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乳糖凝集素的α-D-半乳糖苷抑制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7050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8: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通式(1)的化合物。该式(1)的化合物适合用在用于治疗哺乳动物(例如人)中与半乳糖凝集素(如半乳糖凝集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半乳糖凝集素的
α

D

半乳糖苷抑制剂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型化合物、所述化合物作为药物的用途及用于制造用于治疗哺乳动物的炎症、纤维症、瘢痕、瘢痕瘤形成、异常瘢痕形成、手术粘连、脓毒性休克、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紊乱、心脏病、心力衰竭、病理性血管生成、眼部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代谢性疾病、哮喘及其他间质性肺病和肝病的药物的用途。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包含所述新型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

技术介绍

[0002]半乳糖凝集素是具有特征性糖识别结构域(CRD)的蛋白质类(Leffler et al.,2004)。这是一种具有如下两个定义特征的约130个氨基酸(约15kDa)的紧密折叠的β

夹心结构:1)β

半乳糖结合位点和2)约七个氨基酸的序列基序具有足够相似性,其中大部分(约六个残基)构成β

半乳糖结合位点。但是,与β

半乳糖位点相邻的位点是天然糖类紧密结合所必需的,并且这些位点的不同偏好使半乳糖凝集素对天然糖类具有不同的精细特异性。
[0003]最近完成的人类、小鼠和大鼠基因组测序显示,在一个哺乳动物基因组中有约15个半乳糖凝集素半和半乳糖

样蛋白,各物种间略有不同(Leffler et al.,2004)。
[0004]在单肽链中,半乳糖凝集素亚单位可以含有一个或者两个CRD。第一类别(单

CRD半乳糖凝集素)在脊椎动物中可以以单体或二聚体(两种类型)出现。迄今为止,研究得最充分的半乳糖凝集素是二聚半乳糖凝集素

1、和半乳糖凝集素

3(其在溶液中是单体,但在遇到配体时可以聚集并形成多聚体)(Lepur et al.,2012)。这些首次发现的半乳糖凝集素,在许多组织中的含量都非常丰富。
[0005]现在,在PubMed已有超过5700篇关于半乳糖凝集素的文献,如上所述,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半乳糖凝集素

1(>1400篇)和半乳糖凝集素

3(>2800篇)。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半乳糖凝集素在例如炎症、癌症和发育中的作用(Blidner et al.,2015,Ebrahim et al.,2014)。
[0006]半乳糖凝集素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为没有肽信号的胞质蛋白。它们的N

末端被乙酰化(细胞质蛋白的典型修饰),并且它们在胞质溶胶中驻留很长一段时间(非典型的分泌蛋白质)。从此处,它们可以靶向细胞核、特异性胞质位点(cytososlic site),或者通过目前未知的非经典(非

ER

高尔基体(non

ER

Golgi))途径分泌(诱导型或组成型),但是可能类似于例如IL

1的外运(export)(Leffler et al.,2004;Arthur et al.,2015)。它们还可以在所有这些区室中发挥功能;对于半乳糖凝集素

3,在重要杂志中刊登的确凿证据支持其在以下方面的作用:细胞核中的RNA剪接、胞质溶胶中抑制细胞凋亡、在破裂的囊泡周围聚集、与纤毛微管组织中心结合以及对细胞信号传导和粘附的多种细胞外作用(Elola et al.,2015;Funasaka et al.,2014;Aits et al.,2015;Clareare et al.,2014)。其他半乳糖凝集素也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调节某些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分化而在胞质溶胶中发挥作用。大部分半乳糖凝集素也在细胞外通过使糖蛋白(例如层粘连蛋白、整联蛋白、和IgE受体)发生交联,可能形成超分子有序排列而起作用(Elola et al.,2015),并且由此可调节
细胞粘附和诱导细胞内信号。与此相关,近年来报道了这些半乳糖凝集素功能的分子机制,涉及在膜内部形成微区(格子)(Elola et al.,2015),进而影响细胞内运输和糖蛋白受体的细胞表面呈现。这一点已经在细胞培养、无效突变小鼠及利用半乳糖凝集素或半乳糖凝集素抑制剂处理的动物中得到了证明。
[0007]半乳糖凝集素

