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继电器的大型化,并且确保可动接触片的适当的绝缘距离。绝缘部件与第一可动接触片连接。可动铁芯与绝缘部件连接。第一可动接触片和可动铁芯通过绝缘部件电绝缘。片和可动铁芯通过绝缘部件电绝缘。片和可动铁芯通过绝缘部件电绝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继电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柱塞型继电器具备一对固定触点、可动接触片和驱动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继电器中,可动接触片具有一对可动触点。一对可动触点在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一对可动触点分别与一对固定触点对置配置。
[0003]驱动装置使可动接触片移动。驱动装置包括线圈和可动铁芯。可动接触片经由驱动轴与可动铁芯连接。可动铁芯通过由线圈产生的磁力而移动,由此可动接触片移动。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
‑
204480号
[0005]在上述继电器中,可动接触片和可动铁芯通过由导电材料制成的驱动轴连接。因此,难以在可动接触片与可动铁芯之间确保绝缘距离。另外,若为了确保绝缘距离而在可动接触片与驱动轴之间配置绝缘部件,则继电器变得大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抑制继电器的大型化的同时,确保可动接触片的适当的绝缘距离。
[0007]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具备第一固定端子、第一固定触点、第二固定端子、第二固定触点、第一可动接触片、第一可动触点、第二可动触点、绝缘部件以及驱动装置。第一固定触点与第一固定端子连接。第二固定触点与第二固定端子连接。第一可动触点与第一可动接触片连接,与第一固定触点对置。第二可动触点与第一可动接触片连接,与第二固定触点对置。绝缘部件与第一可动接触片连接。驱动装置包括绕线架、线圈和可动铁芯。线圈卷绕于绕线架。可动铁芯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绕线架内。可动铁芯与绝缘部件连接。可动铁芯通过从线圈产生的磁力而移动,由此,驱动装置使可动接触片移动。第一可动接触片和可动铁芯通过绝缘部件电绝缘。
[0008]在本方式的继电器中,第一可动接触片和可动铁芯通过绝缘部件连接。另外,第一可动接触片和可动铁芯通过绝缘部件电绝缘。因此,能够在抑制继电器的大型化的同时确保第一可动接触片的适当的绝缘距离。
[0009]绝缘部件也可以以相对于可动铁芯在第一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上不能相对移动的方式被固定。在该情况下,可动铁芯能够稳定地保持绝缘部件。
[0010]绝缘构件也可以以相对于可动铁芯不能绕沿第一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延伸的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固定。在该情况下,可动铁芯能够稳定地保持绝缘部件。
[0011]绝缘构件也可以包括沿第一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一平坦面和第二平坦面。可动铁芯也可以包括沿第一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三平坦面和第四平坦面。第一平坦面也可以与第三平坦面接触。第二平坦面也可以与第四平坦面接触。在该情况下,通过平坦面相互接触,可动铁芯能够稳定地保持绝缘部件。
[0012]可动铁芯也可以包括相互分体的多个板部件。在该情况下,能够降低可动铁芯的加工成本。
[0013]多个板部件也可以相互层叠而一体化。在该情况下,能够降低可动铁芯的加工成本。
[0014]可动铁芯在与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截面中,也可以具有非正圆状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可动铁芯的制造变得容易。
[0015]可动铁芯也可以具有棱柱状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可动铁芯的制造变得容易。
[0016]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壳体。壳体也可以对绝缘部件进行滑动支承。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绝缘部件稳定地移动。
[0017]绝缘部件也可以包括朝向壳体突出的突起。壳体也可以在突起上对绝缘部件进行滑动支承。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由绝缘部件和/或壳体产生的磨损碎屑。
[0018]壳体也可以包括与突起接触的凹部。在该情况下,磨损屑被保持在凹部内。由此,能够抑制磨损粉末扩散到壳体内。
[0019]壳体也可以包括支承驱动装置的基座。基座也可以对绝缘部件进行滑动支承。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基座使绝缘部件稳定地移动。
[0020]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也可以与绝缘部件接触。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也可以向第一可动触点和第二可动触点远离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二固定触点的方向按压绝缘部件。在该情况下,通过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按压绝缘部件,能够使触点恢复为断开状态。
