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加热装置的导波管及微波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6830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8: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微波加热装置的导波管及微波加热装置,其中,微波加热装置包括一导波管、两个微波发射模块及一输送模块;导波管形成一行波路径,且导波管具有至少一输送开口对及至少一导波板对;输送开口对具有两个输送开口,其分别形成于导波管沿一输送方向的相对两个侧壁;导波板对位于导波管内,并具有沿行波路径延伸的两个导波板,两个导波板分别设于导波管的顶壁及底壁;两个微波发射模块分别设于导波管的相对两端;输送模块沿输送方向贯穿输送开口对;通过设置两个微波发射模块及导波板对,本发明专利技术可进一步改善高微波吸收材料在导波管中受热的均匀程度,并且能够对高单价的待加热物进行加热处理。热物进行加热处理。热物进行加热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波加热装置的导波管及微波加热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微波进行加热的装置,尤指一种对于高微波吸收材料以及低微波吸收材料均能进行均匀加热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导波管及微波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微波加热装置主要可归类为以下三种:
[0003]一、密闭式共振腔,其原理是将待加热物体在密闭共振腔内移动或转动,以减少共振腔内微波热点跟冷点对于待加热物体造成的加热不均匀性。
[0004]二、开放式共振腔,其原理与密闭式共振腔类似,是将被加热物质以连续流通的方式通过腔体中的驻波热点,使待加热物电离化,主要应用于光源产生(如硫灯)或废弃处理。
[0005]三、行波式加热器,其原理是让待加热物质沿微波传输路径受行波加热,以避免驻波的热点跟冷点效应所造成的加热不均匀性。
[0006]其中,密闭式共振腔及开放式共振腔是利用驻波对待加热物进行加热,然而,驻波在空间中会形成明显的热点和冷点,无法对待加热物进行均匀的加热,因此实务上仅能应用于低单价的市场,例如木材脱水或烟草干燥等用途。
[0007]行波加热器不会形成明显的热点和冷点,因此当待加热物为低微波吸收材料时,行波加热器可对待加热物进行均匀加热;然而,当待加热物为高微波吸收材料时,微波能量会迅速被距离加热源较近的待加热物吸收,导致距离加热源较远的待加热物无法被充分加热,导致待加热物无法均匀受热。
[0008]因此,现有技术的微波加热装置有待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有鉴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均匀加热高微波吸收材料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导波管及微波加热装置,以解决待加热物无法均匀受热的难题。
[0010]为达到上述的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提供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中包括:
[0011]一导波管,其形成一行波路径,且所述导波管具有:
[0012]至少一加热段,所述至少一加热段具有:
[0013]一前开口壁;
[0014]一后开口壁,其与所述前开口壁沿一输送方向间隔设置;
[0015]一顶壁,其连接所述前开口壁及所述后开口壁;
[0016]一底壁,其连接所述前开口壁及所述后开口壁,且相对所述顶壁设置;
[0017]至少一输送开口对,其具有两个输送开口,所述两个输送开口分别形成于所述至少一加热段的所述前开口壁及所述后开口壁;
[0018]至少一导波板对,其设于所述至少一加热段内,所述至少一导波板对于所述行波路径的位置对应所述至少一输送开口对于所述行波路径的位置;所述至少一导波板对包
括:两个导波板,其分别连接所述至少一加热段的所述顶壁及所述底壁,并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所述两个导波板均采用介电材料制作;
[0019]两个微波发射模块,其分别设于所述导波管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端;
[0020]一输送模块,其沿所述输送方向贯穿所述导波管的所述至少一输送开口对。
[0021]进一步,所述导波管的各所述输送开口具有一顶侧周缘及一底侧周缘,所述顶侧周缘与所述底侧周缘的距离定义为所述输送开口的开口宽度;各所述输送开口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端的开口宽度均缩减。
[0022]进一步,所述导波管的各所述输送开口具有一中线,且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顶侧周缘及所述底侧周缘分别形成在所述中线的两侧;
[0023]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顶侧周缘具有:
[0024]一顶主体段,其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
[0025]两个第一上直线段,其分别位于所述顶主体段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侧;
[0026]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底侧周缘具有:
[0027]一底主体段,其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
[0028]两个第一下直线段,其分别位于所述底主体段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侧;
[0029]其中,各所述输送开口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端的任一端的所述第一上直线段与所述第一下直线段分别向所述中线延伸,且所述第一上直线段的末端与所述第一下直线段的末端相连接。
[0030]进一步,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顶侧周缘于所述输送开口的相对两端各形成有一第二上直线段,所述第二上直线段位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上直线段与所述顶主体段之间;
[0031]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底侧周缘于所述输送开口的相对两端各形成有一第二下直线段,所述第二下直线段位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下直线段与所述底主体段之间;
[0032]其中,所述第一上直线段与所述中线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上直线段的延伸线与所述中线的夹角,所述第一下直线段与所述中线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下直线段的延伸线与所述中线的夹角。