3抑制剂的潜在治疗用途
[0008]半乳糖凝集素

3与多种现象有关,因此,这些抑制剂可具有多种用途(Blanchard et al.,2014)。很容易将这视为缺乏特异性或缺乏科研热点。因此,根据阿司匹林和环氧合酶(COX

I和II)进行类推是有用的。COX产生各种前列腺素的前体,并因此参与多种生物机制。它们的抑制剂,阿司匹林和其他NSAID(非甾体抗炎药),也具有广泛和多样化的效果。尽管如此,这些抑制剂在医学上非常有用,并且它们在多个方面都具有着不同的具体应用。
[0009]因此,如果半乳糖凝集素如同COX一样是一些基本的生物调节机制的一部分(目前未知),则它们很可能被“自然使用”用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用途。如同NSAID一样,半乳糖凝集素抑制剂预期不会清除整个系统,但预期会使平衡倾斜一点。
[0010]抑制炎症
[0011]在无效突变小鼠中,半乳糖凝集素

3的促炎作用表现为在炎症部位的细胞中诱导对免疫细胞的各种影响(例如,在中性粒细胞中的氧化爆发(oxidative burst)和在单核细胞中的趋化性(chemotaxis),以及主要在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中降低炎症反应(Blidner et al.,2015;Arthur et al.,2015)。重要地,最近的研究已经确定,半乳糖凝集素

3是巨噬细胞M2分化和肌成纤维细胞活化的关键限速因素,影响纤维化的发展(Mackinnon et al.,2008;Mackinnon et al.,2012;Li et al.,2014)。
[0012]炎症是机体对侵入的生物体和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反应。然而,如果不平衡,炎症经常也是破坏性的,并且是许多疾病病理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炎症的药理学调节存在很大的医学兴趣。半乳糖凝集素

3抑制剂预期将为可用于此目的的医药库提供重要补充。
[0013]纤维化相关病症的治疗
[0014]半乳糖凝集素

3在纤维化中的可能发挥作用的想法来自于对巨噬细胞分化的细胞研究和体外研究(Mackinnon et al.,2008),以及来自于对巨噬细胞分化和成肌纤维细胞活化的体内研究(Mackinnon et al.,2012)。简而言之,有如下的假设:半乳糖凝集素

3已显示出延长了细胞表面停留并由此增加了某些受体(Elola et al.,2015),例如TGF

β受体的响应性(MacKinnon et al.,2012),其进而调节替代性巨噬细胞向M2巨噬细胞的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式(1)的D

吡喃半乳糖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中吡喃糖环是α

D

吡喃半乳糖,A1选自其中Het1选自五元或六元杂芳环,其任选地被选自下列的基团所取代:Br;F;Cl;I;CN;NR
19
R
20
,其中R
19
和R
20
独立地选自H、C1‑3烷基、环丙基、异丙基、

C(=O)

R
21
,其中R
21
选自H和C1‑3烷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C1‑3烷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环丙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异丙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

环丙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

异丙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1‑3烷基;和任选地被F取代的SC1‑3烷基;其中R1‑
R5独立地选自H、CN、NH2、Br、Cl、I、F、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SCH3和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其中R6选自任选地被卤素取代的C1‑6烷基、支链C3‑6烷基和C3‑7环烷基;其中R7选自五元或六元杂芳环和苯基,所述五元或六元杂芳环任选地被选自以下的基团所取代:Br、F、Cl、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和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所述苯基任选地被选自下列的基团所取代:Br、F、Cl、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和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其中R8‑
R
12
独立地选自H、F、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和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
其中R
13
为五元或六元杂芳环或者芳基,所述五元或六元杂芳环任选被选自下列的基团所取代:H、OH、F、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和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所述芳基,如苯基或萘基,任选地被选自下列的基团所取代:H、OH、F、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和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X选自S、SO、SO2、O、C=O和CR7R8,其中R7和R8独立地选自氢、OH或卤素;其中R
27
选自C1‑6烷基、支链C3‑6烷基、C1‑6烷氧基和支链C3‑6烷氧基;B1选自:a)被五元或六元杂芳环取代的C1‑6烷基或支链C3‑6烷基,该五元或六元杂芳环任选被选自下列的取代基所取代: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和R
14

