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液加温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7035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肠内营养液加温器,包括输液袋、茂菲氏滴管以及温度控制装置。输液袋通过第一输液管连接茂菲氏滴管;茂菲氏滴管,用于控制营养液滴速、排气和及时补药;第二输液管包含内管和外管,外管包覆在内管外,外管内设有电热丝,电热丝可通电;温度控制装置,设置在第二输液管外部,用于控制第二输液管内液体的流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茂菲氏滴管,其内部的预热装置,提前对营养液进行预热,方便后续加热;第二输液管的结构,保证加热和隔热效果,防止热量散失,通过温度控制装置调控液体流速,间接调整加热控温,方式更加温和。方式更加温和。方式更加温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肠内营养液加温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肠内营养液加温器。

技术介绍

[0002]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目前国际普遍提倡的临床营养支持方式,是将胃肠营养管经鼻腔插入胃肠内,通过鼻饲从管内输注食物、水分和药物,以维持病人营养治疗的技术,常用于不能开口进食和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有研究报道,肠内营养胃肠道反应与营养液的温度有关,营养液温度过低都会引起患者胃肠道的不耐受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0003]申请号为CN201710488299.3的一种输液管加热器,内套管的内部设置有内腔,加热层为电热丝或电热片,温控盒上设置有开关和温度旋钮,温控盒与电源线之间电连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温度恒定,可有效加热输血管路。
[0004]但是,这种装置加热方式过于直接,温度控制手段基本依靠电子器件,有一定风险,部件拆装更换较为繁琐,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肠内营养液加温器,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加热方式较为直接、过渡依赖电子器件存在风险、部件拆装繁琐、功能单一等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肠内营养液加温器,包括输液袋和茂菲氏滴管,
[0008]所述输液袋与所述茂菲氏滴管之间通过第一输液管连接,
[0009]所述茂菲氏滴管远离所述第一输液管的一端固定设有第二输液管,
[0010]所述第二输液管上固定设有温度控制装置;
[0011]所述第二输液管包括外管、内管、电热丝以及第一电源插头,
[0012]所述外管包覆在所述内管外,所述外管的内侧壁上固定设有所述电热丝,所述第一电源插头穿过所述外管连接至所述电热丝上。
[0013]一种方式,所述第一输液管靠近所述输液袋的一端固定设有第一针头,所述第一针头刺入所述输液袋,
[0014]所述第一输液管远离所述输液袋的一端伸入所述茂菲氏滴管,所述第一输液管与所述茂菲氏滴管固定连接。
[0015]一种方式,所述第二输液管远离所述茂菲氏滴管的一端固定设有第二针头,
[0016]所述第二针头刺入第三输液管,
[0017]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二针头固定连接,
[0018]所述第二针头伸出所述外管。
[0019]一种方式,所述外管采用隔热材料。
[0020]一种方式,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包括固定架、转轮以及滑动槽,
[0021]所述第二输液管穿过所述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第二输液管固定连接,
[0022]所述滑动槽设于所述固定架内侧壁上,
[0023]所述转轮设于所述滑动槽内,所述转轮与所述固定架滑动连接,
[0024]所述转轮一端抵住所述第二输液管。
[0025]一种方式,所述茂菲氏滴管内设有预热装置。
[0026]一种方式,所述预热装置包括电热块、隔离罩以及第二电源插头,
[0027]所述电热块固定设于所述隔离罩内,
[0028]所述隔离罩固定设于所述茂菲氏滴管内,
[0029]所述第二电源插头同时穿过所述茂菲氏滴管和所述隔离罩,所述第二电源插头与所述电热块固定连接。
[0030]一种方式,还包括温度测试管,所述温度测试管可对接所述第二针头。
[0031]一种方式,所述温度测试管包括温度计以及测温管,
[0032]所述温度计可伸入所述测温管内,
[0033]所述第二针头可刺入所述测温管内。
[0034]一种方式,所述外管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设有中空玻璃微珠层。
[003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6]1.隔热手段多样,效果优异,可以有效避免热量散失;
[0037]2.采用更加温和的加热方式和温度控制方式,避免仪器过多或电子器件故障导致的后果;
[0038]3.输液管的连接更加灵活,方便更换拆装;
[0039]4.具备测温与预热功能,更加人性化。
附图说明