[0033]进一步,所述导波管的各所述输送开口分别具有一中线,且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顶侧周缘及所述底侧周缘分别形成在所述中线的两侧;
[0034]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顶侧周缘具有:
[0035]一顶主体段,其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
[0036]两个第一上弧线段,其分别位于所述顶主体段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侧;
[0037]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底侧周缘具有:
[0038]一底主体段,其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
[0039]两个第一下弧线段,其分别位于所述底主体段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侧;
[0040]其中,各所述输送开口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端的任一端的所述第一上弧线段与所述第一下弧线段分别向所述中线延伸,且所述第一上弧线段的末端与所述第一下弧线段的末端相连接。
[0041]进一步,所述导波管的各所述输送开口具有一中线,且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顶侧周缘及所述底侧周缘分别形成在所述中线的两侧;
[0042]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顶侧周缘具有:
[0043]一顶主体段,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
[0044]两个上阶梯段,其分别位于所述顶主体段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侧;
[0045]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底侧周缘具有:
[0046]一底主体段,其相对所述顶主体段设置;
[0047]两个下阶梯段,其分别位于所述底主体段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侧;
[0048]其中,各所述输送开口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端的任一端的所述上阶梯段与所述下阶梯段分别向所述中线延伸,且所述上阶梯段的末端与所述下阶梯段的末端相连接。
[0049]进一步,所述至少一导波板对的各所述导波板的相对两端的板体厚度缩减。
[0050]进一步,各所述导波板连接所述导波管的一侧具有一贴靠平面,所述贴靠平面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所述导波板的另一侧具有:
[0051]一主体面,其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且所述主体面于所述行波路径的长度小于所述贴靠平面于所述行波路径的长度;
[0052]两个第一斜面,其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面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侧,所述两个第一斜面分别自所述主体面的相对两侧延伸至所述贴靠平面,以形成所述导波板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个端缘。...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波管,其形成一行波路径,且所述导波管具有:至少一加热段,所述至少一加热段具有:一前开口壁;一后开口壁,其与所述前开口壁沿一输送方向间隔设置;一顶壁,其连接所述前开口壁及所述后开口壁;一底壁,其连接所述前开口壁及所述后开口壁,且相对所述顶壁设置;至少一输送开口对,其具有两个输送开口,所述两个输送开口分别形成于所述至少一加热段的所述前开口壁及所述后开口壁;至少一导波板对,其设于所述至少一加热段内,所述至少一导波板对于所述行波路径的位置对应所述至少一输送开口对于所述行波路径的位置;所述至少一导波板对包括:两个导波板,其分别连接所述至少一加热段的所述顶壁及所述底壁,并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所述两个导波板均采用介电材料制作;两个微波发射模块,其分别设于所述导波管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端;一输送模块,其沿所述输送方向贯穿所述导波管的所述至少一输送开口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波管的各所述输送开口具有一顶侧周缘及一底侧周缘,所述顶侧周缘与所述底侧周缘的距离定义为所述输送开口的开口宽度;各所述输送开口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端的开口宽度均缩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波管的各所述输送开口具有一中线,且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顶侧周缘及所述底侧周缘分别形成在所述中线的两侧;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顶侧周缘具有:一顶主体段,其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两个第一上直线段,其分别位于所述顶主体段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侧;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底侧周缘具有:一底主体段,其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两个第一下直线段,其分别位于所述底主体段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侧;其中,各所述输送开口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端的任一端的所述第一上直线段与所述第一下直线段分别向所述中线延伸,且所述第一上直线段的末端与所述第一下直线段的末端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顶侧周缘于所述输送开口的相对两端各形成有一第二上直线段,所述第二上直线段位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上直线段与所述顶主体段之间;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底侧周缘于所述输送开口的相对两端各形成有一第二下直线段,所述第二下直线段位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下直线段与所述底主体段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上直线段与所述中线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上直线段的延伸线与所述中线的夹角,所述第一下直线段与所述中线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下直线段的延伸线与所述中线的夹角。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波管的各所述输送开口分