[0021]绝缘部件也可以包括连结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结部也可以与可动铁芯连接。第一连接部也可以与连结部连接,并与第一复位弹簧连接。第二连接部也可以与连结部连接,并与第二复位弹簧连接。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稳定地使触点恢复为断开状态。
[0022]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第三固定触点、第四固定触点、第二可动接触片、第三可动触点以及第四可动触点。第三固定触点也可以与第一固定端子连接。第四固定触点也可以与第二固定端子连接。第二可动接触片也可以与第一可动接触片分体。第三可动触点也可以与第二可动接触片连接,并与第三固定触点对置。第四可动触点也可以与第二可动接触片连接,并与第四固定触点对置。绝缘部件也可以与第一可动接触片和第二可动接触片连接。第一可动接触片和可动铁芯也可以通过绝缘部件电绝缘。第二可动接触片和可动铁芯也可以通过绝缘部件电绝缘。
[0023]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可动触点和第三可动触点中,电流被分流。在第二可动触点和第四可动触点中,电流被分流。由此,能够降低继电器的接触电阻和温度上升。另外,第一可动接触片和第二可动接触片相互分体。因此,与在一体的可动接触片上设置有第一可动触点~第四可动触点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一可动触点~第四可动触点分别与第一固定触点~第四固定触点稳定地接触。并且,能够在第一可动接触片与可动铁芯之间、和第二可动接触片与可动铁芯之间确保适当的绝缘距离。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在抑制继电器的大型化的同时,确保可动接触片的适当的绝缘距离。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图1是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立体图。
[0026]图2是继电器的立体图。
[0027]图3是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8]图4是继电器的侧视图。
[0029]图5是继电器的主视图。
[0030]图6是绝缘部件的放大图。
[0031]图7绝缘构件和可动接触片的放大图。
[0032]图8是继电器的主视剖视图。
[0033]图9是继电器的正面剖面的放大图。
[0034]图10是继电器的俯视剖视图。
[0035]图11是继电器的俯视剖视图。
[0036]图12是绝缘部件的连结部与可动铁芯的连结部的放大图。
[0037]附图标记说明:
[0038]3…
壳体、4
…
驱动装置、13
…
第一固定端子、14
…
第二固定端子、15
…
第一可动接触片、16
…
第二可动接触片、17
…
绝缘部件、21
…
第一固定触点、22
…
第二固定触点、23
…
第三固定触点、24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固定端子;与所述第一固定端子连接的第一固定触点;第二固定端子;与所述第二固定端子连接的第二固定触点;第一可动接触片;与所述第一可动接触片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对置的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可动接触片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对置的第二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可动接触片连接的绝缘部件;以及驱动装置,其包括绕线架、卷绕于所述绕线架的线圈,以及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绕线架并与所述绝缘部件连接的可动铁芯,可动铁芯通过从所述线圈产生的磁力而移动,从而使所述可动接触片移动,所述第一可动接触片和所述可动铁芯通过所述绝缘部件电绝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件以相对于所述可动铁芯在所述第一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上不能相对移动的方式被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构件以相对于所述可动铁芯不能绕沿所述第一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延伸的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件包括沿所述第一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一平坦面和第二平坦面,所述可动铁芯包括沿所述第一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三平坦面和第四平坦面,所述第一平坦面与所述第三平坦面接触,所述第二平坦面与所述第四平坦面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铁芯包含彼此分体的多个板部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板部件相互层叠而一体化。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铁芯在与所述第一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垂直的剖面中具有非正圆形状的形状。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铁芯具有棱柱状的形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岛弘一郎,三宅彩加,小材裕二,南崎平,
申请(专利权)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