[0040]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总体结构连接示意图;
[0041]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输液管的管面剖切示意图;
[0042]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茂菲氏滴管剖切示意图;
[0043]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0044]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温度测试管示意图。
[0045]图中:
[0046]1、输液袋;2、第一输液管;3、第一针头;4、茂菲氏滴管;5、第二输液管;51、外管;52、内管;53、电热丝;54、第一电源插头;55、第二针头;6、第三输液管;7、预热装置;71、电热块;72、隔离罩;73、第二电源插头;8、温度控制装置;81、固定架;82、转轮;83、滑动槽;9、温度测试管;91、温度计;92、测温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
[0048]一种肠内营养液加温器,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输液袋1和茂菲氏滴管4,输液袋1下方的袋口处设有实心塞口,第一输液管2上端固定设有第一针头3,第一针头3刺入实心塞口伸入输液袋1内,第一输液管2下端伸入茂菲氏滴管4内且第一输液管2与茂菲氏滴管4上
端固定连接,茂菲氏滴管4下端固定设有第二输液管5且第二输液管5伸入茂菲氏滴管4内,第二输液管5的管身上固定设有温度控制装置8,第二输液管5远离茂菲氏滴管4的一端固定设有第二针头55,第三输液管6为一端带实心塞口且另一端贯通的输液管,第二针头55刺入第三输液管6的实心塞口且伸入第三输液管6,第三输液管6不带塞口的一端伸入人体鼻腔;第二输液管5包括外管51、内管52、电热丝53以及第一电源插头54,外管51采用隔热材料制成,外管51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设有中空玻璃微珠层,外管51将内管52完全包裹住,外管51的内侧壁上固定设有若干电热丝53,第一电源插头54穿过外管51,电热丝53与第一电源插头54固定连接,外管51内充满去离子水,内管52与第二针头55固定连接,第二针头55伸出外管51。
[0049]如图4所示,温度控制装置8包括固定架81、转轮82以及滑动槽83,第二输液管5穿过固定架81上的管槽,固定架81与第二输液管5固定连接,滑动槽83设于固定架81凹槽内相对的两个内侧壁上,转轮82两端设于滑动槽83内,转轮82与固定架81滑动连接,转轮82抵住第二输液管5。
[0050]如图3所示,茂菲氏滴管4内设有预热装置7,预热装置7包括电热块71、隔离罩72以及第二电源插头73,电热块71固定设于隔离罩72内,隔离罩72固定设于茂菲氏滴管4内,第二电源插头73同时穿过茂菲氏滴管4和隔离罩72,第二电源插头73与电热块71固定连接,隔离罩72内充满去离子水。
[0051]如图5所示,温度测试管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肠内营养液加温器,包括输液袋(1)和茂菲氏滴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袋(1)与所述茂菲氏滴管(4)之间通过第一输液管(2)连接,所述茂菲氏滴管(4)远离所述第一输液管(2)的一端固定设有第二输液管(5),所述第二输液管(5)上固定设有温度控制装置(8);所述第二输液管(5)包括外管(51)、内管(52)、电热丝(53)以及第一电源插头(54),所述外管(51)包覆在所述内管(52)外,所述外管(51)的内侧壁上固定设有所述电热丝(53),所述第一电源插头(54)穿过所述外管(51)连接至所述电热丝(5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肠内营养液加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液管(2)靠近所述输液袋(1)的一端固定设有第一针头(3),所述第一针头(3)刺入所述输液袋(1),所述第一输液管(2)远离所述输液袋(1)的一端伸入所述茂菲氏滴管(4),所述第一输液管(2)与所述茂菲氏滴管(4)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肠内营养液加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液管(5)远离所述茂菲氏滴管(4)的一端固定设有第二针头(55),所述第二针头(55)刺入第三输液管(6),所述内管(52)与所述第二针头(5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针头(55)伸出所述外管(5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肠内营养液加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51)采用隔热材料。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肠内营养液加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装置(8)包括固定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超越付妤张颖赵溪陶美慧封沁雨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