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显示器和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6212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平面显示器和背光模块,其中平面显示器包括一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一导光组件、一平面显示面板、一凹陷部以及一光源基座。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导光组件设置于第一、第二壳体之间,并有一入光面。所述平面显示面板具有一显示面,位于第一壳体以及导光组件之间。所述凹陷部形成于第一、第二壳体以及入光面之间,其中凹陷部具有一开口,开口方向基本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所述光源基座固定设置于凹陷部内,具有一第三壳体以及一发光组件,其中发光组件设置于第三壳体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平面显示器,特别涉及一种设有方便组装更换的背光模块的平面显示器。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公知的平面显示器都设置有背光模块(backlight),以提供显示面所需的亮度。以液晶显示器(LCD)为例,背光模块常见的型态可采直下式配置,也可设置于显示器本体的一侧边,而常见的光源则可采用冷阴极灯管(CCFL)、外置电极灯管(EEFL)、发光二极管(LED)或者电激发光片(Electroluminescence,EL)等不同的种类。首先参阅图1,如美国专利5,537,296号所披露的一公知的平面显示器结构,组装时将一灯管定位单元26(lamp guiding unit)与一灯座单元24(lampholding unit)结合,以将背光模块20固定于导光板22的一侧边。如图所示,上述灯管定位单元26包括两个灯管44、反射膜42以及上盖38,其中所述反射膜42与上盖38包覆于灯管44外侧,而下方对应的灯座单元24则由一下盖28以及下反射膜36所组成。针对上述公知的背光模块结构,当拆卸或装设所述灯管定位单元26时,都是沿着垂直于导光板22的方向运动(如箭头所示方向)。然而,采取此公知的设计方式不仅机构较为复杂且不易组装,同时成本也相对较高。其中由于公知的上盖38是为塑料材料制成,因此容易影响并阻碍灯管44的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所述公知的背光模块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平面显示器,包括一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一导光组件、一平面显示面板、一凹陷部以及一光源基座。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导光组件设置于第一、第二壳体之间,并有一入光面。所述平面显示面板具有一显示面,位于第一壳体以及导光组件之间。所述凹陷部形成于第一、第二壳体以及入光面之间,其中凹陷部具有一开口,开口方向基本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所述光源基座固定设置于凹陷部内,具有一第三壳体以及一发光组件,其中发光组件设置于第三壳体内。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一第一结合部,且第三壳体具有一第二结合部,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接合,以使光源基座固定于所述凹陷部内。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合部为一卡槽,第二结合部为一卡勾。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壳体呈一U形结构,并局部地包覆发光组件。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三壳体为金属材料。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为塑料材料。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组件为冷阴极荧光灯管(CCFL)。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该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包括提供一第一壳体;提供一第二壳体,固定上述第一壳体;提供一导光组件,设置于第一、第二壳体之间,其中导光组件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形成一凹陷部于第一、第二壳体以及入光面之间,其中上述凹陷部的一开口方向基本平行于所述出光面;以及,提供一光源基座,包括一第三壳体以及一发光组件,其中第三壳体是局部地包覆发光组件,组装时将第三壳体的一缺口正对于所述凹陷部,并以基本平行于出光面的方向将光源基座插设于凹陷部内。