
m
任选包含2种以上的OR
f2
;m个(OR
f2
)与n个(OR
f3
)的键合顺序没有限定。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含氟醚化合物,其中,所述Q1为如下基团:式(g2

1)所示的基团,其中,a1=d1+d3和b1=d2+d4;式(g2

2)所示的基团,其中,a1=e1和b1=e2;式(g2

3)所示的基团,其中,a1=1和b1=2;式(g2

4)所示的基团,其中,a1=h1和b1=h2;式(g2

5)所示的基团,其中,a1=i1和b1=i2;式(g2

6)所示的基团,其中,a1=1和b1=1;或者式(g2

7)所示的基团,其中,a1=1和b1=i3,(

A

Q
12

)
e1
C(R2)4‑
e1

e2
(

Q
22

)
e2
ꢀꢀꢀꢀ
(g2

2)

A

Q
13

N(

Q
23

)2ꢀꢀꢀꢀꢀ
(g2

3)(

A

Q
14

)
h1
Z(

Q
24

)
h2
ꢀꢀꢀꢀꢀ
(g2

4)(

A

Q
15

)
i1
Si(R3)4‑
i1

i2
(

Q
25

)
i2
ꢀꢀꢀꢀꢀ
(g2

5)

A

Q
26
‑ꢀꢀꢀꢀꢀꢀꢀ
(g2

6)

A

Q
12

CH(

Q
22

)

Si(R3)3‑
i3
(

Q
25

)
i3
ꢀꢀꢀꢀ
(g2

7)其中,式(g2

1)~式(g2

7)中,A侧连接于R
f
,Q
22
、Q
23
、Q
24
、Q
25
和Q
26
侧连接于T;
A为单键、

C(O)NR6‑


C(O)



OC(O)O



NHC(O)O



NHC(O)NR6‑


O



SO2NR6‑
;Q
11
为单键、

O

、亚烷基、或者在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的碳

碳原子间具有

C(O)NR6‑


C(O)



NR6‑


O

的基团;Q
12
为单键、亚烷基、或者在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的碳

碳原子间具有

C(O)NR6‑


C(O)



NR6‑


O

的基团,Q1具有2个以上的Q
12
时,2个以上的Q
12
任选相同或不同;Q
13
为单键、亚烷基、在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的碳

碳原子间具有

C(O)NR6‑


C(O)



NR6‑


O

的基团、或者在亚烷基的N侧的末端具有

C(O)

的基团,所述Q
13
为单键时,A为

C(O)

;Q
14
所键合的Z中的原子为碳原子时,Q
14
为Q
12
,Q
14
所键合的Z中的原子为氮原子时,Q
14
为Q
13
,Q1具有2个以上的Q
14
时,2个以上的Q
14
任选相同或不同;Q
15
为亚烷基、或者在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的碳

碳原子间具有

C(O)NR6‑


C(O)



NR6‑


O

的基团,Q1具有2个以上的Q
15
时,2个以上的Q
15
任选相同或不同;Q
22
为亚烷基、在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的碳

碳原子间具有

C(O)NR6‑


C(O)



NR6‑


O

的基团、在亚烷基的不与T连接的一侧的末端具有

C(O)NR6‑


C(O)



NR6‑


O

的基团、或者在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的碳

碳原子间具有

C(O)NR6‑


C(O)



NR6‑


O

且在不与T连接的一侧的末端具有

C(O)NR6‑


C(O)



NR6‑


O

的基团,Q1具有2个以上的Q
22
时,2个以上的Q
22
任选相同或不同;Q
23
为亚烷基、或者在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的碳

碳原子间具有

C(O)NR6‑


C(O)



NR6‑


O

的基团,2个Q
23
任选相同或不同;Q
24
所键合的Z中的原子为碳原子时,Q
24
为Q
22
,Q
24
所键合的Z中的原子为氮原子时,Q
24
为Q
23
,Q1具有2个以上的Q
24
时,2个以上的Q
24
任选相同或不同;Q
25
为亚烷基、或者在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的碳

碳原子间具有

C(O)NR6‑


C(O)



NR6‑


O

的基团,Q1具有2个以上的Q
25
时,2个以上的Q
25
任选相同或不同;Q
26
为亚烷基、或者在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的碳

碳原子间具有

C(O)NR6‑


C(O)