别具有一中线,且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顶侧周缘及所述底侧周缘分别形成在所述中线的两侧;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顶侧周缘具有:一顶主体段,其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两个第一上弧线段,其分别位于所述顶主体段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侧;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底侧周缘具有:一底主体段,其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两个第一下弧线段,其分别位于所述底主体段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侧;其中,各所述输送开口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端的任一端的所述第一上弧线段与所述第一下弧线段分别向所述中线延伸,且所述第一上弧线段的末端与所述第一下弧线段的末端相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波管的各所述输送开口具有一中线,且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顶侧周缘及所述底侧周缘分别形成在所述中线的两侧;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顶侧周缘具有:一顶主体段,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两个上阶梯段,其分别位于所述顶主体段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侧;各所述输送开口的所述底侧周缘具有:一底主体段,其相对所述顶主体段设置;两个下阶梯段,其分别位于所述底主体段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侧;其中,各所述输送开口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端的任一端的所述上阶梯段与所述下阶梯段分别向所述中线延伸,且所述上阶梯段的末端与所述下阶梯段的末端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导波板对的各所述导波板的相对两端的板体厚度缩减。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波板连接所述导波管的一侧具有一贴靠平面,所述贴靠平面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所述导波板的另一侧具有:一主体面,其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且所述主体面于所述行波路径的长度小于所述贴靠平面于所述行波路径的长度;两个第一斜面,其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面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侧,所述两个第一斜面分别自所述主体面的相对两侧延伸至所述贴靠平面,以形成所述导波板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个端缘。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波板还具有两个第二斜面,各所述第二斜面位于其中一所述第一斜面及所述主体面之间;其中,各所述导波板的所述第二斜面相对所述贴靠平面的倾斜程度小于所述第一斜面相对所述贴靠平面的倾斜程度。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波板连接所述导波管的一侧具有一贴靠平面,所述贴靠平面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所述导波板的另一侧具有:一主体面,其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且所述主体面沿所述行波路径的长度小于该贴靠平面沿所述行波路径的长度;
两个弧面,其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面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侧,所述两个弧面分别自所述主体面的相对两侧延伸至所述贴靠平面,以形成所述导波板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个端缘。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波板连接所述导波管的一侧具有一贴靠平面,所述贴靠平面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所述导波板的另一侧具有:一主体面,其沿所述行波路径延伸,且所述主体面于所述行波路径的长度小于所述贴靠平面于所述行波路径的长度;两个阶梯面,其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面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侧,所述两个阶梯面分别自所述主体面的相对两侧延伸至所述贴靠平面,以形成所述导波板沿所述行波路径的相对两个端缘。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加热装置还具有一抽气模块,其连通所述导波管的内部空间;所述抽气模块的外侧包覆有一加热层。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模块具有一集水箱。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加热装置还具有至少一微波隔离模块,其具有:一座体,其连接所述导波管,且所述座体形成一通道,所述通道环绕于所述输送模块外,并连通所述导波管的其中一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亘皓曹明雄陈汉颖
申请(专利权)人:宏硕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