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清洗装置,用于对采样针的针管部和尖头部进行清洗,所述清洗装置包括:清洗主体,开设有上流通道、上进流孔和下进流孔,所述上进流孔和所述下进流孔沿所述上流通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上流通道用于穿设至少部分所述针管部,所述上进流孔用于向所述上流通道通通入清洗液。及下清洗分体,与所述清洗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下清洗分体开设有下流通道和第一贯穿孔,所述下流通道与所述上流通道同轴设置并相互连通,所述下流通道用于穿设所述尖头部,所述下进流孔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贯穿孔向所述下流通道通入流体。从下进流孔进入下流通道中的流体将对下流通道中流动的清洗液形成强大的紊流,从而提高对采样针的清洗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清洗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清洗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免疫分析仪通常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采样针,为了保证免疫分析仪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要求最大程度地降低可重复使用的采样针管的的携带污染。在测试过程中,一方面,当采样针在下一次吸取样本或试剂之前,必须将上一次残留在采样针尖头部外表面上的样本或试剂进行清洗,以防止采样针的外壁携带污染。另一方面,样本和试剂等液体封装在容量瓶中,容量瓶口通常设置保护膜以减少液体在冷藏仓的蒸发通过采样针穿刺保护膜吸取容量瓶中的液体时,保护膜会对采样针针管部的外表面构成污染,故同样需要对采样针进行清洗以防止采样针的外壁携带污染。
[0003]一般地,采样针通过清洗装置对其外表面进行清洗,传统的清洗装置通过保证采样针不贴合清洗装置内壁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采样针的针管部和尖头部与清洗装置内壁之间的间隙来提高清洗效果,从而降低采样针的携带污染,但但为了保证采样针和清洗装置之间的间隙,一方面要求采样针在每次清洗时要有很高的重复定位精度,这就增加了采样针的控制难度和降低了采样针清洗效果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由于采用针尖头部与针管部结构不同,要清洗装置的清洗流道要完全匹配采样针的结构,会导致清洗装置加工制造成本高、针尖清洗效果不好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高采样针外壁清洗的效果和可靠性以及降低清洗装置生产制造难度。
[0005]一种清洗装置,用于对采样针的针管部和尖头部进行清洗,所述清洗装置包括:
[0006]清洗主体,开设有上流通道、上进流孔和下进流孔,所述上进流孔和所述下进流孔沿所述上流通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上流通道用于穿设至少部分所述针管部,所述上进流孔用于向所述上流通道通通入清洗液;及
[0007]下清洗分体,与所述清洗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下清洗分体开设有下流通道和第一贯穿孔,所述下流通道与所述上流通道同轴设置并相互连通,所述下流通道用于穿设所述尖头部,所述下进流孔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贯穿孔向所述下流通道通入流体。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包括气体或气液混合物体。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体为所述清洗液。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清洗主体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上流通道和所述下进流孔均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壁面,所述下清洗分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孔中。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尺寸,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上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段之间,所述下清洗分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所述第二容置部收
容在所述第二段中,所述第一容置部收容在所述第一段中,所述第一段中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容置部和所述清洗主体之间的第一导流间隙,进入所述下进流孔的流体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导流间隙、所述第一贯穿孔进入所述下流通道中。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抵压在所述第一段的底壁与所述第一容置部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抵压在所述第二段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容置部之间。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清洗分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之外的插置部,所述下流通道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插置部中,所述插置部用于与负压装置连接。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清洗分体内设置有凸环,所述凸环位于所述下流通道内并沿所述下流通道的径向延伸,所述下流通道中与所述凸环相对应部分的口径最小。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上清洗分体,所述清洗主体上还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上清洗分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孔中,所述上清洗分体上开设有连通通道和第二贯穿孔,所述连通通道与所述上流通道连通并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孔具有位于所述上清洗分体和所述清洗主体之间的第二导流间隙,进入所述上进流孔的清洗液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导流间隙、所述第二贯穿孔进入所述连通通道中。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分居所述第二导流间隙两端的第三密封件和第四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所述第四密封件两者均抵压在所述上清洗分体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侧壁之间。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贯穿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贯穿孔沿所述上清洗分体的周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贯穿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连通通道的中心轴线相交成锐夹角。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流通道与所述下流通道的横截面尺寸相同。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贯穿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贯穿孔沿所述下清洗分体的周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贯穿孔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所述下流通道的中心轴线。
[0020]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由于在下进流孔中通入流体,当流体进入下流通道后,该流体将将会对下流通道中流动的清洗液形成冲击作用,使得下流通道中流动的清洗液形成强大的紊流,该紊流可以大量接触穿设在下流通道中的尖头部并对尖头部产生强大的冲刷力,从而提高对尖头部的清洗效果。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下清洗分体的下流通道内设置有凸环,凸环相对应部分的口径最小,加剧了流体流速和紊流,可以进一步提高尖头部的清洗效果。本专利技术不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采样针与上流通道、下流通道两者之间的配合间隙,也避免了由于定位不准采样针外壁接触流通道壁而无法清洗的情况,不仅降低了采样针清洗时的重复定位难度,提高了清洗效果,也有利于清洗装置的生产制造以及装配调试。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清洗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所示的清洗装置在装配状态下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图1所示的清洗装置下分解状态下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1所示的清洗装置上清洗分体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采样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2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8]参阅图1、图2和图5,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洗装置10用于对采样针20的外表面进行清洗。当然,本专利技术的清洗装置10也可以对采样针20的内表面进行清洗。采样针20为细长的杆状结构,采样针20包括同轴设置的针管部21和尖头部22,针管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清洗装置,用于对采样针的针管部和尖头部进行清洗,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装置包括:清洗主体,开设有上流通道、上进流孔和下进流孔,所述上进流孔和所述下进流孔沿所述上流通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上流通道用于穿设至少部分所述针管部,所述上进流孔用于向所述上流通道通入清洗液;及下清洗分体,与所述清洗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下清洗分体开设有下流通道和第一贯穿孔,所述下流通道与所述上流通道同轴设置并相互连通,所述下流通道用于穿设所述尖头部,所述下进流孔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贯穿孔向所述下流通道通入流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包括气体或气液混合物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为所述清洗液。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主体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上流通道和所述下进流孔均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壁面,所述下清洗分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孔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尺寸,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上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段之间,所述下清洗分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所述第二容置部收容在所述第二段中,所述第一容置部收容在所述第一段中,所述第一段中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容置部和所述清洗主体之间的第一导流间隙,进入所述下进流孔的流体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导流间隙、所述第一贯穿孔进入所述下流通道中。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抵压在所述第一段的底壁与所述第一容置部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抵压在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昌武,何太云,黄晓峰,张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迎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