NR6‑


O

的基团;Z为具有a1+b1价环结构的基团,所述a1+b1价环结构具有与Q
14
直接键合的碳原子或氮原子且具有与Q
24
直接键合的碳原子或氮原子;R1为氢原子或烷基,Q1具有2个以上的R1时,2个以上的R1任选相同或不同;R2为氢原子、羟基、烷基或酰氧基;R3为烷基;R6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苯基;d1为0~3的整数,d2为0~3的整数,d1+d2为1~3的整数;d3为0~3的整数,d4为0~3的整数,d3+d4为1~3的整数;d1+d3在Q1中为1~5的整数;d2+d4在Q1中为1~5的整数;e1+e2为3或4;e1在Q1中为1~3的整数;e2在Q1中为1~3的整数;h1在Q1中为1以上的整数;
h2为1以上的整数;i1+i2为3或4;i1在Q1中为1~3的整数;i2在Q1中为1~3的整数;i3为2或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氟醚化合物,其为下式(1B)所示的化合物,[T

]
b2
Q2‑
Q
f

Q2[

T]
b2
ꢀꢀꢀ
(1B)其中,Q
f
是两个键合末端为碳原子的二价基团,所述二价基团具有所述第一部分结构和所述第二部分结构、且具有5个以上的所述第一部分结构或具有2个以上的所述第二部分结构;Q2为单键或b2+1价的连接基团,2个Q2任选相同或不同;T为包括

R
f6


Ar、

OR
10


SR
10


NOR
10


C(=O)R
10


N(R
10
)2、

N
+
(R
10
)3X3、

C=N、

C(=NR
10
)

R
10


N
+
≡N、

N=NR
10


C(=O)OR
10


C(=O)OX2、

C(=O)OX4、

C(=O)OC(=O)R
10


SO2R
10


SO3H、

SO3X2、

O

P(=O)(

OR
10
)2、

O

P(=O)(

OR
10
)(

OX2)、

N=C=O、

Si(R)3‑
c
(L)
c


C(R
10
)=C(R
10
)2、

C≡C(R
10
)、

C(=O)N(R
10
)2、

N(R
10
)C(=O)R
10


Si(R
10
)2‑
O

Si(R
10
)3、

NH

C(=O)R
10


C(=O)NHR
10


I、I、的基团;R
f6
为碳原子数1~6的氟烷基,R
10
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氟烷基、或者任选具有取代基的芳基,R
10
为2个以上时,2个以上的R
10
任选彼此相同或不同;Ar为任选具有取代基的芳基;X2为碱金属离子或铵离子;X3为卤化物离子;X4为卤素原子;R为烷基;L为水解性基团或羟基,T中的2个以上的L任选相同或不同;b2为1以上的整数,2个b2任选相同或不同;c为2或3,具有2个以上的T时,2个以上的T任选相同或不同。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氟醚化合物,其中,所述Q
f
为下式(g1b)所示的基团,

R
f4

(OR
f2
)
m
(OR
f3
)
n
‑ꢀꢀꢀ
(g1b)其中,
R
f2
为碳原子数1~6的氟亚烷基,其中,在与Q2键合的R
f2
的Q2侧的末端碳原子上键合有至少1个氟原子;R
f3
为具有含氟环结构的二价氟代烃基,其中,在与Q2键合的R
f3
的Q2侧的末端碳原子上键合有至少1个氟原子;R
f4
为碳原子数1~6的氟亚烷基或具有含氟环结构的二价氟代烃基,其中,在R
f4
的Q2侧的末端碳原子上键合有至少1个氟原子;R
f4
具有含氟环结构时,n为0~500的整数,R
f4
不具有含氟环结构时,n为1~500的整数,n为2以上时,(OR
f3
)
n
任选包含2种以上的OR
f3
;n为0时,m为5~500的整数;n为1以上时,m为2~500的整数;m为2以上时,(OR
f2
)
m
任选包含2种以上的OR
f2
;m个(OR
f2
)与n个(OR
f3
)的键合顺序没有限定。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含氟醚化合物,其中,所述Q2为如下基团:式(g2

1)所示的基团,其中,b2=d2+d4;式(g2

2)所示的基团,其中,b2=e2;式(g2

3)所示的基团,其中,b2=2;式(g2

4)所示的基团,其中,b2=h2;式(g2

5)所示的基团,其中,b2=i2;式(g2

6)所示的基团,其中,b2=1;或者式(g2

7)所示的基团,其中,b2=i3,(

A

Q
12

)
e1
C(R2)4‑
e1

e2
(

Q
22

)
e2
ꢀꢀꢀꢀ
(g2

2)

A

Q
13

N(

Q
23

)2ꢀꢀꢀꢀꢀ
(g2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青山元志
申请(专利权)人:AGC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