CONH

,其中R
14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或者为被苯基取代的C1‑6烷基,所述苯基任选地被选自下列的取代基所取代: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和R
15

CONH

,其中R
15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b)芳基,例如苯基或萘基,其任选地被选自下列的基团所取代:卤素;CN;

COOH;

CONR
22
R
23
,其中R
22
和R
23
独立地选自H、C1‑3烷基、环丙基和异丙基,或者R
22
和R
23
连同氮可形成杂环烷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C1‑3烷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环丙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异丙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1‑3烷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

环丙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

异丙基;NR
28
R
29
,其中R
28
和R
29
独立地选自H、C1‑3烷基和异丙基;OH;和R
16

CONH

,其中R
16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c)C5‑7环烷基,其任选地被选自下列的取代基所取代:卤素、CN、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和R
17

CONH

,其中R
17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以及d)杂环,如杂芳基或者杂环烷基,其任选地被选自下列的基团所取代:卤素;螺杂环,如N

(2

噁)
‑6‑
氮杂螺[3.3]庚烷基;CN;

COOH;

CONR
24
R
25
,其中R
24
和R
25
独立地选自H、C1‑3烷基、环丙基和异丙基,或者R
24
和R
25
连同氮可形成杂环烷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C1‑3烷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环丙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异丙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1‑3烷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

环丙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

异丙基;NR
30
R
31
,其中R
30
和R
31
独立地选自H、C1‑3烷基和异丙基;OH;R
18

CONH

,其中R
18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嘧啶基,其任选地被选自下列的取代基所取代: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以及R
71

CONH

,其中R
71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吡啶基,其任选地被选自下列的基团所取代: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及R
72

CONH

,其中R
72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四氢吡啶基,其任选地被选自下列的取代基所取代: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和R
73

CONH

,其中R
73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吡咯啉基,其任选地被选自下列的取代基所取代: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及R
74

CONH

,其中R
74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噁唑基,其任选地被选自下列的取代基所取代: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及R
75

CONH

,其中R
75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噻唑基,其任选地被选自下列的取代基所取代: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及R
76

CONH

,其中R
76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和C2‑4炔基;e)C1‑6烷基或支链C3‑6烷基;R
50
选自由下列所组成的组:a)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卤素、CN、OR
51
、NR
52
R
53
和CONH2所取代的C1‑6烷基,其中R
51
选自由以下项所组成的组:H、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及R
54

CONH

,其中R
54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
R
52
选自由以下项所组成的组:H、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及R
55

CONH

,其中R
55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R
53
选自由以下项所组成的组:H、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所取代的OCH2CH3、OH及R
56

CONH

,其中R
56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b)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卤素、CN、OR
57
、NR
58
R
59
和CONH2所取代的支链C3‑6烷基,其中R
57
选自由以下项所组成的组:H、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及R
60

CONH

,其中R
60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R
58
选自由以下项所组成的组:H、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及R
61

CONH

,其中R
61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R
59
选自由下列所组成的组:H、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及R
62

CONH

,其中R
62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以及c)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卤素、CN、OR
63
、NR
64
R
65
和CONH2所取代的环状C3‑6烷基,其中R
63
选自由以下项所组成的组:H、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及R
66

CONH

,其中R
66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R
64
选自由以下项所组成的组:H、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及R
67

CONH

,其中R
67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R
65
选自由以下项所组成的组:H、CN、卤素、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及R
68