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面特举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做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公知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平面显示器本体与光源基座结合的示意图;图2b是表示图2a中沿IIA-IIA’的剖面图;图2c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中光源基座与本体利用螺丝锁固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第2图的平面显示器于结合后的示意图;以及图4是表示图3中沿IIIA-IIIA’的剖面图。附图符号说明20~背光模块22~导光板24~灯座单元26~灯管定位单元28~下盖36~反射膜38~上盖42~反射膜44~灯管B~背光模块B’~凹陷部C1~第一壳体C2~第二壳体D~显示面F~光学薄膜G~导光组件G1~入光面G2~出光面L~灯管部L’~发光组件M~本体J1~第一结合部J2~第二结合部P~平面显示面板R~第三壳体S~螺丝S1~第一侧边S2~第二侧边 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参阅图2a,该图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平面显示器本体与一光源基座结合的示意图。在图2a中的平面显示器例如为一液晶显示器(LCD),其主要是由一本体M以及一光源基座B所组成。上述本体M包括一第一壳体C1、一第二壳体C2以及一导光组件G,其中该导光组件G设置于所述第一、第二壳体C1、C2之间,而该第一壳体C1例如为一金属材料、该第二壳体C2例如为一塑料材料。如图2a所示,所述光源基座B是由一设置有多个发光组件L’的发光部L以及一金属材料的第三壳体R所组成,组装时首先结合上述发光部L与第三壳体R,使得第三壳体R局部地包覆发光组件L’,接着再将组合后的光源基座B沿着箭头所示方向插设于显示器本体M下方第一侧边S1的位置。如此一来,由所述导光组件G、光源基座B以及第一、第二壳体C1、C2可形成一背光模块,用以提供本体M中央显示面D一稳定的光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组件L’可为一般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Lamp,CCFL)或者是外置电极荧光灯管(External Electrode Fluorescent Lamp,EEFL)。再有,在图2a中本体M右方的一第二侧边S2上具有一第一结合部J1,其中第一结合部J1可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C1或者第二壳体C2上。组装时将光源基座B插设于本体M下方的第一侧边S1,并将第三壳体R上的一第二结合部J2与所述第一结合部J1接合,以稳固地连接光源基座B与本体M。如图2a所示,所述第一结合部J1是为一卡槽,而第二结合部J2则为相对应的卡勾,然而也可采取其它不同的接合方式,例如第一结合部J1可为一螺孔,用螺丝S可将光源基座B锁定在本体M下方的第一侧边S1(如图2c所示)。接着一并参阅第2a以及2b图,其中图2b是表示图2a中沿IIA-IIA’的剖面图。如图2b所示,所述导光组件G设置于第一、第二壳体C1、C2之间,且第一、第二壳体C1、C2与导光组件G的一入光面G1之间形成一凹陷部B’,其中凹陷部B’的开口方向基本上平行于导光组件G上方的一出光面G2。如前所述,通过所述第一、第二壳体C1、C2以及导光组件G之间所形成的凹陷部B’,组装时可将光源基座B沿箭头所示方向插入凹陷部B’,进而结合于本体M的第一侧边S1。此外,通过过位于第二侧边S2上的第一结合部J1与第三壳体R上的第二结合部J2接合,可使得光源基座B与本体M稳固地连接。接着再参阅第3、4图,其中图3是表示平面显示器于组装后的示意图,而图4则是表示图3中沿IIIA-IIIA’的剖面图。在图4中,所述光源基座B沿平行于出光面G2的方向(如箭头所示方向)自凹陷部B’的开口端插入,进而结合于本体M的第一侧边S1。其中,第三壳体R是呈U形结构,并局部地包覆所述发光组件L’,组装时将第三壳体R的缺口正对于所述凹陷部B’,并将的光源基座B插设于本体M的第一侧边S1。由于第三壳体R内侧表面具有反光材料,因此可反射所述发光组件L’所发出的光,并将其导入右方的导光组件G内。如图4所示,光线在导光组件G内部传递后由上方出光面G2射出,之后并依序经过光学薄膜F而穿出平面显示面板P上方的显示面D。其中,导光组件G的出光面G2是与平面显示面板P上方的显示面D平行,且所述光学薄膜F以及平面显示面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第一壳体;一固定连接该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一导光组件,该导光组件设置于该第一、第二壳体之间,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一凹陷部,该凹陷部形成于该第一、第二壳体以及该入光面之间,其中该凹陷 部具有一开口,该开口方向基本平行于该出光面;以及一光源基座,该光源基座固定设置于该凹陷部内,具有一第三壳体以及一发光组件,其中该发光组件设置于该第三壳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雅婷谢宗勋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