CONH

,其中R
68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或者其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A1选自式2,其中R1‑
R5是独立地选自H、Cl、F、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和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其中A1选自式2,其中R1和R5是H,R2‑
R4是独立地选自由F、Cl和甲基所组成组的一个或多个。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化合物,其中A1选自式2,其中R1、R4和R5是H,R2‑
R3独立地选自由F、Cl和甲基所组成的组中的一个或两个。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其中A1选自式2,其中R1和R5是H,R2‑
R4是F;或者其中R1‑
R5全部是F;或者其中R2和R3是F,R1、R4和R5是H;或者其中R2和R4是F,R1、R3和R5是H;或者其中R2是F,R1、R3‑
R5是H;或者其中R2和R4是F,R3是OCH3,R1和R5是H。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A1选自式3,其中Het1选自六元杂芳环,所述杂芳环任选地被独立地选自下列的基团所取代:H、CN、Br、Cl、I、F、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和任选地被F取代的SCH3。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化合物,其中A1选自式3,其中Het1选自吡啶基,所述吡啶基任选地被独立地选自下列的基团所取代:H、CN、Br、Cl、I、F、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和任选地被F取代的SCH3;或者嘧啶基,所述嘧啶基任选地被选自下列的基团所取代:H、CN、Br、Cl、I、F、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和任选地被F取代的SCH3。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X1选自S、SO、SO2、和O,例如S、SO和SO2,优选S。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B1选自杂环,例如杂芳基或杂环烷基,其任选地被独立地选自下列的基团所取代:卤素;N

(2

噁)
‑6‑
氮杂螺[3.3]庚烷基;CN;任选地被F取代的甲基;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3;任选地被F取代的OCH2CH3;OH;CONH2;NR
30
R
31

其中R
30
和R
31
独立地选自H、C1‑3烷基和异丙基;和R
18

CONH

,其中R
18
选自C1‑3烷基和环丙基。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B1选自吡啶基,所述吡啶基任选地被独立地选自下列的基团所取代:Cl、Br、甲基、CF3、OCH3、N

(2

噁)
‑6‑
氮杂螺[3.3]庚烷基、OH、NH2、CONH2,

CONR
24
R
25
,其中R
24
和R
25
连同氮可形成杂环烷基,CN、乙炔基、嘧啶基、吡啶基、四氢吡啶基、吡咯烷基、噁唑基、噻唑基。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B1选自芳基,所述芳基任选地被独立地选自下列的基团所取代:Cl;Br;CN;

CONR
22
R
23
,其中R
22
和R
23
独立地选自H和C1‑3烷基,或者R
22
和R
23
连同氮可形成杂环烷基。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B1选自苯基,所述苯基被独立地选自下列的一个、两个或三个取代基所取代:Cl、Br、CN、

CONR
22
R
23
,其中R
22
和R
23
独立地选自H和C1‑3烷基,或者R
22
和R
23
连同氮可形成杂环丁基或杂环己基。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
50
选自:a)C1‑4烷基,所述C1‑4烷基任选地被选自由卤素、NR
52
R
53
和OR
51
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所取代,其中R
52
和R
53
独立地选自由H和C1‑4烷基所组成的组,所述C1‑4烷基为例如甲基,其中R
51
选自由H和甲基所组成的组;或者b)支链C3‑4烷基,所述支链C3‑4烷基任选地被选自由卤素、OR
57
所组成组中的至少一个所取代,其中R
57
选自由H和甲基所组成的组。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选自由以下项所组成的组:5

溴吡啶
‑3‑
基3

脱氧
‑3‑
[4

(3,4,5

三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2‑
O

甲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2‑
氰基

吡啶
‑3‑
基3

脱氧
‑3‑
[4

(3


‑4‑
甲基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2‑
O

甲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4



N,N

二甲基

苯甲酰胺
‑2‑
基3

脱氧
‑3‑
[4

(3,4,5

三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2‑
O

甲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4



N,N

二甲基

苯甲酰胺
‑2‑
基3

[4

(4



3,5

二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3‑
脱氧
‑2‑
O

甲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溴吡啶
‑3‑
基3

脱氧
‑3‑
[4

(3,4,5

三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2‑
O

(1,1,1

三氟
‑2‑
羟基丙
‑3‑
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2

(N

哌啶基

羰基)
‑5‑


苯基3

[4

(4



3,5

二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3‑
脱氧
‑2‑
O

甲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4



N,N

二甲基

苯甲酰胺
‑2‑
基3

[4

(4



3,5

二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3‑
脱氧
‑2‑
O

三氟甲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4



N,N

二甲基

苯甲酰胺
‑2‑
基3

脱氧
‑2‑
O

三氟甲基
‑3‑
[4

(3,4,5

三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2‑
(N,N

二甲基氨基甲酰基)
‑3‑
吡啶基3

脱氧
‑3‑
[4

(3,4,5

三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2‑
O

甲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2‑
{N

(2

噁)
‑6‑
氮杂螺[3.3]庚烷基}

吡啶
‑3‑
基3

脱氧
‑3‑
[4

(3,4,5

三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2‑
O

甲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2‑
{N

(2

噁)
‑6‑
氮杂螺[3.3]庚烷基}

吡啶
‑3‑
基3

[4

(4



3,5

二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3‑
脱氧
‑2‑
O

甲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
5


‑2‑
氰基

吡啶
‑3‑
基3

脱氧
‑3‑
[4

(3,5

二氟
‑4‑
甲基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2‑
O

甲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2‑
氰基

吡啶
‑3‑
基3

脱氧
‑3‑
[4

(3


‑4‑
甲基

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2‑
O

甲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2‑
氰基

苯基3

脱氧
‑3‑
[4

(3,5

二氟
‑4‑
甲基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2‑
O

甲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2‑
氰基

吡啶
‑3‑
基3

脱氧
‑2‑
O

2,2,2

三氟乙基
‑3‑
[4

(3,4,5

三氟

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2‑
氰基

吡啶
‑3‑
基3

脱氧
‑2‑
O

乙基
‑3‑
[4

(3,4,5

三氟

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溴吡啶
‑3‑
基3

脱氧
‑3‑
[4

(3,4,5

三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2‑
O

乙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溴吡啶
‑3‑
基3

脱氧
‑3‑
[4

(3,4,5

三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2‑
O

异丙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溴吡啶
‑3‑
基3

脱氧
‑3‑
[4

(3,4,5

三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2‑
O

(2

氟乙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溴吡啶
‑3‑
基3

脱氧
‑3‑
[4

(3,4,5

三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2‑
O

[2

(甲基氨基)乙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3,4

二氯苯基3

[4

(4



3,5

二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3‑
脱氧
‑2‑
O

(2

羟基乙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6‑
氰基
‑2‑
{N

(2

噁)
‑6‑
氮杂螺[3.3]庚烷基}

吡啶
‑3‑
基3

[4

(4



3,5

二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3‑
脱氧
‑2‑
O

甲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6‑
氰基
‑2‑
{N

(2

噁)
‑6‑
氮杂螺[3.3]庚烷基}

吡啶
‑3‑
基3

脱氧
‑3‑
[4

(3,4,5

三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2‑
O

甲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2‑
(嘧啶
‑5‑
基)吡啶
‑3‑
基3

脱氧
‑3‑
[4

(3,4,5

三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2‑
O

甲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2‑
(吡啶
‑2‑
基)吡啶
‑3‑
基3

脱氧
‑3‑
[4

(3,4,5

三氟苯基)

1H

1,2,3

三唑
‑1‑
基]
‑2‑
O

甲基
‑1‑
硫代

α

D

吡喃半乳糖苷,5


‑2‑
(吡啶
‑3‑
基)吡啶
‑3‑
基3

脱氧
‑3‑
[4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F
申请(专利权)人:格莱克特生物技术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